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及建设策略研究

2017-11-14

图书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物数字图书馆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815)

·

工作研讨

·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及建设策略研究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815)

数字化阅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阅读习惯,“听书”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获得了高校师生的青睐,国内高校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的热潮正在兴起。结合目前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状,总结有声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当前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声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有声读物;建设策略

1 引 言

留声机和炭精麦克风的发明帮助人类实现了将声音保存并反复播放的梦想,这种存录在唱片上的声音便是有声读物的雏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记录声音载体的变革使得有声读物载体的容量越来越大,声音的还原度越来越高。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伴随性,使得有声读物受到了愈来愈多的读者和出版商的喜爱。随着有声读物的读者群日益壮大,其发行量日趋增长,20世纪中叶的北美洲及欧洲多国陆续建设了有声图书馆。这些早期的有声图书馆功能定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其服务对象和馆藏内容较为单一,如,当时美国的有声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为伤残士兵、盲人及有阅读障碍的特定人群,内容则主要为音乐或提供大众娱乐的声音资料。此外,早期有声图书馆的记录载体主要为唱片、磁带、软盘、光盘等介质,此类媒体介质对收藏环境要求较高,在保管与使用方面缺乏操作性和便利性,以至早期的有声图书馆在读者群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国内的有声图书馆建设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臻完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极大普及,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听书”正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如何建设一座知识资源丰富、时效性强,同时又能有效地服务教学、科研的有声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热门话题。

2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以读者为中心,兼具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服务特征的复合型图书馆,逐渐肩负起知识工作的创新触媒的职能。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学术的交流中心、知识的加工中心(含学习中心)和文化的传承中心,同时也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并全面地融入教学科研活动和以虚拟空间有效串联实体空间之中,激活虚与实的互动,实现对知识的管理与分享。

2.1 有效助推实体阅读

实体阅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将文字信息映射入神经中枢,再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形成体会和感悟,最终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信息。有声读物出现后,读者通过听觉系统直接接受到有声语言,失掉了实体阅读过程中大脑对文字信息的分析、判断及形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从而减弱了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无法全面深入地建立对文字内容的全面解读和认识。但有声读物最大的特点即为通过声音的外部刺激,使读者较快地对文字信息产生印象,当下读者通过智能设备对文字的收听,多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收听小篇幅的有声资源。因此,将有声资源的功能定位于对经典文献的导读、对重点知识资源的阅读指导、知识难点解读,这样可以有效引导读者对经典知识资源的深度理解,对于引领读者进行实体阅读或深阅读具有相当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2.2 有效串联图书馆的实体与虚拟空间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经历了数年的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后,同时具有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声数字图书馆的有声读物,一般都是实体资源或是虚拟资源经过转换后的声音信息,能够将知识信息通过读者的点读收听直抵读者的认知神经。所以有声图书馆能够有效地将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对接,串联图书馆的实体与虚拟空间,将现有的数字化图书馆有效整合成一个有机、互动的知识资源体系,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3 为学习者创建立体化的学科学习空间

建立有声数字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能够较好地实现围绕某一学科“博听群书”,在纵向上知古今,横向上知晓各家对其感悟之道,对于理解和掌握该门专业学科知识、参透其意义、掌握其应用有着极佳的帮助。对于有声数字图书馆中的有声读物,多数读者是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进行点读收听,所以围绕学科内容建立丰富的有声读物知识空间,方便学习者在碎片化时间听读,是对大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有力助推。

