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活法》:再讲老百姓的故事

2017-11-14

电影评介 2017年21期
关键词:活法纪录片梦想

杨 秋

《中国人的活法》:再讲老百姓的故事

杨 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论断既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具体到纪录片的艺术创作领域,如何创作出脚踏实地、紧扣时代脉搏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纪录片,成为广大纪录片工作者们面临的课题。作为广电总局“中国梦”宣传的重点项目,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计划用3年的时间来完成,每季10集。第一季已于2015年在央视播出,被评为“真正符合时代需要、能够打动每一个人”的杰作。2017年新春伊始,第二季7集《中国人的活法》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再次掀起收视热潮。

一、百姓梦想的影像记录

如何将“中国梦”落地,使得“中国梦”的主题深入人心,又能让片子好看而不沉闷,是《中国人的活法》整个团队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目前央视纪录片的现实创作的过程看,一般模式是首先开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提指导性意见,确定每一集的编导人选,确定撰稿。第二步是总导演和编导、撰稿查看资料、开会,确定每一集的主题。第三步开始前期调研和前采,搜集到资料后再讨论修改主题,筛选人物和事件,确定每一集的故事构成、时长等。因此,大部分央视纪录片走的其实是主题先行的套路。在那些央视纪录片中,人物都是为事件服务的,讲人都是为了讲故事。如《舌尖上的中国》《丝路》《CHINA 瓷》等,片中人物除了作为专家权威的身份进行解释说明,其他大都是出于对纪录片故事性、观赏性提升的需要。通常一集5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中至少包含4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都服务于同一个既定的宏大主题。系列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并没有按这种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大型纪录片的套路运行,而是秉承“大主题、小切口、接地气、贴人心”的创作理念将“中国梦”主题落地。纪录片中呈现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实梦想,真实地讲述着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追梦故事。

“讲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观看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人们非常熟悉的,它是《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的广告宣传语。曾经,这句广告语引导纪录片创作者扛起亲民大旗,深入百姓生活,展示纪实精神。《中国人的活法》的主创人员中,有不少曾经就是《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以及《纪事》栏目的核心成员。他们一直以记录“行进中的影像中国”为己任,努力践行着讲民事、抒民情、贴民心的纪实风格。因此在《中国人的活法》中,项目组回避了央视近年来纪录片创作内容形式“高大上”的风格,而是回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纪实精神,通过镜头真实记录了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与追求梦想之间的现实矛盾,展现了当下时代及社会的复杂性。项目组这样的拍摄手法和纪录风格,使得这部纪录片客观而全面,真实而更加动人。《中国人的活法》呈现了诸多为了梦想执着前行的普通人。《穿山》中奋战在川西高原317国道雀儿山“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的中铁一局工人们,他们强忍高海拔、高难度、高风险接受竣工后的附加任务;《潜爱》中活跃在深圳大鹏新区从事珊瑚保育工作的百名志愿者们,他们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海洋的美好未来;《90后指挥家》中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90岁的曹鹏,致力于向普通人播种交响乐、普及交响乐的工作;《龙痴》中凭借满腔热血成为古生物届无人不知的复原科学家的赵闯……摄像机以朴实的镜头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没有生离死别的跌宕起伏,没有悬念迭起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细碎生活中无尽的烦恼和追求梦想的孜孜不倦,却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接地气”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关注普通人的梦想,展现朴实又不凡的寻梦道路,在娓娓道来中铸就了一道道亮丽的“中国梦”。

在《中国人的活法》中,事件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讲故事是为了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展示最深最真情实感的同时,揭示最深的人性及其充满憧憬的梦想。项目组在选择人物过程中确定了三个标准:有时代感的梦想,为实践梦想而行动,能让观众感受到力量。经过一轮轮筛选,故事聚焦的群体包括在都市中努力生活的草根人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90后互联网的“创客”等等。《中国人的活法》制片人、总导演刘鸿彦说:“我希望这些主人公可以引发社会上的共鸣,就是我们不必非要面对生死,才能去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和方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可以不必那么被动,我们完全可以平衡我们的兴趣与生活。虽然有时会发现,梦想确实不合适。但即使合适,那成功也是短暂的,那过程带来的富足感才是永久的。”在拍摄过程中,刘鸿彦确定了三大原则——以不完美的真实去呈现主题,不回避社会现实的复杂性,用纪实性拍摄来呈现故事。正因为此,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更好地成为百姓梦想的影像记录代表,具有非常深刻而持久的传播影响力。

