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评《三问〈大将军韩信〉》

2017-11-14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剧大将军新编

董 军

剧评《三问〈大将军韩信〉》

董 军

浙江昆剧团排演的新编昆剧历史剧《大将军韩信》,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笔者有幸观摩。纵观该剧,除了开场10分钟的武戏让人耳目一新,剧场里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以外,便是鸦雀无声,这让笔者产生了诸多思考和疑问,于是,便有了《三问《大将军韩信》》一文。

一、何谓“新编昆剧历史剧”?

拿到演出册的时候,看到封面赫然写着“新编昆剧历史剧”,顿时让人充满了期待,笔者暗自揣测,此戏必有看头,于是兴冲冲走进剧场,未料是一片茫然走出剧场。

韩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食漂母之食、受胯下之辱到受拜大将军、十面埋伏一展才华,奠定汉室基业,再到受封楚王、又贬为淮阴侯,最终逼死与长乐宫钟室。韩信的一生可圈可点,可谓充满了传奇,可以写的东西很多,相信坊间的演绎更声色俱佳。

而关于韩信致死到底有没有反,成了千古疑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猜测。本以为,该剧的“新编”意味着会以此处为突破口,深入挖掘,主创者会以新的角度诠释韩信“反与不反”这个核心问题,并通过这个核心问题,逐层展现“韩信”这个传奇的历史人物。假若是这样的话,那么,该剧的核心与意义便会凸显。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该剧不过是一堂历史课,不过是将我们耳传目染的故事情节原模原样的在舞台上进行逐一展示,“新编历史剧”成了一堂名副其实的历史课。

那么,我的疑问是何谓“新编”?“新”字,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观点或者新的故事切入点,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或者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新的解读。纵观全剧没有一处是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只有全篇的照搬历史,像纪录片一样,再现历史。“编”字,我以为,更多是指编剧的技法,在韩信的一生中,运用诸多编剧寄发进行重新的包装、拼贴,从而呈现一个与众不同又似曾相识的故事。然而纵观全剧,该剧的故事思路清晰,线索明了,编剧技法四平八稳,丝毫没有“编”的痕迹,是基于历史常识的“真实”进行过洋片式的罗列、铺排。

那么,又何谓“历史剧”?历史的真实与否?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但那仅仅只是历史。别忘了,我们说的“历史剧”,是基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蓝本创作的戏剧,戏剧才是重点。既然是“剧”,那就应该有一些“剧”的特点,戏剧的核心是“冲突”与“人物”,冲突分为几种,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二是人与自身的冲突,三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只有处在冲突之中,才可能对人物的形象、性格进行丰满的塑造,否则,人物便是一个真空中的人物。纵观该剧,笔者始终没有看到,也没有找到核心冲突是什么?说韩信与刘邦、吕雉、萧何等人物有冲突,但剧本中似有似无,且编剧并没有让韩信与这些人物的冲突不断升级,直到无法解决的地步,再说第二种冲突,韩信也可以和自身产生冲突,着重笔墨去表现韩信在反与不反之间的挣扎、纠结、傍徨、迷茫、困惑等等,然而,该剧并没有把太多的笔墨花在此处,每每触及边缘便一笔绕开。又说第三种冲突,主创者也可以把冲突点集中在韩信与历史进程的冲突,韩信一心想要裂土封王,而历史进程却迈向大统一,着力表现韩信与历史之间的矛盾,但在该剧中,历史进程的痕迹显得微乎其微。

总之,该剧实在是看不出冲突点在何处。

笔者深以为,“新编历史剧”乃是截取历史的某个片段或某个事件作为切入口,运用编剧手法对历史事件或片段进行重组、加工、包装,最终目的是通过演绎历史中的人和事件向观众传达、展示、宣扬主创者的心得或者理解。《大将军韩信》显然缺乏这样的角度,是一场生动的、再现性的历史课。

二、何谓“韩信”?

上文提到,戏剧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人物,是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冲突中的人物,人物只有通过与他人、自身、环境的冲突才能够凸显他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也可以说塑造人物的唯一途径就是冲突。关于冲突,上文已有说明,这里不再熬述。现在,就来谈谈笔者的第二个疑问:何谓“韩信”?