2.4 有效助力高校图书馆虚拟文化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步入数字化时代以后,其原有的图书馆文化形态已经不仅限于实体环境之中了,而是拓展到了虚拟空间。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将实体文化形式(如讲座、专题讨论等)转换为有声读物,推送至智能点播平台,方便读者利用课余时间听读,对高校图书馆虚拟文化的构建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图书馆对于有声资源建设的盲目性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究竟是选择采购以CD、光碟、磁带为载体的传统有声读物,还是选择网络数据库里的数字化有声读物?大多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选择将传统的有声读物建设作为有声资源馆藏建设重点,因为传统载体的有声读物,主要仍以实物形式存在,对于馆藏资源建设而言,更具备可见性和存在感,但在具体的馆藏建设过程中,对于此类馆藏的环境建设要求较高,而且必须配备相关的设备,对于借阅也有一系列的特殊要求。所以,一旦选择了以传统的有声读物作为馆藏建设的重点,既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符合当前资源大数据化的潮流,并且采购有声读物时,其内容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即在采购过程中选择什么内容的有声读物?是经典名著的播讲全本,还是教学内容的声音重现,都没有明确依据可循。在有声读物内容的选择上如果不能很好地采纳读者的建议和需求,盲目购买后,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2 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有声读物资源建设乏力

随着“听书”市场的日趋繁荣,广大师生对于有声读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对于有声读物资源的建设往往侧重于采购出版商的正版视音频出版物或购买网络点播平台的点播权限,对校内自身的有声读物资源建设乏善可陈。所以客观上,有声读物供应商或网络经销商一般提供的多为大众化、娱乐化的有声读物,对有助于本校专业学科学习的有声读物资源提供较少,主要表现为有声读物内容浅显单一、各类淘汰的差异化不明显,进而造成专业学科、课程的有声读物资源稀缺,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对有声读物的需求。

3.3 高校自身有声读物点播平台建设力度不足

高校有声数字化图书馆大都在开发和推广能运行在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Pad等)上的移动图书馆APP,而大部分的有声读物点播是移动图书馆APP里的一个功能实现,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量的在校读者是通过点击智能设备里的各类听书APP来满足其碎片化听书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全面融入教学科研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着重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有声读物点播平台建设力度明显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点播平台功能单一,对点播平台的管理乏力,内容更新缓慢,信息推送不及时等。

3.4 版权意识薄弱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对于有声读物的版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校内自建的有声读物版权保护乏力,众多校内的特色有声资源读物的制作与建设凝聚了大量教学、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如不加以妥善保护,很容易造成资源的外流,进而形成对资源的伤害。其次,对于一些知名有声点播平台里的众多精品有声读物,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根据自身资源建设的需要,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下载这些精品有声读物,经过二次加工后,再次上传、分享,这种行为侵犯了被下载的有声读物的版权,给有声读物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4 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知识资源汇集地、科研工作地和文化教育场所。而在近年来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数字阅读呈飞速发展的态势,也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有声读物的出现及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而言,是挑战与机遇。高校图书馆要正视有声读物的崛起给业界带来的机遇,科学合理地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有声读物是一种新型的阅读资源,其本身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已经成为大众碎片时间的阅读首选。因此,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应从有声读物的资源建设入手,继而强化虚拟点播平台建设,同时加大对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建设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细分读者需求,引进符合读者口味的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资源的建设是有声数字图书馆的建馆之本,遵从“以人为本、服务教学、开阔视野”的有声资源建设原则,针对高校的读者群体进行阅读需求细分。图书馆可以联合学校有关部门,通过网络问卷、学生座谈等方式搜集广大师生对于有声读物的需求情况,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加强资源建设力度。如针对大一学生对通识课程的相关阅读需求较强,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则对专业课程的相关有声读物有较强的点播需要,大四的学生对有助于论文撰写和简历制作的有声读物更感兴趣,故在对有声读物的引进和采购时,应该着重加强此类有声读物的资源构建。

4.2 资源整合,自制有声读物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相关院系合作,组建有声读物制作团队,同时鼓励有此方面专长的学生参与到有声读物的制作过程中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后,把握读者的收听兴趣,选择课程或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图书馆实体馆藏资源,制作一批符合本校教学专业特点、对学生专业学习有帮助的有声读物,制作完成后上传至有声数字图书馆的有声读物点播库供读者听读。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制作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有声读物,以丰富有声阅读资源。

