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2017-11-14卢莹
卢莹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尝试、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幼儿美术欣赏课包括名画欣赏、雕塑作品欣赏、工业美术作品欣赏等内容,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审美能力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了美术欣赏课进行研究。近些年幼儿美术欣赏课的开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在课程的开展中教学策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促进幼儿美术欣赏课的发展,笔者选择教学策略作为切入点对幼儿美术欣赏进行综述。教学策略一词大体涵盖了选择传输系统、对教学内容的类型进行排序和分组、描述教学中的学习成分,具体说明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分组、确定一节课的结构、以及选择传输教学的媒体等各个不同的方面。瑞格鲁斯认为教学策略可以分为组织策略、传输策略以及管理者策略。组织策略即一个完整的教学课时将如何组织,要呈现什么特定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该如何呈现。传输策略即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以及学习者该如何分组。管理者策略包括安排进度和分配资源,实施按照先前的组织策略和传输策略来加以规划的教学。笔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维度,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与梳理。希望能对幼儿美术教师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多参考。
1 组织策略
1.1 内容的选择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是开展好幼儿美术欣赏课的重要前提。素材的选择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古今中外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并非所有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因此,选择优质的作品,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
在作品的选择中,首先,要以具象作品为主,抽象作品为辅。幼儿年龄较小,智力与思维处于正在发育的阶段,幼儿喜欢欣赏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图画。具象作品与现实生活较为逼真,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得到了幼儿的偏爱。其次,在选择创作主体上成人绘画作品与幼儿绘画作品并重。有些美术大师经过对幼儿作画方面的分析与观察,从幼儿的表达方式上深受启发,吸取了许多元素,如物体的透视、多视点构图、夸张变形、立体物平面表现等。因此,成人绘画与幼儿绘画并重,不仅尊重了幼儿的体验,还能使幼儿接触并欣赏到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最后,选择的作品要契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园平时的教学都是分科目、分类别的,而主题活动是综合性的,基于项目式的活动。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整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美术欣赏课一般选择的作品类型,主要有经典的美术作品、自然景观、幼儿创作的作品以及动画等。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当选择古今中外经典的、有欣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如色彩个性强烈的美术作品、山水花鸟作品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一般课堂用到的经典美术作品有马蒂斯的剪纸作品《跳舞的人》、米罗的《倒立的小人》、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以及莫奈的《日出》、《睡莲》等。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界中较少受到人类影响的,如河流、山川、树木等。这些令人陶醉的景色,同样能唤醒幼儿对美的感知与向往。自然景观作品能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描绘出生动别样的精致,能感染幼儿热爱大自然,是非常适合幼儿的欣赏作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美术的发展不仅仅限于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有了动画等新的表现形式。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美术欣赏中可以加入生动的动画等元素。
1.2 内容的组织
众所周知,美术欣赏课主要运用提问和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提问中首先要设置一个宽松的,支持讨论和提问的氛围。美术欣赏是一种对话式、安静的活动。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活动中自由地与作品对话、与同伴讨论。其次,教师要设置高结构、开放性的问题。在每节欣赏课开展之前,预设一些高结构的、可以引导幼儿思路、引导课堂走向的问题。精细地设计欣赏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问,以保证幼儿能够对问题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幼儿产生想象,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最后,提问的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谨。教师在提问时思路要清晰,有条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师幼围绕共同的话题欣赏谈论,话题转移的现象较少,互动也较好,整个过程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好动的天性,根据艺术的特点,为幼儿布置适宜的智力活动任务,促进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首先,幼儿要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欣赏评述”的基础知识包括美术语言、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教师在要求幼儿分析作品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基本元素带来的视觉体验。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探索作品细节的同时逐渐掌握欣赏评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其次,引导幼儿为作品命名。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并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要分析作品的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背景、文化、相关故事等进行赏析,带着幼儿体验作者的情感、价值观。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步。
1.3 内容的呈现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先让幼儿进行自由欣赏,再进行引导。教师作为欣赏活动的辅助者,应当扮演辅助引导而不是导向引导的角色,要善于让幼儿成为欣赏课的主角,把体验的机会留给幼儿。调查发现,先让幼儿自由欣赏,再进行相应的引导,无论从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还是从动作表情来看都要丰富得多强烈得多。其次,要加强师幼、幼幼互动。幼儿在独自欣赏完一个作品后,能够提出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共同交流。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时,会提出与同伴不同的观点,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加强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再次,要加强幼儿的欣赏深度。幼儿美术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美术鉴赏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幼儿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最后,要综合运用感觉通道。在欣赏活动中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身体动作等多种通道,能够使幼儿进行“拟人”和“移情”,并容易受到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的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也能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传输策略
