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天作证》解读

2017-11-14李汝珍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歌老师

李汝珍

《春天作证》解读

李汝珍

《春天作证》是昆明诗人马成云老师的新著。全书共六辑,由《春风》《春雨》《春雷》《春光》《春晖》《春意》组成,前五辑为马老师本人诗作,最后一辑则是文友们对其部分诗歌的点评。书中收录的作品我大多已在新浪博客或诗文论坛阅读过,但集中起来欣赏又是另一番味道。

春天,草木萌发,万物开始一年中最茁壮的成长。对于自然界而言,希望的孕育与成长就是脱壳获得新生的过程,而人生,也无非是一个脱壳后获得新生的过程。每个人都带着“壳”来到人世间,这些“壳”都是我们获得新生必须克服的束缚。如若我们能破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壳”,萌生出希望的 “芽”,便能拥抱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从这点上看,《春天作证》这部作品,不论书名,还是各小辑标题的命名,都暗含深意。只有热爱春天的人,才能领略无限春光;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勇气与能力寻找并拥有自己生命的春天。我以为,马老师做到了。

马老师的诗歌,一贯以朴素、自然、简洁、明快而言浅意深见长。这是他诗歌的风格,也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月等成了镰刀/ 藤等出了新叶/ 云等成了烟雨/ 雨等成了江湖/……聂耳在这里栖息/ 守住内心波涛/ 杨柳垂钓/ 千丝万缕从滇池的命运中/ 提炼出/ 一方水土的脉络”(《滇池吟》一),将所写事物设置于人文、历史的大背景下,无形中为整首诗添加了分量,而个性化的语言,新鲜的意象,极具张力的想象力,也让读者拓展了诗意的空间。“江南的雪不辞而别/ 算不得没有礼貌/ 因为我们之间谁也不欠谁/……我不能再收下一朵茶花的微笑/ 或者一片白云的问候/ 欠春天的太多/ 一声鸟鸣也是一种负担/瞧/ 高原的天空是那样的澄澈、蔚蓝/ 如果心事重重/ 怎能在阳光下自由飞翔”(《懂得拒绝》)。江南的雪给人的感觉静雅、温婉,恰如其分,体贴入微,在人们心中是真正的水的精灵,常常,雪不只是雪,更是心底的一片静谧与安然。马老师面对这么多美好的事物,真的会无动于衷,真的会如此冷酷、决绝吗?不,所有的淡然与无视只为腾出空间接纳高原的澄澈与蔚蓝,用精神 内质的大气、豁达,表现出对家乡偏执的热爱,具有出奇制胜的秘密引力,也能收到预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何乐而不为?明显的口语化写作,不装腔作势,不故作高深,可谓洗净铅华、返璞归真,原来,越是生活,越是艺术。

马老师有不少将自己生活的激情与平凡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作品,它们通过小抒情、小哲理,表达辽阔深邃的意境,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去年在这里开荷花诗会/ 一些词语/ 来自荷叶上露珠滴穿的岁月/一些句子/ 来自荷塘里蜻蜓点水的抄袭/ 一些段落/ 来自荷塘边水稻灌浆的喘息……/ 此时此刻/ 这里是昆明诗歌的中心/ 此时此刻/ 这里是云南诗歌的中心/ 此时此刻/ 这里是中国诗歌的中心/ 此时此刻/ 说话不留余地/ 诗歌从此可以枕着田埂入睡”(《此时此刻——兴隆村诗社成立纪实》)。昆明作家协会兴隆村诗社,于2013年夏天在嵩明县杨桥兴隆村农民诗人刘福祥(胖子)家舍院挂牌成立,作为广大诗歌爱好者的一个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学交流平台,它让诗歌在稻田和菜地里茁壮成长。 马老师参加了挂牌仪式,并用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的文字表达心声,真挚淳朴,激情飞扬,意蕴深远,做到了一个诗人抒情的适中,适度,且恰到好处。只有内心有阳光的人,眼里才会有阳光,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望,才会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马老师类似的诗作不少,与昆明诗歌活动有关的另外一首《分一瓣馨香——呈贡梨花诗会纪略》也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如果说,唤醒春天是燕子的责任/ 可不可以/ 这样理解?为了表明心迹/三月的梨花,下了一场/ 铺天盖地的雪,把我们请到这里。” 近年来,万溪冲梨花诗会,已成为呈贡乃至昆明诗坛的一道靓丽风景,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为它写诗作文;相同主题的诗文,若不匠心独具,便很容易落入俗套,马老师这首诗,把别人不常留意的细节,进行重新命题,写出新意,更多地表现出活泼、亲切与灵性。梨花诗会我也参加过,马老师诗歌里提到的诗人也都见过,但同时将几个人安排在一首诗里,却还是第一次见到,感觉很有意思,该诗无论切入还是转承都比较巧妙,文字灵动清新。它不仅是呈现,更是思考。此诗并非写了什么,而是发现了什么,结尾“我们只会写诗诵诗、拍照留念/ 却没有足够的勇气/ 把梨花的主人,揪出来/ 批斗一场,重新分配一下春天的美丽。”既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又有一定思想高度。

