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现实和人性的文学最能打动人心
——读王可心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

2017-11-14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国人性小说

杨 红

关注现实和人性的文学最能打动人心

——读王可心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

杨 红

王可心并不是一个多产的写作者,年过不惑的她只发表过几篇小说。或许于她而言,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突然产生了不解的“惑”,或者在她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某次剧变式的经历,才突然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才提起手中的笔,很朴实也很老辣地写下了一些与现实和人性密切相关的故事。她的小说是写实的,平实叙述之下看不出半点做作,也谈不上有意识的语言实验,这与很多专业作家的做派大大不同。事情的情形似乎是,她不是为了什么而写,而是到了不得不写点什么的时候,生活的积累在文字的推动下决堤而泄,终显得颇为惊心动魄。她发表在《收获》2012年第1期上的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随后转载),足以打动一大片读者的心。这让读者毫不怀疑她是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的,她与文学长期以来都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一个与贫穷、死亡相关的故事。贫穷与金钱在小说中联系紧密却又擦肩而过,两者那道因碰撞而迸发的火花形成了这篇小说的灵魂且触目惊心。粗读之下,贫穷与金钱、生与死在此形成了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矛盾或两个极端,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即围绕这两对核心词来诠释生活中永远稀释不开的那团浓郁。

西山运河里的东北角,“这里杂乱又肮脏,走入胡同,路的两侧是臭水沟,……除了冬天,其他三个季节都是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的。倒退一个世纪,这里曾经是法场,专门砍人头的地方,……山脚下的那条火车线整夜整夜的跑火车,平均一小时过一列,……”。小说在一开头,就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杨八一家生活的糟糕环境。这是典型的底层人生活的地方,让人心酸、心寒,类似场景,对一般读者来说,是极具熟知度和认同感的。杨八与妻子马淑花都是下岗工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实让很多人富起来了,但更多人则是濒临生活困境的深渊,多年无力自拔,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杨八与妻子都在菜市场卖小菜为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夫妻俩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日渐懂事的快要高考的儿子身上。在杨八眼中,妻儿就是他全部的天。

为了他的天,杨八做梦都想发财,“他想钱,都快想疯了”。他的发财梦还真的因一张买肾小广告而拉开了序幕。开着悍马的富人李大国,终于找到了与他姐李小会的肾相匹配的肾源。李小会在弟弟眼中,也是无可替代的天,李大国找到合适的人后,岂能罢手,杨八成了他姐的救命草。十五万元让杨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于是瞒着所有人卖了一个肾。这种事无论是在官方报道还是民间小道消息中,都司空见惯,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则会过于平淡无奇。作者笔致的变化一如生活中的风云突变。手术的不成功,让急于得到新肾源的李大国欲把黑手伸向杨八快要高考的儿子杨乐宝身上。这无异于要捅破杨八的天。杨八一番挣扎,发现难以摆脱李大国的纠缠之后,为救儿子,只有选择杀死李小会。故事到这个时候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从手术失败到杀死李小会这个过程之中,现实变得异常残酷,人性的一切处于最激烈的搏斗之中。就小说情节发展来看,读起来十分扣人心弦,让人难以喘气,这正是这个中篇最精彩的部分。作为一个故事,可以算是结束了,但是读完之后,感动唏嘘之余,带给我们的思索却经久不绝。

一提到社会现实问题,大概绝大多数人已不屑于谈论,尤其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多年来文学与政治的紧密和紧张的关系,以及文学对现实的过于工具化的功能体现,让人惮于多谈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此外,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也没有明显的能左右作者去选取的态度表达。是读者的要求模糊了?还是作者的社会良心泯灭了?还是兼而有之?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即我们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日渐麻木了,很多事情已激不起半点心灵的涟漪。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已成为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读到《头顶一片天》,让人在大受感动的同时,对王可心这个作者不禁肃然起敬。作者的姿态是向下的。显然,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对像杨八、小六子这类穷苦人的生活是十分熟悉而同情的,甚至是对李大国这类暴富者也是知根知底的。但这些“熟悉”并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而是,作者似乎睁大着一双充满好奇、探求、同情、悲悯的眼睛去观察这一切,去发现和写下这一切。虽然小说中所提及的故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已经多到人们和读者无法再去提起半点热情的地步,这正像祥林嫂不断向人讲述她的阿毛的故事一样。尽管如此,这一切就像第一次在作者笔下建构,作者贯注了极大的热情,那么认真而朴实地娓娓道来,让一个并不显得高明的故事,却能令人大受感动而感慨良多。如果作者没有大悲悯的情怀,她是不会严肃而饱含热情地去创作这部小说的,确实,她的小说建构在真实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似乎早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说不定还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转型的“成功”范例。但我们却又无法忽略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那或许是国家层面的隐痛。然而直接鲜血淋漓,带给普通下岗工人的痛楚,却明明切切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下岗工人家庭中。让无数个家庭来承担国家改革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和不合理,这确实显得有些残酷。下岗工人作为一个曾经令人心痛的时代关键词,现在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痛楚和失落遗弃感却是永恒的,在困苦中的挣扎也是长期的。杨八和妻子马淑花都曾经是市一建的工人,杨八还是七级瓦匠,企业破产后,夫妻同时下岗,生活再无着落,只有栖身于垃圾场似的西山角落。下岗后的谋生并不像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先进创业人物那么乐观和光鲜,杨八开始打零工还是做的本行,但很快他的胳膊摔成残疾,最后也就只能在菜市场卖卖小菜来养家糊口了。