2.1 媒体策略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上课形式比较单一,对幼儿的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了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了美术教学媒体策略的发展。多媒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调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操作游戏、展示动画等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展览、表演等形式丰富学习经验。本文从教学媒体的情景策略、互动策略、体验策略三个方面对媒体策略进行了自己的阐述。
情景策略有许多,比如“比较分析”策略。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创作意图都有所不同,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有必要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挂图、幻灯等手段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方便。“结合动画”策略。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合了漫画、数字媒体、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些经典的名画作品已经被动画制作人员制作成了具有动画效果的作品,例如梵高的《星月夜》被制作成了泼墨动画,莫奈的《日出》被制作成了沙画等。“融入音乐”策略。这种策略调动幼儿的听觉,为绘画作品渲染一种与主题相应的情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感情。比如在欣赏马蒂斯的《跳舞的小人》时,选择一段黑人跳篝火舞时相应的音乐。“结合文学”策略。文学语言能更生动地了解美术作品。如欣赏荷花类型的作品时,可以与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结合。
互动策略有“模仿”策略、“游戏教学”策略、“亲子课堂”策略。“模仿”策略即让幼儿扮演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并在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一些活动和行为,称为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那个时代的任务,模拟艺术作品中的活动来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游戏教学”策略即教师根据内容,为幼儿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美术作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亲子课堂”策略是指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课堂,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对名画欣赏也非常感兴趣,在讨论的环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亲子互动的过程充满温情、乐趣,也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体验策略有“走进自然”策略、“走进生活”策略以及“参观展览”策略。当幼儿处在大自然中时,才会产生美术作品无法传达的特殊情感,幼儿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所以,欣赏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追求美好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带幼儿去艺术工作室、作者故居、博物馆等地。带幼儿去欣赏作品的主题对应的场所,切身感受作品的产生环境,可以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美术欣赏中,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在欣赏一些贴近生活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幼儿去生活中进行寻找,观察和体验。
2.2 分组策略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主要的分组策略的主要流程是决定学生如何分组,是否存在对互动的要求,分组也取决于互动要求。分组方式主要有个人、配对、小组、大组等。分组时应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织讨论时,用小组讨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5-6个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小组讨论的特点是幼儿在小组中扮演的是支配地位,能够有效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幼儿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多向的,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会因为见解不同,思维的灵感越来越多。因此,小组讨论非常有利于教学的深入。
3 管理者策略
3.1 教学进度的安排
教师在安排美术欣赏课的进度时,首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结构比较灵活,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这也导致有些教师在进度安排方面过于随意,使教学开展得不够顺利。教师应当端正态度合理规划教学进度。美术欣赏课有其配套的教材,教材上对进度的安排很严谨。但是,组织教材的作者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兼顾到各个地方、各种情况的幼儿。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来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3.2 教学资源的分配
教学资源的管理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资源的管理分配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甚至对园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并管理教学资源。选择接近幼儿生活、突出本地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容。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物质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如湘西的幼儿可以把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绣花、刺绣、印染、木雕、编织、民居建筑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贵州的幼儿可以欣赏蜡染、云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扎染、刺绣和银饰艺术,河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泥狗鱼木版年画,陕北的幼儿可以欣赏剪纸等。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并管理这些资源,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 结语
美术教学通常都是绘画、雕塑等外显的操作课程。而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美术表现力的重要切入点,是一种培养情感态度审美的内隐化课程,美术欣赏的效果很难测量,过程也较难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需结合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把美术欣赏课上好。
[1]黄小丽.基于幼儿体验的绘画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芳.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7,(07):209-210.
[3]邓渠锐.在“幼幼对话”中与作品对话—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新[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彭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J].学前课程研究,2008,(02):13-14.
[5]褚晶晶.幼儿名画欣赏内容选择及教学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38-140.
[6]许茜茜.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幼儿色彩审美能力[D].杭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