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血写成的“天鹅之歌”
——巴金《随想录》述评
2017-11-14周德义
周德义
用心血写成的“天鹅之歌”——巴金《随想录》述评
周德义
作者点明巴金的《随想录》告诉我们的许多关于公道、正直、平等、生命、生活、生存、爱情、亲情、友情的道理,虽是“随笔”,但确是巴金先生用心血写成的“天鹅之歌”,是他献给生命的最壮丽、最婉转和最美好的骊歌。巴金;心血;“天鹅之歌”《随想录》是巴金先生后期的著作,46万多字,由150篇长短文章组成,每30篇合为一卷,分别取名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公道、正直、平等、生命、生活、生存、爱情、亲情、友情的道理,虽是“随笔”,但确是巴金先生用心血写成的“天鹅之歌”,是他献给生命的最壮丽、最婉转和最美好的骊歌。
一、《随想录》是一篇声讨“四人帮”的战斗檄文
在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化名人,巴金先生言辞凿凿、振聋发馈,心怀坦荡可照日月,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会发生“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作者先是列出了“文革”以大民主为先导的封建式宗教狂热、“最高指示”等诸多乱相。接着剖析自己可笑、古怪而又惨痛的经历,“仿佛受了催眠一样变得多么幼稚,多么愚蠢,甚至把残酷、荒唐当做严肃、正确。”得出结论:没有法制,或者说人治直接导致了“文革”的发生。他说:“我们国家有一部1954年的宪法,我们公民的权利应当受到宪法的保障,这宪法是全体代表投票通过的,其中也有我的一票。投票通过宪法之前全国人民多次讨论它,多次修改它;宪法公布之后又普遍地宣传它,说它是‘根本大法’。可是到了它应当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却又找不到它了,仿佛它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不中用,连几张大字报也比不上……”
二是我们应当从“文革”中吸取什么教训?作者认为,一是要正视历史,防止悲剧重演。“十年浩劫究竟是怎样开始的?人又是怎样变成‘兽’的?我闭上眼睛,那些残酷的人和荒唐的事又出现在面前。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倘若我们不下定决心,十年的悲剧又会重演,极左思潮今天还不能说就没有市场。”二是要尊重历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那种日子!那种生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一片黑暗,好像我在地狱里服刑……当时大家像发疯一样,看见一个熟人从高楼跳下,毫无同情,反而开会批斗,高呼口号,用恶毒的言辞攻击死者……我们的文化传统到哪里去了?我们究竟有没有友情?我们究竟要不要真实?”三是要提倡说真话,讲心里话,讲自己相信的话思考过的话。作者引用古代传说“曾参杀人”谣言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佐证说真话的重要性。并大声呼吁:“决不让我们国家再发生一次‘文革’,因为第二次的灾难,就会使我们民族彻底毁灭。”作者认为一是要深入分析探索人变成兽的根源,堵死人兽转化的道路;二是建立“文革”博物馆,深刻揭露和批判十年浩劫,把历史苦难变成未来发展的教训与财富。
二、《随想录》是自我解剖的心路历程
在经过激烈思想交锋、深刻检讨和严肃认真反思之后,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性格和行为的变化,毫不留情地摆出来作为活靶子,深入灵魂深处解剖,尽量揭短,在不曾愈合的伤口挤出脓血,并且为自己曾经一度的言行感到羞耻,表达出强烈愧疚和深深忏悔。
首先,在自我解剖的态度上,他是真诚的、自觉的,没有任何忌讳。作者认为,自我解剖是一件严肃而痛苦的行为,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难受,唯有认真解剖自己,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他忏悔“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我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四人帮’的脚下,习惯于责骂自己、歌颂别人。我放弃了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低头哈腰甘心受侮辱,把接连不断地抄家当做自己应得的惩罚。想通过苦行改造自己,也只是为了讨别人的欢心……我越想越后悔,越想越瞧不起自己。”作者解剖自己:“我的箭垛首先是自己,我抽出来示众的也首先是自己。过去的事是改变不了的,想忘记却永远忘不了。只有把心上的伤疤露出来,我才有可能得到一点安慰。赖账总是不行的,即使还债不清或者远远地过了期,我总得让后人知道我确实做了一番努力。”
其次,在自我解剖的方法上,是全面的,坚定的,没有任何禁区。作者用一针见血、痛快淋漓、不讲半点情面的手法解剖自己。他说:“我深挖自己的灵魂,很想找到一点珍宝,可是我挖出来的却是一些垃圾。”又说:“我写文章同胡风、同丁玲、同艾青、同雪峰‘划清界限’,或者甚至登台宣读,点名批判;自己弄不清是非真假,也不管有什么人证物证,别人安排我发言,我就高声喊叫。说是相信别人,其实是保全自己。”他在穷根究底之后,认为“主要责任还是在我自己。”他瞧不起自己在真正遇上灾难时的糊涂和不坚定,他写道“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实在缺乏修养。”他记下了一些“文革”中冤死者的名字:老舍的“玉碎”、傅雷的绝笔、叶以群、陈同生、金仲华等,并且为自己“不用自己的脑筋思考,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存自己哪管牺牲朋友?起先打倒别人,后来打倒自己”的言行感到“可笑、可耻”,进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忏悔。他说:“五十年代我常说做一个中国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