杨八绝对不是一个孤例,带有极大的普遍性。与下岗和底层的生活并存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一个暴富阶层的出现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显然无意于去宣传、赞美创业成功的传奇人士,正如三十多点岁的李大国自己所言,他父亲只是一个火柴厂的工人,火柴厂倒闭这根本不需要去找国家改革层面上的理由,也就是说,作为成功商人身份出现的李小会和李大国,也应该算得上是下岗工人的后代。出身相同的同龄人,因机会和际遇不同,各人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最终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这种情形应该如何看待?在这个社会中,这种情形的出现有何深刻的社会原因?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但从不失幽默感的含泪的笑的文字当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作者的深深隐忧。同时,杨八的处境艰难做梦都是发财与李家姐弟的成功一掷千金,这给我们抛出来一对尖锐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正如小说一开头就描述过的,“西山的优点只有一个,地势高,房子依山而筑,你站在胡同口向城里望过去,差不多可以看到大半个吉林城,高楼大厦中,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繁华城景尽收眼底。……杨八却没这么好的兴致,城市再繁华似乎也与他无关,不看还好,看了反倒闹心。”社会不同阶层的隔阂其实已经产生,所谓的社会和谐确实无从谈起。作者并不着力去鼓励如何不择手段达到创业的成功,也没有刻意贬低仍处于底层在挣扎着的底层民众,而是正视这种两极对立的客观存在,并以一种特有而极端的方式来对之进行审视。杨八与李大国之间的周旋与最终结局,带有极强的代表性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寓言性质。当然,最终的结局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是这种矛盾对立不断尖锐之下可能出现的恶果之一,但已足够警策世人。

作家不是政府公务员,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是现实生活矛盾的调解者。但作家的敏锐触角却必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以及对之做出必要和应有的反应。其方式终究是形象化的,侧面的,感性的,寓言式的。自然,我们不能过于依赖文学的社会功能,但对社会过于冷漠的文学家,我们倒是应该嗤之以鼻。《头顶一片天》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确实涉及到当下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还有如民生问题和百姓安全问题。我们不难想象,作者为何一开头就着力刻画那么一个不堪居住的生活环境。像杨八这类底层人,生活在如此地方,无法给妻儿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儿子即将高考,却要天天忍受着火车的轰鸣吵闹,于是,他饱受着巨大的金钱诱惑。是人就会想到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就像杨八自己所言,老婆孩子就是自己的天,小说后头他宁愿为自己的天做出牺牲卖掉自己一个肾就很在情理之中了。穷人的梦是令人心酸的,“生活的拮据经常会让杨八产生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比方说买彩票中大奖,再比方说,走路的时候让有钱的老板开车把他撞死,得一大笔赔偿金。”杨八的如此白日梦,可以说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底层民众在这个金钱社会,随时遭遇人性扭曲的噩梦,这才是最可怕和可悲的社会现实。小说作者的朴实在于,她并没有把杨八这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变异成魔鬼,去杀人越货,而仅仅是把卖掉自己的肾当作别人做梦都想不来的事。如此一个老实的人,做着如此老实的一件事,唯一不老实的地方就在于不让妻儿和朋友知道事情真相。他卖肾获得巨款之后的得意,对日后的憧憬与计划,在朋友面前的那份骄傲,以及心里打着小算盘时的几分狡黠,这都是另一种人性的体现。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还不如说是底层民众为保留最后一点做人尊严的所作所为。作者没让杨八做出出格的坏事,却又让他经历受恐吓之后的忐忑难安。一方面,小说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现实,像杨八这类人的安全问题是永无保障可言的,他们是永远的值得同情的弱者;另一方面,惟其如此,杨八最后的出格之举,为了保全儿子而杀死李小会,这才显得万般无奈而又符合犯罪动机和心理。同时,小说本身还告诉了我们,即使是最弱的弱者,也将会在一定时机成熟之时做出惊人之举,这并非来自他们的本质和本意,而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尊严的最后坚守。