马老师心向自然,以最饱满的热忱抒写、发现自然之美,却又不单纯地歌颂自然,而是用富有哲思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情怀。《游轿子雪山》(组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歌意象纷呈,让我们看到了大写的人生和广袤的世界。人这一生,不可能事事完满,总会有许多错过。比如一个动人的眼神,一场缠绵的爱情,一段真挚的友谊……有些错过无心,有些则是有意,不管怎样的错过,难免让人生留下缺憾,如何面对错过,不同的人有不同态度。马老师说:“提前住到山下的目的/ 是为了第二天及早登上山顶/ 错过花开的季节/ 也有心花怒放的时刻/ 溪流下山不为别的/ 是想告诉全世界一个好消息/人在,风景就在/ 马缨花谢了,不必泄气/ 只要一直往前走/ 就一定会与无限风光撞个满怀”(《花溪》),生活中的错过实在太多,几多愁思,几多无奈。不经意间,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我们擦肩而过,但是我们也不妨这样想:正是因为错过,那一切才显得如此让人为之动情,难以忘怀,也弥足珍贵。宽容、大度、善良,让这首只有10行的小诗具备了人性的深度。

关注生活、关注民生,在马老师诗歌里也较多地表现出来,这些诗作集中在第三辑《春雷》中:“这一趟出门啊/ 收获不小/ 虽然捡不回两辆车/ 出逃的速度/ 却捡回/ 一个小女孩/ 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口气……这一趟出门啊/ 收获不小/ 虽然捡不回旧报纸、塑料袋/易拉罐和啤酒瓶/ 却捡回/ 十八双冷漠的眼睛/ 十八颗麻木不仁的心”(《捡破烂》)。这首诗,既有对拾荒者的讴歌,又有对无视生命者冷酷的鞭挞。生活的窘迫,灵魂的高贵,形成强大反差,拷问着每一个良知尚存的人。“自从办了/ 20年期按揭贷款的一天起/ 夫妻俩就成了/ 图纸上/ 那套134平米住房的/ 奴隶。必须在/ 每个月的11日之前,为它支付/ 2320元的等额还款/ 这是一家人月收入的一半”(《房奴》)。房价像坐上云霄车一样飙升,贷款利息一涨再涨。“房奴”一词,应运而生,一语中的,说到了普通民众的心坎上,闪烁着智 慧的光芒,又透着辛酸与凄凉。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以小见大,道尽了千万人在住房上的无奈,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没有说出这是怎样的感情,却在字里行间彰显着苦楚与悲哀。细细咀嚼,不禁怅然若失,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而《农民》《抉择》《刻章与擦鞋》《怎么了》等众多诗作,也都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马老师对底层群体的悲悯。

“清明,还没有走远/ 死神悄然而来/ 玉树的山水被谁出卖/ 上万人的生活瞬间塌陷// 粉尘和瓦砾,临摹/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藏区的日子/ 失去往日的容颜// 四月的灾情是谁的败笔/ 昆明的干旱不讲章法/ 唐山的雨水不懂规矩/ 山西的矿难尚未收尾// 青海的天空/ 没有一只青鸟路过的痕迹/ 踏青的喷嚏/ 走漏毡房的秘密// 一千条经幡被血与泪浸渍/ 能丈量多少人的痛/ 一万个经筒装满虔诚的祈祷/ 能否摇醒这个春天的梦”(《摇醒春天》)。面对灾难,人们痛心疾首,马老师也不例外,他和众多诗人一样,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心声,真挚、炽烈的情感如火山喷 薄,疼痛蚀骨,催人泪下。灾难的出现,检阅了诗人的胸襟,当诗人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脉紧紧联系在一起时,诗歌不仅传达了意象,又表达了意境,同时也赋 予了温情、真情,充满了人性的悲悯,不经意间打动了读者。