《大将军韩信》的主人公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是刘邦或者吕雉、萧何等人,“韩信”是唯一的主人公。且说历史常识中的韩信是什么样的人?正如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相信每一个人对韩信的认知都会有所不同,也许有人认为韩信的一生是奋斗、立志、正能量的一生,也有人会认为韩信的一生是悲凉、悲壮的一生……无论如何韩信是什么样的人,人人心中自有评论。那么,昆剧《大将军韩信》中的“韩信”是什么样的人呢?笔者在该剧中看到的是一个不忠不义、无头脑的懦夫韩信,一个优柔寡断的韩信,实在是算不是万人敬仰的“大将军”。

该剧开场便是受拜大将军的韩信,十面埋伏中一展平生才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后韩信便陷入了反与不反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对漂母的千金报恩,对钟离昧的冰释前谦和肝胆相照,也许有人认为此时的韩信有情有义,而笔者以为这不过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虚伪。

韩信在被刘邦夺去兵权之后,心里立刻想到的是我楚地富饶繁华,人丁兴旺,只要悉心调教,不出三年,定能再造三十万人的雄壮之师,可见,此时的韩信已经隐隐有了反心,视为不忠。

为了对刘邦表忠,把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刘邦,视为对兄弟无义,哪怕是钟离昧心甘情愿的自刎,而韩信亲手抱人头敬献刘邦,也是无义。

从封王到贬为淮阴侯,几番几次均有人劝说其反,而韩信皆是左右为难,犹犹豫豫,半天出不了个声响,定不了主意,像个乡间村妇一般左右思量,似懦夫一般,试问这还是“大将军”吗?实在是有辱剧名《大将军韩信》。

假若,《大将军韩信》就是希望塑造一个不忠不义的懦夫韩信,那么,为什么剧末又要安排韩信造反一场戏呢?刻意让韩信“雄起”一把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韩信称身体有恙,隐身淮阴侯府三年,对反刘邦一事却没有丝毫策划准备,那剧中的韩信似乎也太没有脑袋啦,一个大将军,可指挥三十万人马,可凭一人之力奠基汉室王朝,却连村野民夫都会做的事情都没有想到要做,可见实在是无头脑。

也许有人会反驳,你没看到剧中一直强调韩信是被逼的吗?那么,笔者更是匪夷所思,被逼有两种情况,一是反,二是忍,很遗憾,剧中韩信并没有选择这两种方式,假若前半场戏用忍字来解释种种行为的话,那么后一场的反,从何而来?是逼极而反吗?既然想反,却没有准备,未起兵便被镇压,这还不说明剧中韩信没有头脑吗?

剧中的韩信表面对刘邦忠,心里却是小算盘诸多,充满了不安、不服与不甘心,但又忍气吞声,想反却又不谋划,严重缺乏“大将军”的霸气和锐气。所以,剧名《大将军韩信》与剧中的韩信严重不符。

三、何谓《大将军韩信》?

从剧场出来之后,笔者一直在思考该剧到底想说什么?主创者们想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信息?是刘邦的诡、吕雉的毒,还是萧何的怪,不得而知。再次翻开演出册,在编剧一页中,终于找到了答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方才明白:历史的意志不依从个人意志而转移,自己已在无意中成为历史祭坛一份可悲的祭品……”我暂且以为这是该剧的核心思想。

从这句话中,笔者读到了几层意思:一是韩信后知后觉,二是可悲,三是祭品。也就是说《大将军韩信》写的是韩信的“悲”。

那么,试问“悲”从何来?

韩信被萧何和吕雉合谋诱捕,继而逼死在长乐宫钟室,这就是“悲”吗?“悲”字何写?上面一个“非”字,下面一个“心”字,要想“悲”,就必须是非心所愿,也只有非心之事才有“悲”的可能。

剧中的韩信很明确的是反了,重披战袍,手拿宝剑,带了几名随从反了,而后被诱捕,策反失败,继而被逼死,这不过是罪有应得,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活该”,何来悲情?假若,韩信确实不反,而被吕雉和萧何联手除之,倒还有些悲情,值得观众反思。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臧子逸

猜你喜欢

历史剧大将军新编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新编报到等
大将军搬砖
斗蟹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