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017-11-13简芳
简芳
【摘要】 目的 分析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12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 每组64例。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 A组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改变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90 d, A组INR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1.88%明显低于B组的46.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疗效显著, 且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疗效;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99
非瓣膜性房顫(NVAF)是心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老年心血管患者群, 其危险性较大, 常因突发的脑血管事件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以往治疗多采用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 但是华法林使用需监测INR, 应用不便, 目前有研究[1]认为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为此本研究选取本院12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不同药物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选入标准:①符合非瓣膜性房颤诊断标准;②肝肾功能正常;③患者知情同意愿配合治疗。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心脏疾病者, 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等;②药物过敏者;③无法完成治疗者。被选入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64例, A组中男30例, 女34例, 年龄31~57岁, 平均年龄(43.0±5.4)岁;B组中男31例, 女33例, 年龄33~58岁, 平均年龄(42.9±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两组均进行基础心内科治疗, 如控制心室率, 心电监测等, 在此基础上两组选择不同的抗凝药物:A组选用达比加群酯(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国药准字J20130065, 规格:150 mg/粒)口服, 1粒/次,
2次/d;B组选用华法林[Orion Corporation(芬兰), 注册证号H20110108, 规格:3 mg/片]口服, 依据患者肝功能和INR调整剂量, 维持INR在2.0~3.0。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90 d的INR及两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内不良事件(卒中、出血、血栓等)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90 d的INR比较 治疗前, 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90 d, A组INR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发生不良事件, 其中A组发生卒中4例(6.25%), 出血4例(6.25%), 血栓形成6例(9.38%), 总发生率为21.88%。B组发生卒中12例(18.75%), 出血9例(14.06%), 血栓形成9例(14.06%), 总发生率为46.88%。A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患者无风心病, 人工瓣膜置换及瓣膜修补的情况下发生的房颤[2], 患者发生房颤, 极易导致卒中的发生。有调查显示,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及血栓的几率约为健康者的6倍 [3]。因此, 抗凝治疗是此病治疗的重要环
节[2]。
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确切, 华法林为传统的房颤抗凝药物, 然而由于治疗窗窄, 且在服药期间需监测INR, 导致其在临床的使用不便, 且其发生出血的不良事件几率较高, 导致其应用无法推广。最近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对抗凝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丰富了临床药物的选择。虽然药物的研发中有例如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出现, 但作为抗凝药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 达比加群酯克服了华法林的诸多缺点,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为dabigatran的前体药物, 口服后经胃肠代谢, 可在机体内形成dabigatran, 此物质具有直接抗凝作用。其可与凝血酶特异性结合, 遏制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从而抑制凝血的核心环节并阻断血栓的形成[4], 从而产生比较可靠的抗凝效果, 并且在患者治疗期间无需监测INR, 并且其主要经肝肾排出, 安全剂量宽, 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5]。
近来, 本药开始用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分析初期的临床试验结果, 发现达比加群酯效果和传统药物差别不显著, 同时服药过程中出血等不良反应几率大大降低。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延伸了其治疗宽度, 也是近来药物研发的关注点[6]。本次研究结果可见, 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较华法林要好, 可更好的防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等不良事件事件出现。并且, 达比加群酯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在服药过程中不必为预防严重不良反应而行多次的凝血功能检查, 此方面的改善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顺从性。特别要注意的是, 达比加群酯上一代药物西美加群也具有很好抗凝作用, 备受临床期待, 然而最后由于Ⅳ期临床试验时志愿者发生与服药相关的药物性肝损害而最终没有成功上市。达比加群酯与之相比安全性更高, 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 其对肝功能损害有限[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