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立体呈现

虽然《中国人的活法》是关于宏大“中国梦”的命题作业,但是它并不像其他众多央视纪录片那般通过一个个正能量满满的励志故事,来承载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念。而是以平视的姿态,将一个个同样拥有自己梦想的普通人呈现在荧屏上。而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追求梦想的道路又往往是那么不完美,那么真实,那么的立体而感人。

第二季第2集《当我年老时》中,记录了北京东城区老年大学的四位老人及其家人的故事。按说退休了该享福了,能上老年大学的老人更是享受着美好的夕阳红生活的。但是,编导在记录他们追逐梦想的灿烂笑容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少无奈。69岁的任丽茹从总护士长的位置上退休,追求人生价值是她退休后学艺的动机。相濡以沫的丈夫每次都陪着她一起上下课,两个人相依行走的背影确实是常人眼中最浪漫的事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四只脚走路心里才踏实。片中有一个细节,任丽茹每次都会将丈夫出门时写的便条小心收藏,丈夫回来稍晚她就会守在窗户边张望,生怕丈夫遇到意外。当任丽茹和丈夫在未名湖畔翩翩起舞,闲聊着死后骨灰的埋葬地点时,另一位85岁的林勤明女士正在以写书的方式纪念着去世的丈夫。林勤明出生在越南的华侨家庭,19岁时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回到中国,她的丈夫胡明扬是我国语言学界的大家。丈夫去世之后,她一度心灰意冷,后来花了三年的时间写作出版了《胡明扬传记》,纪念曾经同甘共苦的丈夫。相比前两位老人,稍微年轻些的张春丽和郭强虽然退休了,却仍然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张春丽住在一所很破旧的筒子楼里,她最操心的事情是30岁却一无所成的儿子。郭强的女儿在国外自立了,但他要上老年大学,还要每天去照顾母亲,心中想着等自己再老了身边没有女儿照顾,很可能去敬老院。但是尽管被生活中的琐碎和年岁的增长困扰着,他们依然在迟暮之年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学习,执着地追求着梦想。

“如何在内心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间做取舍,这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这样的人物故事特别好的呈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非常具有当下的社会性。”《中国人的活法》在客观记录平凡人生活的同时,正视社会的复杂性。第二季第6集《老丁小丁》,讲述了一对农民父子的故事。父亲老丁是一个种粮大户,3年前,他让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小丁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家乡务农。小丁回乡后,对于父亲以及周边的农户用高化肥高农药的方式种田非常反感。他想种植有机水稻,做一个职业农民,能为后代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40亩有机水稻实验田,成为父子之间争论的焦点。老丁坚决不同意儿子种有机水稻,而小丁又很坚持自己的想法。到了收获的季节,小丁种出来的粮食虽然健康有营养,却因为产量低成本高造成价格贵,乏人问津。眼看着一年的投入和辛苦打了水漂,是否还要坚持来年的继续投入?又还能坚持这个梦想多久?这不仅仅是小丁一家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大问题。

《中国人的活法》中《想唱就唱》的主人公也是位农民,他便是曾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草根歌手“大衣哥”朱之文。他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成了名人,并得到了很多商演赚钱的机会。该片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展现朱之文的日常,教训孩子,给母亲上坟,在家逗鸡逗猫,和邻居伙伴拉家常诉苦闷,让观众看到了朱之文没有变化的农民的朴素本质。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经过商业化异化之后的朱之文却以农民的朴素情怀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一直渴望回归成平凡人,回归到属于他的土地,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平淡日子,这是他真正的梦想。然而成为名人之后,他却多了很多烦恼。他多次拒绝商演,只为农忙时在家和老婆一起收玉米,却被谣传已经离婚;他没有像老乡一样挣了钱就买汽车,而是为村里修路修幼儿园,却被村民要求送钱送汽车。朱之文献爱心的行为受到身边人的质疑,或者做好事被村民们误解,反映了中国式的人际关系给出名后的朱之文带来的烦恼。

三、用纪实手法讲述百姓故事

《中国人的活法》与央视近年来的众多大制作相比,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以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来呈现故事。该纪录片两季17集都尽量避免悬念、传奇式的叙事模式,强调生活细节的展示,让镜头跟随人物一起经历追梦的过程,一起面对未知的未来,在娓娓道来中展示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梦想。

