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光学印象

2017-11-14郑付忠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展二王草书

郑付忠

到西安读书后我结识了不少朋友,杨光学就是其中一位。他来自贵州的农村,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我对他颇有好感。我习惯叫他为光学,简单亲切,一如他的为人。光学待人随和,专业过硬,聪明好学,有极好的韧劲和钻研精神,对人、对事,特别是对专业有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我喜欢与他交流并成为挚友的原因之一。

在我的同学中,光学给我的最初印象就很特别。刚入学之初,喜欢留个光头,一身板正的着装,特别是一顶红色帽子格外引人注目。与我的沉默寡言不同,他极善与人交流,这使得我们有了最初的交往。我们两个都喜欢写草书,而且通过交往发现彼此对草书的理解有很多暗合之处,因此我对光学的书法格外关注。他最初喜欢大草,对张旭《古诗四帖》爱不释手,甚至在课堂上还不忘携带在身边,用手指来回比划。重视并且善于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此后我多次看到过他在张旭草书基础上演绎出的书法作品,理解相当到位,并有着自己的想法,那时候我就认定,光学是十分有前途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他对大草的学习并没有达到他自己当初所设想的高度,于是后来他转学小草。对《书谱》《十七帖》等二王一脉的书札用功最勤,在这一点上我们又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我的印象当中光学写《书谱》最多。一次在交流的时候我曾提出学习《书谱》的讨巧之处,一是《书谱》字数较多,便于创作的采字,二是《书谱》风格相对统一,可以保证引创作的协调一致,这是二王一路的其他尺牍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一点上他和我有类似的看法,因此他本阶段的创作基本上源自《书谱》,也兼有二王其他帖系的影子。他的用笔极其灵活,信手拈来,不刻意做作,当前许多写二王的作者都没能做到他这样。经常会有朋友在看到他的作品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与他之前的作品反差很大,值得大家学习,而他本人却有着更高的追求和对自己的定位。光学目前阶段的作品风格可谓来之不易,这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他是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每天早出晚归,一有时间就临习古代法帖,我们的专业教室在美术学院教学楼的三楼,每次他来到教室都早早把灯打开,以至于我每次走到楼下都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是否有灯亮,这一度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研究生的专业课相对自由,我们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也比较多,很多时候我见他半天不动,一上午的时间都高度认真。我的教室在他隔壁,常常会因为某个问题而展开讨论,我发现他是一个极有想法的人,也比较善于思辨,我从与他的交流中受到了不少的启发,也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对书法的某些认识。善于动手更善于思考,这是他能短时间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他的悟性极高,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长处,以至于我常开玩笑说要在他面前保持警惕,防止机密外泄。光学是个注重细节的人,这从他临习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同时我们看到,他对细节的把握不是机械地模仿字帖,而是在汲取古人精神实质的同时融入个人的理解,所以我们看他的临摹作品与原帖多少有些出入,这个出入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为之,这并不意味着对所谓的篡改传统的“意临”的苟同,光学能在把握古法的基础上表现个人情思,对于此我本人表示赞赏。人们常说学习书法是寂寞的,从事此道的人注定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大苦头,坐得了冷板凳,经得住利欲诱惑,扛得起责任重担,这些对于每个书法人来说都是要时刻提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拿作品说话,光学便是如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最近一年来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中连连获得殊荣,不仅让身边的朋友为他高兴,也引来了不少外围书友对他的关注。有些在国展的道路上奋战了多年而未果的朋友更是频频请教于他,问他有没有什么参展捷径,弄得他哭笑不得。作为同一战壕的朋友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情,书法学习哪里有什么捷径可循?除了天分就是努力罢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入了国展就绝对证明了实力,在光学参加国展之前我就不止一次地赞赏他的作品,并预言他会有好的成绩,我相信将来他会继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者,他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从家门到学校几十里的山路上的,每个脚印都是有故事的,每个步伐都预示着他的成长。我相信他会继续在他的道路上坚持,取得更多的成绩,赢得人生的精彩。

猜你喜欢

国展二王草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第26届“国展”入选作品占来稿总量比率约为4‰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