王可心在小说中无意或有意披露的社会现实问题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说人体器官的私自买卖问题,在民间一直盛传得沸沸扬扬,在小说中却被描写得如此真真切切,还真的颇有点另类黑幕小说的意味。然而,在我们看来,王可心的小说并不是在猎奇,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小说真正的动人力量在于显示了人性的真实性及其挣扎的具象。

这篇小说叙事的核心推动力是亲情。正如小说的题目——《头顶一片天》,其中最主要的一直推动小说发展的两个主人公杨八和李大国,他们的亲人就是顶在他们头顶上的一片天。杨八自知身残,对家无甚大用处,甚至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颇有负疚感。在他心中,妻子和儿子就是他头顶上的天,尤其是儿子杨乐宝,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杨八如果想改变现状,离开西山那个贫民窟,只有全力扶持儿子读书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点。如此念头,传统是传统了一点,也未免显得有些世俗化与理想化,但这毕竟是杨八心中一盏不灭的灯,一个常新的梦。所以,当他偶遇买肾的小广告,他不仅不觉得那会要人命,反而觉得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是改变一家人命运的良机。不过,这一切,杨八都只想在秘密中进行。读到这里,我们会为杨八多少显得有点滑稽的心理发出含泪的笑,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处境艰难而又十分渴望改变的一个人的心理,这也就是人性的正常显露了。与杨八不同的是,李大国十分富有,仅一辆车就是二百万,他与杨八,几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完全不搭边。然而,各有所需,却让这两人奇妙地以兄弟相称,关系显得十分亲密。其中原因也只有一个,养育过李大国的他的姐姐,因肾功能衰竭急需要找到肾源,找了几年后杨八竟然是唯一匹配得上的人,那么李大国对杨八的热情就可以理解了。如果说他对杨八是利用的话,那么他对他姐姐是真心实意的爱,是人性的真情流露。我们根本不必去怀疑这点。如果杨八移植给李小会的肾成功了,那么或许杨八和李大国的生活都会很正常,也都尽到了各自做人的责任,读者虽然还不到为他们唱赞歌的地步,但至少是值得祝福的。然而生活正如小说所设置的情形,会急转直下,让人性再次面临艰难而尴尬的煎熬和抉择。

李大国当姐姐再次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他明显失去了理智,他的大度宽容和不温不火的风度已全部抛到一边。他的眼光直接瞄准了杨八的快要高考的儿子杨乐宝,他不惜孤注一掷,不仅在金钱上,更在胁迫的手段上,都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而杨八在这场交锋中,明显处于劣势,他无法与李大国进行正面的角力,也无法逃离他的控制。但在他在心中,矗立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儿子绝对不可侵犯,那是他唯一的尊严和希望,是他永不可捅破的天。于是小说的精彩和现实生活的残酷一并呈现,让两颗受煎熬的人心在水深火热之中互相追逐。读者在欣赏这一文字场面的时候,也不由得倒吸凉气,感觉到了一股无法挥去的悲剧力量正在氤氲散开。当杨八突然变得冷静和屈从时,我们已经预感到高潮的即将到来,那将是一场人性歇斯底里的较量,是以悲剧的杀戮来对人性做出最后交代的绝笔。

小说至此当然无需再作任何交代了。小说留下的巨大空间,足够容纳我们思绪交缠的飞翔。若回过头来对这部小说做出应有的评定,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小说,因为它以饱满的现实感和丰富的人性呈现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而且,这类小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切需要的,浸润人心的和引起警策的文学作品,在每个时代都应该是受欢迎的。当然,这倒不是说,王可心的小说无懈可击。平心而论,她小说的语言虽然朴实可读性强,但很多地方显得较为粗糙;在小说情节的整体布局上,其实露痕迹的地方太多,让人容易想象得到,甚至有点缺少变化。就像她在另一篇小说《风往哪边吹》中写到的一个情节,夫妻争吵春节回谁家过年,这本是平民百姓的小事一桩,但因为丈夫的过失导致了妻子摔亡,小说至此急转直下;在这篇小说中,也正是因为杨八移植给李小会的肾手术失败了,才导致了另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局。也就是说,从目前王可心的创作路数来看,虽然出手不凡,但仍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在她的几篇小说中可以看到缺少变化的不足,但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大国人性小说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多想记住你的脸
“学习”反人性吗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