在第一季《开卡车的艺术家》中,介绍了一位想成为画家的卡车司机孔龙震,他当过保安,做过饭店服务员。一次车祸之后,孔龙震顿悟生死,决心不再碌碌无为。他给自己定了十年规划,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可九年过去了,他还得靠开卡车维持生活。摄影师将镜头深入孔龙震的生活,被生活所困的他与妻子之间的争吵和委屈被一一呈现,现实的困窘与梦想的遥远对比形成了追梦的真实写照。尽管有关他的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出现曙光了,但是之前生活及今后生活的艰难恐怕还是难以远去,在让人振奋的同时,也让人感慨。《大巴山里的玫瑰梦》中,介绍了四川大巴山的群山环抱里,老伍与几个同乡一起筹划打造上千亩的生态玫瑰园。他希望能够改造被荒废的家乡,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改善留守老人的境况,最终重现童年记忆中家乡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一个夏天过去了,原定平整的一千亩土地并没有按计划进行。村民的保守与疑虑、资金的短缺、家人的坚决反对、合作伙伴的意见相左,让他的梦想之路充满坎坷……剧组将这一幕幕不完美的景象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客观时间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故事的自然出现相伴相随,可信度很高,真实性较强,因此其感动观众和出发联想的效果比较好。”

《牵着你的手》描述了努力开好按摩小店的盲人夫妇林妍和李瑞龙的生活。林妍12岁时动了一场视力矫正手术后,就完全看不见了。对普通人而言平常简单的逛街行走,对她却是艰难的挑战。住在沈阳的她,每天一定要装扮整洁,才肯让她的导盲犬雪瑞带她出门。盲人使用导盲犬,目前在国内还不是常见的现象,这使得她和雪瑞在外出时面临不少的考验。尽管生活上有诸多困难,她却努力地学习新事物,除了导盲犬,还有手机拍照、盲人瑜伽等等,还积极地参与活动向身边的盲人朋友推广。孩子一岁多了,林妍夫妇也曾因为无法亲眼看到孩子的长相和成长过程而伤心难过,但他们彼此约定要成为让孩子骄傲的父母,“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迷茫的未来变得更加坚定踏实。《我是创客》则将镜头聚焦于一群在常人眼中“不务正业、不切实际”的创客。他们发明创造,不是为了创业,也不是为了生计,只是为了好玩有趣。无论是90后的徐逸航、60后的大圣,还是80后的姚思聪,爱胡思乱想的他们注定不会过墨守成规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却丰富了社会的万象。

《中国人的活法》系列片把宏大的中国梦落实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揭示出正能量的丰富、深刻与复杂。该系列与以往绝大多数在内容和形式上显得高大上而很少接地气的节目不同,这是央视重新捡拾“讲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纪实精神的大步前进,不仅丰富了央视纪录片的园地,而且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亲民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文化进步,朴素无华而魅力别具。

[1]泽传媒.央视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于平凡世界,品众生百态[EB/OL].(2016-12-04)[2017-09-08]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1204/n474901483.shtml.

[2]雷扬.电影化思维:互联网时代下的央视纪录片[J].西部广播电视,2014(14):12-13.

[3]纪录中国.四四.央视新闻频道《中国人的活法(第二季)》:讲诉平凡生活中的真情与梦想.声广配音[EB/OL].(2017-02-00)[2017-09-08]http://www.sgpeiyin.com/pyxw/1752.html.

[4]的的.与总导演刘鸿彦聊《中国人的活法》.爱上纪录片[EB/OL].(2015-07-12)[2017-09-08]http://mp.weixin.qq.com/s/UQ-_0i27s_Ole_6g1K-jrA.

[5]人民网.纪录片创作将推“双百”计划 聚焦普通中国人奋斗故事.[EB/OL].(2015-06-08)[2017-09-08]http://ent.people.com.cn/n/2015/0618/c1012-27175929.html.

[6]倪祥保,倪沫.人文纪录片:寻找故事与走近人生——以2014年以来部分央视纪录片为例[J].中国电视,2015(10):18-21.

杨 秋,女,江苏大丰人,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活法纪录片梦想
换一种活法活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梦想
活法好,才活得好
换个想法,换个活法——评《人生是拆不完的礼物》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