马老师的诗歌,多半情趣和理趣自然融合,素白、疏朗,但也不乏温婉柔情之作。“你后悔什么/ 是听的太少还是说的太多/ 难道,一杯清茶/ 就能搅乱你的生活/ 我记得/ 一个小气的包间/ 容不下‘风花雪月’/ 一支跳动的烛火/没有邪念/ 一次不经意的促膝/ 擦破夜色/ 一张小小的圆桌/ 是一枚硕大的印鉴/在两颗心彼此投递之前/ 盖上邮戳” (《那个晚上》)。那个晚上,“我”和“你”是偶然遇见,还是有约在先,读者不得而知,但可不可以理解为“没有邪念”的“一次不经意的促膝”已让那样的夜晚,氤氲着温润的气息?或许,跳动的不止是烛火,还有两颗相互碰撞的心。将圆桌比喻为印鉴,多么奇巧,多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而“圆”字,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将“我”和“你”之间的遭际,归结为“缘”在作祟呢!

“再一次/ 梦见自己成为你的负担/ 数了一宿的星星/ 读了一夜的月光/ 不争气的泪水/ 像三月的小雨让春天发慌”(《我等》)。梦由心生,当一个人在睡眠深处见到另外一个人为他整夜无眠,乃至泪眼滂沱时,彼此在对方心里的位置不言而喻。“像三月的小雨让春天发慌”,可谓神来之笔,当相思如此稠密不可断绝,天各一方的两个人,已是对方心里甜蜜的负担。但“我”并不因此放弃想望:“雨脚缝补过的高 原是牛羊的天堂/ 一记清脆的鞭子/ 叫醒放牧的时光/ 风儿一阵一阵地旺长/ 红土地上的青稞/拔节着心跳的模样/来年的收成里/ 会不会多出一枚北国的果实/ 肥 硕金黄”(《我等》),高原、红土地和北国背景,真实可感,很容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诗人创设的背景里,如此辽远、开阔,极富生命质感,表达了“我”豪 迈、执着、坚韧的情怀,“会不会”三个字,有不确定的一面,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意境,与第一节里的“梦”互相照应。究竟,在马老师的内心深处,有没有这样的情结,不必苦苦询问。读罢,掩卷,生活又回到原点。

“一朵白云缄默/ 一只蝴蝶忧伤/一尾游鱼戏浪/ 今年的春天/ 是我望穿秋水的主题/ 及至桃花的红/ 灼伤脉脉的眼/ 绝不收回交出去的那颗心”(《我等》),此处,白云、蝴蝶、春天、秋水,意象丰满,用形象化的事物凸显“我”真实的心理状态,无需掩饰,不必疑虑,“决不收回交出去的那颗心”,以一种无悔和坚定,昭示世人:生活中,因为有了等待,日子才会多了鲜活与希望。

马老师的诗歌创作,最初可以追溯到2006年,不惑之年,初涉诗坛,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情事,且马老师又在机关单位任职,或许会被人理解他是在附庸风雅,但经年如斯,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如果还用 “附庸风雅”几个字来形容,真是对他一颗诗心的误读了。早在寻甸县柯渡镇党委书记期间,马老师就主持成立了该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审出版散文集《丹桂飘香》,并不时有作品在报刊发表,只不过当年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从教师到镇党委书记、县司法局长,乃至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昆明市文联秘书长,马老师的生活体验与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富,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题材,但在这个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情绪笼罩人心的世界,疲惫、失败、成功、追寻一次次困扰着无数背负重担的跋涉者,马老师能数年用诗句点燃起一簇簇温暖的火把,照亮坎坷的历程,慰藉自己和读者的心灵,实在难得。

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说马老师的诗“既有浮世绘般对当下社会和事实的书写,也有对那些日常之物中体现的尴尬和象征性的空间而微言大义。”可谓肯定有加!的确,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代、热爱生活的人,就是这样,在时间的罅隙里,平和、安静、真实地记录着自己的体验、感悟,将许多抽象的主题化为富含 哲理意味的诗歌形象,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多重合谐主题。其诗歌,历史负荷与社会关怀,责任感与对人性的深刻解读,直抵内心。

(作者单位:晋宁县文联)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诗歌老师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