精短杂文小辑
2017-11-14酱香老范等
□ 酱香老范等
破碎与完整
酱香老范
曹雪芹历尽人间沧桑,写就《红楼梦》,用的是一颗支离破碎而又浑然如补天之石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位曾在刑场上差点儿被执行死刑的作家,凭借天崩地坼的内心经历,写出多部杰作,成了“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其创作态度坚毅勇猛,连他母亲也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心不破碎,艺术不完整。
记住常识
张亚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以那种自以为积极的心态,带领孩子们奔跑在励志路上。直到一天,遇见个外行。当我告诉他,我如何给孩子们讲一个个励志故事,引领他们奋进时,他问:你喜欢给学生讲什么故事?
我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无臂钢琴家、盲人作家,身体三分之二被截肢依旧热爱生活者……我说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他听后,笑着对我说:你还是多给学生们讲些常识吧,不要用无奈来励志,有些鸡汤本身就是毒药。他看出了我的不解,接着说,不要说无臂人如何如何,你跟你的学生们,大多是正常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做好正常人应该做好的,就行了。
“做好正常人应该做好的,就行了!”我重复了一遍,还是不理解。他笑出了声,说正常人不是傻瓜啊……
借 火
静 水
跟朋友在一家饭馆用餐。朋友是那种玉树临风的儒雅,又很低调谦和。
一个民工模样的人突然走向我们,他手里夹着香烟,对朋友说,借个火。朋友取出打火机,笑着递了过去。那人用后,朋友又笑着接过打火机。我不解,悄声提醒:他用过了,你直接给他得了,还落个人情,你又不差个打火机。我承认,我说这话时心里有点龌龊——我分明是因为那人用过而心生嫌弃。朋友摇头笑了,说不行,因为嫌弃,才给他,那样,很伤人的。
慷慨地借,又不随意地给——就是儒雅吧。
庆 幸
长 歌
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我常想起罗斯福。罗斯福家中被盗,他对朋友说自己很庆幸三件事:第一我的财物没被偷光,第二我的人身安全没受到威胁,第三我庆幸我不是那个小偷。触动我的,是第三件。
自己被人使绊时,常常心里一惊,我如此待人了吗?使绊者心理多阴暗,庆幸我没龌龊至此。看到有人不劳而获,没有羡慕只有同情,我叩问自己我那样做过吗?庆幸自己一直脚踏实地受之无愧。看见有人醉心于享受,不会向往只有遗憾,我反思自己虚度时光了吗?庆幸自己一直初衷未改。
庆幸者,时刻清醒着。
读书的层次
书 洋
朱熹曾说:“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这种读书需要精神,需要筋骨,而且没有退路。读书就是寻找一条前进的求生之路,而且必须找到。换言之,读书就是续命的药丸。刻骨铭心的阅读,注定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对于生活安稳的大众来说,更多是业余的闲读。闲读是生活的一种调剂,调整慌乱的心绪,调剂忙乱的脚步,让身心安稳地踩踏在大地上。闲读是一种补充,为奔波劳碌的心灵充电,让疲惫的身体歇一会儿,让它们拥有续航的动力。
民国走过来的大师们,多数人是经历过朱熹所说的对生命进行救赎的阅读之后,才得到闲读的从容与余裕。因而,他们心中才会更能领略阅读的真谛,他们关于读书的只言片语,也会更有直击人心的可能。
比积水更严重的……
五 月
下暴雨那天,我乘地铁出行。到出站口一看,汪洋一片。无奈返回,想从其他出口出站。返回时,我听到地铁工作人员在聊天,说出站口积水如何多,另外几个口好像也有积水。我无奈刷卡又上了地铁。此间,陆续有人下车出站,又无奈折返,重新刷卡进地铁。地铁工作人员好像看热闹般,无动于衷。
他们这种工作态度,让人气愤。社会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最应具备服务意识了。而眼下所见,却让人失望至极。对于这种突发事件,其最基本的做法是什么?在站内广播里连续通报一下出口的积水情况,或在出站闸口处放置一个紧急通知标志牌,写明状况。最不济,工作人员在出口处用喇叭喊一声。只要稍微为乘客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无效”出站发生。但工作人员,没有一人做出这样的行动。
他们没想到吗?不见得。处理这种非常规事件,肯定得额外“加活”;闲着没事儿,杵那儿多好!但许多意外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看来,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其服务意识亟待提升。
租房子
静 水
跟闺蜜去看她侄女。她的侄女刚参加工作,租房住,屋里凌乱不堪。闺蜜边收拾边说,你都不嫌乱啊,要学着自己收拾房间,房间整洁,心情也好。侄女不以为然,说租的,等有了自己的房子,再好好收拾。我笑了:你租的只是房子,心情跟日子是自己的,怎么可以因租房子就敷衍自己的生活?
