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艺术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7-11-14周琳
周 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艺术素养培育的发展,多数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艺术素养在对一个人的整体发展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与科学是一种互为的关系,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互补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艺术素养属于审美素养范畴,是公民文化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公民在艺术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知、体验、辨识、想象、理解、鉴赏和创造等个体素质和涵养,包含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辨识力、艺术想象力、艺术鉴赏力、艺术行动力等能力的养成。”国家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其人文和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人才的竞争能力。
一、国内外高校的艺术素养现状
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敏锐地感知到跨学科交叉性专业的重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信息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整合能力,并面向清华大学其他院系非艺术类学生进行设计创意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已形成“艺术与科学”的学术品牌,向全社会提出“艺术与科学”的永恒命题,促进设计学科与高新技术的有机融合。
国外智力教育较为知名的理论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个体的智能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智力内涵中所包括的多元,有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实施的通识教育中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用均衡的艺术课程平衡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与美学等学科的内容。再如德国的工业科技较为发达,在严谨规范的工业设计中一样体现出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多元的艺术思潮。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是覆盖所有级别的学校的,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长期的、连贯性的教育。国外的艺术素养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着重于审美意识、艺术表现能力与科学的结合,从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地方文化、应用技术契合度要求更高。应用型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开设艺术选修课、组织学生艺术活动的阶段,在开设的艺术选修课缺乏与科技融合实践的过程。很多综合性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对专业的艺术教育体系较为完善,而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还是浅层次的,学生还未全面深入地参与,艺术素养培育的全面普及、深入实践度不高,在提高艺科融合能力上还要下功夫。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艺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的携手发展也让艺术设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生加强艺术素养的培育意义深远:“不仅要拓展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还应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追求整体发展,并让学习者学会艺术地生活和工作,实现自己生活世界的乐生需要,人文情怀和艺术的生活态度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科技创新产业的需求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不断激发着创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催生着更多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创新为动力的科技产业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只有不断加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才能使产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艺术设计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理设计,逐步拓展到“非物质”设计,如系统、组织结构、智能化、交互活动等范围的设计,这是新知识、新技术、新艺术的有机融合。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要求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背景,因此,在高校培养具有技术应用创新和艺术理念创新的人才是科技创新产业的必然需要,促进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的协同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09年文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八大发展方向,包括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数字视听业、新媒体产业、现代印刷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高端工艺美术业等。从这些发展方向可以看出,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构建了新型的文化产业链,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新、更高、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个产业的急迫需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在大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中渗透这一理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近几年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国家、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加快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指导学生多实践、多锻炼,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艺术素养培育的方法与路径
优良的艺术素养培育重要的是将艺科融合、协同创新的理念深入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不断创新的思维,培育对知识的发现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艺术教育总是以“变化与统一”的审美法则为灵魂,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创新。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堂一旦拥有了美的灵魂,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按照美的规律被激活,体现出四大特征,即: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表演性,以教授枯燥的电路课程为例,教师教授电路原理,不再是干巴巴地教,而是通过思维导图和活动的方式,利用形象图式、身体动作、让乏味的电路变成艺术的联通。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形成一种直觉型的、即时性的、整体性的思维,在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中归纳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融合
构建完善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让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衔接、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价,提高艺术素养教育的成效。同时,江苏省2010年起推行的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助学二学历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二学历教育能够根据专业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适度调整开设课程,在校生第一、第二学历的叠加、专业知识的互补和拓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课内培养与课外活动相融合
艺术培养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无论是作一幅画还是设计一件产品,都需要由实践环节表现出来,且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也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提高。因此,加强艺术院系的实验中心建设、构建交互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艺科融合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实验中心除满足日常实践教学外,积极开展创新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尝试并指导完成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实践效能。
(四)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融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是一个能真正践行“艺科融合、协同创新”理念的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为地方政府部门献计献策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围绕企业项目、技术进行交流对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加强艺术素养的培育,全面提高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融入科技创新、艺术创意的目标和要求,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注释:
[1]毕一凡、毕廷延.艺术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硕士论文,吉林师范大学,2015.
[2]王小茉.艺科融合,知而行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的学术探索之路[J].装饰.2016(10):61-62.
[3]汪瑞霞.艺术素养教育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6):118-122.
[4]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