再次,在自我解剖实现的目的上,他是明确的,公正的,没有任何个人私心。巴金先生《随想录》回忆、反思、批判“文革”,意在汲取经验教训,防止重蹈历史覆辙,提醒后来者的警觉。“回头去看二十七年前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多么可笑又可悲。我给压在个人崇拜的宝塔底下一直喘不过气来。我一再劝人不要忘记‘文革’的教训,惟一的原因就是担心‘造反派’卷土重来。为什么没有想到死而未僵的幽灵会复活?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人啊,你们要警惕!’” 问题在于要让人民看见历史的真相,“作为文学家,我们有责任把真相告诉他们,免得他们再受骗上当。”
三、《随想录》是充满人性爱心的宣言
阅读《随想录》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巴金是一位真正的情君子。全书通篇充满了对亲人、对朋友,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文学事业、写作、人生、故土的真情实感。他说:“友谊是我心中的一支明灯,离了它我的生存就没有光彩,离了它我的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感恩、报恩。
他对妻子充满着铭心刻骨的爱情。妻子肖珊一辈子深爱着巴金,但在“文革”中受到不公平的遭遇,有病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早逝。巴金一直把她的骨灰供奉在自己的卧室里。 “昨夜梦见肖珊,她拉着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接着写道:“每次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他嘱咐孩子,“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多么崇高和深刻的爱情!
他对友人充满着感佩天地的深情。他对鲁迅先生评价很高:“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作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把心交给读者的。”他对托尔斯泰钦佩有加:“他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高峰,他是全世界的良心。我觉得好像他在路旁树枝上挂起了一盏灯,给我照路,鼓励我向前走,一直走下去。”他仰慕茅盾先生,第一次见面“我就称他为‘沈先生’,我这样尊敬地称呼一直到最后一次同他的会见,我始终把他当做一位老师……我国现代文学始终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少不了他几十年的心血。”他纪念逝世二十周年的作家靳以,“时间好像在飞跑,我总觉得他还活着。我闭上眼,他那愉快的笑脸就在我的面前。他的声音、他的笑容、他的语言今天还在给我以鼓励。”
他对祖国人民充满着沉甸甸的赤子情怀。他写道:“财富、名望,没有什么能够使油干的灯点得通亮,但是只要一息尚存,我那一星微火就不会熄灭。究竟是什么火呢?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他说,“人活着,总得为祖国、为人民做一点事情。只要把个人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位置放在个人之上,就永远不会迷途。”
他对钟爱的文学事业终生追求。他一再强调,他从事文学创作完全是一种心与情的奉献和付出。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内容高于形式,讲真话,爱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交心,爱文学,讲真话,不说谎话。他说:“我的写作一不为吃饭,二不为出名。我有一颗真诚的心,我把心掏出来交给朋友,交给读者。我的探索和一般文学家的探索不同,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他对人生由衷地珍惜、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苦难能够锻炼造就人,“只有由荆棘丛中、泥泞路上走到大路的人”才更加地感受生活。他说:“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是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是吝啬。”他说:“我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他叹息:“失去的时间是找不回来了的,但是未来还未曾从手中飞走,我要抓紧它,好好地利用它。”
四、《随想录》是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呼唤
巴金既对人类未来包含着深沉的祝福,也对世界光明前景无限向往,还对后来人抱有深切希冀和殷切期望。他说:“要相信未来,未来将是美好的。我始终相信未来,即使未来像是十分短暂,而且不容易让人抓住,即使未来好像一片有颜色的、有气味的浓雾,我也要迎着它走过去,我不怕,穿过大雾,前面一定有光明。”他对于青年一代既看到希望也寄于厚望。他说:“青春是无限的美丽,未来属于年轻人,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谈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巴金把个人比作一滴水,把理想比作海洋,“一滴水流进海洋就有无比的力量。”说到自己的未来,“我惟一的愿望是:化做泥土,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随想录》带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领会。巴金一生所追求的是:写作和生活的一致,作文和做人的一致,人品和作品的一致。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传播真善美。他能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反思人生,是人类正义和良心的天使。巴金,这个神奇的名字将永远与世界同在,与人类同在,与祖国同在。他的作品、他的观念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时代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作 者:
周德义,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博士后指导教授,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