4.3 差异化的内容组织

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之中,各种有声资源网站发展迅速,手机应用市场上的各种听书APP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各种有声读物更是汗牛充栋、包罗万象。在建设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的点播平台和制作有声读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差异化”的理念,使得点播平台能突出资源特征和服务特色,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声读物的内容制作或订购选择上,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和纬度进行,对同一知识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有声读物展示其不同侧面。这样做能有效避免资源的同质化,给读者提供全面的知识服务和体验,同时也能有效增加点播软件与读者之间的黏性,更有助于平台的推广和有声资源内容的分享与扩散。如:荔枝FM的“掌上个人电台”可以便捷地创建个人播出平台,内容随时可以在微信、微博及各大社交媒体上分享;由《扬子晚报》制作的“扬眼APP”组织构建的“江苏声音图书馆”,开通了“馆藏苏音”入口,该媒体邀请众多社会名流用方言诵读名篇,广大群众亦可参与其中,此举不仅获得了极佳的社会影响,也提高了“江苏声音图书馆”知名度,丰富了有声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4.4 多渠道采购正版有声读物

与当下普及的移动阅读终端相比,曾经流行的CD、光碟等已经成为了传统的有声读物了,这类传统有声读物经过多年市场洗礼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但更重要的是,此类相对传统的有声读物往往蕴含了许多经典有声内容,因此,积极采购正版的传统有声读物,对于丰富馆藏有声资源非常有利。通过网络购买有声读物是一种便捷的有声资源建设途径,而且这一方式能够把握热点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目前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丰富有声读物馆藏的主要方式。

4.5 加强点播平台的建设力度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智能点播平台的搭建。这里的智能点播终端应包括移动智能终端的点播应用和桌面智能点播系统两个方面。在移动智能平台(如智能手机、Pad等)上,各类智能点播APP种类繁多,深受读者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和完善自身的智能点播终端(如在学校的移动图书馆APP应用中增加有声读物的点播功能)时,也可以与成熟的、较有影响力的主流听读APP合作,在其应用中增加高校图书馆有声读物的点播服务,让高校特有的知识资源能依托主流的智能点播APP向全社会分享,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读者范围。充分拓展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听读平台。在PC端的桌面配置有声读物点播终端,将大量有声读物资源存储其中,引导学生点播,这样也能方便地实现馆内的“听读”服务了。

4.6 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图书馆可加大对有声读物的宣传力度。除了在实体空间宣传,也应该运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QQ读者群等主流社交平台,在虚拟空间里对有声资源进行着重推荐。有效的宣传、推荐,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读者文明“听读”,远离一些不健康的有声读物;另一方面,有效的宣传可以加强有声数字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在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之下,为读者整合、搜集阅读资源,帮助读者完善其听书计划,以达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4.7 做好数据的加工维护和版权工作

在有声数字图书馆的有声资源库建立后,要做好对资源的加工、维护工作,例如,对有声读物的著录、加工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除了关注点击率、下载量等指标外,也要鼓励读者参与对有声读物的点评。这样的举措有助于时发现有声读物的制作(引进)预期与实际的偏差,并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版权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化市场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当前的数字化大环境之下尤显突出。相对于实体图书而言,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更难界定。在我国对有声读物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尚未完善之前,高校有声数字图书馆应该先做到能对各种有声读物进行主动甄别、勘察,必要时可以对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备案,并设置准入门槛,从图书馆自身做起,自觉开展对有声读物的版权保护,推动有声读物市场良性、有序的发展。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教育、社会信息汇集和科研场所,间接地为人类社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字化阅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众对于阅读的认知,但其本质依然是阅读方式的发展和升华。数字化阅读和有声读物的普及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冲击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正视有声读物所带来的机遇,科学、合理地建设有声数字图书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创新图书馆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阅读服务。

[1]曾爱玲.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定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3):112—113,116.

[2]郭溪川,卢 垚,袁 雪,等.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思考与创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57—60.

[3]刘洁璇.高校图书馆有声读物引进问题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5(5):69—72.

[4]陈 琳,唐守利.浅析我国图书馆有声读物的利用及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0):39—42.

G250.76

B

1005-6041(2017)05-0060-04

2017-07-12

常 青(1973—),男,硕士,工程师,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读物数字图书馆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