伤口的尊严
贝西西
严歌苓的一篇小说里讲到,一个女孩子小时候不小心被烫了胸,从胸到肚腹如铸铁一般惨不忍睹。一次,她在一家商场被人怀疑偷了一件线衫穿在身上。那是在国外,两个身宽体胖的黑人女保安夹住她,要她脱下那衣服查看。她完全可以脱下来让她们看一看,因为那衣服是她打折时候买的。而她就是不脱,最后被暴打一顿,受伤而送去医院。我深受触动,伤口也是有尊严的。
少与人谈伤,伤口好像是忌讳。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走的走了,绝情的绝情了,现实是一块生铁,比谁都硬,比谁都冷,只剩下做人这点优雅与尊严让我们守着。
一本书叫《宠儿》,作者托尼·莫里森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名下。里面写一个女黑奴的背上有一片面积吓人的伤,是被烫的还是打的记不清了。后来,她有了一个白人情人,给她写情诗,形容她背上的伤像一棵美丽的闪光的樱桃树,他要尽情亲吻那棵樱桃树。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原来有人把苦忍耐得开了花,人性的光华骤然升华。合上这本书时,我突然崇拜起这个女黑奴来,如能像她一样充满力量,该是多么让人欣慰。
尊 重
乔凯凯
我的祖父喜欢制作根雕,在当地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手艺人。
有一次,祖父在山上挖到了一个阴沉木根,造型十分奇特,而且这种木质坚硬、细腻、稳定,不可多得。祖父把这个树根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早晚都会对着它默默打量。
考虑了很久,祖父才构思开始对木根进行造型。一天饭后,祖父外出散步,父亲看到已大致成型的根雕,想要一试身手。手下用力不稳,刻刀划破左手,血一下子冒了出来。此时祖父刚好走了进来,他惊慌地喊:“没伤到木头吧?”确定树根无损,才帮父亲包扎伤口。
祖父说,做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父亲的手之所以会划破,是因为手艺不精,本身就是自己的错。而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根材,理所应当被珍视。这才是一个手艺人对手艺最大的尊重。
老伯的哲学
张志兴
前一阵与一位老伯闲聊,对于人们热衷观看文艺演出,他很不满。他说:“人家在台上笑,人家是挣钱呢;你在台下笑,你是花钱呢。”
按照老伯的逻辑,钱被演员挣走了,哭还来不及,怎还有心思笑?其实,这里包含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如果认为钱是重要的,那么,用高昂的票价换取观赏一场演出,的确代价过高。如果认为快乐是重要的,那么用钱换快乐,也是值得的。至于具体到某个明星是否值得追捧,又是另一个问题。
道理放在这里,浅显易懂,并无争议。在生活实践中,许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个道理。比如一些人为了金钱,不惜损害健康,甚至违法犯罪。其思维方式,与那位老伯何其相似。
太极与人生
蒋佩琴
人生是一个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若没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灵性与人性,即便你年纪大、学历高、专业强、名气大,到大限来时,亦恐慌不已。人始终是群体社会中的一员,不要拿你的年龄及所谓个性,作为不愿随时转换“角色”的理由。
譬如太极拳,“静之则合,动之则分”;开为吸、合为呼;并步为一、开步为二、起手为三,三生万物,衍生绵延,拳势滔滔不绝。
唯有认清自己,在规矩方圆中随时转换角色,才能赋予生命以灵性,才能与他人分享价值。
孤独不够
贝小戎
许多艺术家回避社交,是为了借由想象力重新投入到世界当中。
独处是创作必需的状态。独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恐惧和喜悦的地方,充满痛苦的自我贬低和狂喜的自我膨胀,而人类的创造就发生在这里。
有一次,卡夫卡的未婚妻问他,他写作的时候她能否坐在他身边。
卡夫卡回答说:“听着,那样我根本就写不了。因为写作意味着大量的自我暴露,写作是极端的自我暴露,是卸下自我防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跟他人卷在一起,他就会感到迷失了自己。因此,只要他的神志还能保持正常,他就会一直退缩到这种自我暴露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写作的时候,再怎么孤独也是不够的,夜晚再如何黑暗、寂静,也是不够的。”
不敢不乐
蒋 勋
明代文学家康海建造的房子正对着北邙山,一眼看去都是坟冢。客人来他家,看了不舒服,问了一句:“对此景,何以为乐?”
每天看着坟墓,怎么会快乐?
康海回答说:“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
清代李渔很赞赏康海“不敢不乐”的生命哲学。李渔是经历过明朝灭亡的。到清朝后,他剃了发,留了辫子,很认真地吃好东西,写他的《闲情偶寄》。
李渔不谈家国兴亡,他的玩世不恭,或许大有深意。
坐牢不忘钻学问
背二哥
东汉时,有个叫崔瑗的人,锐志好学,不仅在本地遍访名师,十八岁那年还跑到京城拜师求学。因为有文才,四十岁时走上仕途之路,当了一名郡吏。上任不久,就得罪了上司,被收监入狱。
坐牢,应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对于前半生吃过苦的崔瑗来说,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他在狱中照样看书学习,钻研学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负责管理监狱的官员对《礼记》很有研究,就生了请教的念头。每次审讯时,崔瑗总是将话题引向《礼记》。这位官员有些好奇,想不到一个坐牢的人,还这么专心好学。后来,官员对崔瑗的“罪名”进行了一番认真审查,发现都是些“莫须有”的东西,遂奏请上级,将其释放回家。
崔瑗在监狱中依旧钻研学问,体现的是读书人的“痴”,而陈独秀对于监狱,则有着更透彻的认识,他曾将监狱与研究室相提并论:“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甘于在研究室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学问,又能保持一份滚烫的济世情怀,即使身陷囹圄,亦不停止对真理的追寻——这便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