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相传 民族精神
——用淮剧重新解读武训先生

2017-11-14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训薪火相传淮剧

石 俊

薪火相传 民族精神

——用淮剧重新解读武训先生

百余年前,一个苦难的农民怀着对知识的崇高敬畏和对人生的执着信念,用一生时间践行兴办义学一件事,以卑微之躯成就崇高信仰;百余年后的今天,上海淮剧团一群勇于求真的艺术家秉持传统戏曲薪火,沿着他们二十多年来探索开拓的“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之路,践行着中国戏曲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历史阶段因着不同时代需求和主流审美,对每一个历史人物或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诠释需求,有时候往往是褒贬截然分明。同样,落地于舞台艺术作品中,就是这些不同时期历史观的折射,同样也有“合为时而著”的要求,正如本专题作者所言:“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客观的审视与主观的甄别相结合。”因此,在淮剧《武训先生》一剧的身上,不仅有着时代更迭的客观参照,亦有着民族精神的主观解读。在今天,我们回溯历史沉浮,命运的多舛,不期然发现,曾经对武训先生的诸多解读与批判,正应了武训先生这一生的坎坷,更映射了一个人格的伟大。

从艺术本体创作的角度而言,创作者并未一味歌颂道德,而是立足于当代立场,在渺小与伟大之间、卑微与崇高之间发掘戏剧张力和生命气场,尤其是对知识怀崇高的敬畏、对人生抱执着的信念、对生命竖朴素的信仰。由此,我们达成反思、坦诚、学习、成长、取长补短的知识与精神的体悟,并承继发扬这种精神——今天,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作品了。

石 俊

猜你喜欢

武训薪火相传淮剧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促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武训传》拍摄的前前后后
《武训传》“重见天日”幕后寻踪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