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自然式种植设计的美学渊源

2017-11-13蔡婕刊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渊源审美

蔡婕刊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自然式种植设计的美学渊源,以中国造园理论、山水画、诗歌等古典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其背后的构景手法以及审美意趣,并尝试给现代的自然式种植配置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种植配置;中国传统园林;审美; 渊源

近年来,人们对园林植物配置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以前规整式的城市绿化形式逐渐被自然式植物群落种植所取代。然而,在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化园林建设过程中,不少自然式植物配置设计追求单一的大空间、大色块,沦为立竿见影的“速食性”园林。

我认为,在现代园林種植设计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式生产,更不能与环境的内在人文传统割裂开。纵观国内外多数优秀的作品,都能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个性相吻合。景观设计师要对其审美发生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根据审美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合乎中国审美传统的种植设计。

一、自然式种植的概念

自然式种植形式起源与于自然式山水园林,并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它是以模仿自然界的森林、草原等自然风光来组织植物景观,它是艺术再现自然植物形象,是具象化的自然风韵。它不要求对称与轴线,不用规则修剪的花木,强调植物群落自然之美。

二、自然式种植的审美特点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传统园林审美取向的源流。深层次意义上的园林美是在大自然景观范畴内营造符合人类生存及审美的艺术境界。“园,所以种树木也”(陈植,1979)。园林中的花木种植,是园林表现自然美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造园者对自然美以人工手法进行凝炼、抽象、取舍和概括,做到 “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所以,自然式种植不仅要求其模仿自然,更要做到对自然美的理解融汇总结提高。

三、自然式种植的美学源流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虽久,但就植物配置而言,著述却少,如明代的《群芳谱》以及清代的《花镜》等等,大都是园艺栽培之作,很少论及植物配置的形式。《园冶》中有不少句子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院广堪梧,堤湾宜柳”“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等,均涉及到花木的配置,即在什么场合分别合适与栽种什么样的花木问题,但可惜太分散,似乎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观点。(彭一刚,1986)

所以,唯有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研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渊源。如叶朗指出:研究园林,就必须把视野放宽,从散文、笔记、小说、戏曲、诗歌、画论中去整理(叶朗,1985)。我尝试从画论、诗论等艺术理论中去阐述这个问题。

1.在画论中见配置秩序。植物的绘画技法直接地表达出中国古典自然式种植的审美情趣,如《芥子园画传》中所绘,无论是何种树种,其在排列上不讲究行列种植,对植物的对线条美要求却甚高,而讲究聚散,不拘一格。往往三株五株,虬枝枯干而与人蓊郁之感,并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之辈的气象万千(周维权,1990)。一般来说,中国古典自然式植物配置形式有单株、双株、多株、丛植几种形式,但由于园子腹地限制,多以孤植与丛植两种为主。

孤植。明代画家龚贤说:“一株独立者,其树必作态,下复式居多。”又说: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在绘画构图中,孤立树,其姿态必须突出;同时以树冠开展的树木比较相宜。这与园林造景中孤立树的体型要求在审美中是完全一致的。

丛植。在丛植空间层次上,宾主关系更为重要,且须遵循宋代米芾《论山水画》中:“主树欹,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反欹矣”等配置原则,如留园西部的枫林、沧浪亭假山上的植物配置都与画理十分相符,且高低层次配合得当,是画意也是真景,是人工却富有天趣。

如承德离宫的万树园、江南园林的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等,都在园内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以期获得自然的山林真趣。

2.在诗歌中见植物意象。中国古典诗歌在审美要求和创作艺术方面都对古典园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样,也影响了植物配置,特别是植物品种的选择。例如:众所周知的苏州拙政园中“留听阁"取用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故取名“留听阁”以向观者提点意境会意之处;类似的古典诗词中的诗歌意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俯拾即是。“梧竹幽居"“闻木樨香轩“月到风来亭"“翠玲珑”“暗香疏影楼”“昕橹楼"“曲水荷香”等等雅境,数不尽数。

当前的园林植物意象研究非常成熟和全面。植物意象主要包含植物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在古典园林中的欣赏内容、在古典园林中的常见组合方式以及经典的种植手法。贾军博士论文《植物意象研究》对于植物意象的文化、分类、价值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3.在小说中见审美活动。我国的明清小说产生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盛时期,不少著作中均多多少少涉及到植物景观的描写,如《金瓶梅》《十二楼》《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塑造最为杰出,其中对园林植物的配置进行的描写也有多处,并且在也多处透露出到古人对于自然式植物景观的审美方式。如集中描写大观园内植物景观的第十七回:“只见正门五间……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提“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又如“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宝玉……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小说中描写的古人对园林花木进行鉴赏的情节,其实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体的建构,是景的“心灵化”,是对景境意象和心灵境界的审美概括。

时至今日,人类文明巨大的更新和发展,使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其群体性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仍然扎根在人们的意识中。只有使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既是现代的又富含民族特性被世界所认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孙筱祥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6.

[4]巢勋.芥子园画传【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5](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6]计成,陈植,杨超伯,等.《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8]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9]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园林 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渊源审美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