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感恩教育培养途径探讨
2017-11-13王洁张蕾
王洁+张蕾
摘要: 感恩教育是民族预科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完善民族预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文中针对当前民族预科学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对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增加理论课程,开展德育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培养渠道;增加辅导员配备,加强相关人员业务培训。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民族预科 德育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26-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由此可见,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是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着重强调,教育当以育人为本,持德育优先。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长此下去将不利于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探讨民族预科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他们的感恩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要使感恩教育有明显的成效,不能使学生单一被动地去接受,需要遵循感恩教育的特点。第一,感恩教育具有开放性。感恩教育需要在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四位一体”的配合下才能有成效。另外,感恩教育更应该注重实践;第二,感恩教育具有规律性。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探索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第三,感恩教育具有情感性。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真诚,贴近学生的情感,避免空洞、枯燥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要做到走近学生个体的心理世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发展和升华其道德情感。
三、民族预科学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民族预科学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预科学生大部分来自我国边疆地区,由于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差异,使得民族预科学生刚开始入学时不能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目前民族预科学生大都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但也有部分学生有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第一,部分民族预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父母负担学费、生活费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过度消费,不能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另外,平时跟父母联系和沟通较少。第二,和教师的关系冷漠。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尊重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甚至影响其他学生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辅导员的工作,个别的学生甚至还因为辅导员对其进行约束而对辅导员产生抵触情绪。第三,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包容意识。部分学生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表现冷漠、自私,只和自己同一民族或者本宿舍的人来往。第四,对奖助学金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并非贫困,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为了获取资助而争取奖助学金,拿到奖助学金后不注意节俭,也不会感恩国家和学校,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无法做到。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当代民族预科学生中出现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当今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生活上的过度包揽使得学生从小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使得这些学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认为父母打工挣钱供其上学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民族预科学生的预科学习以“预、补”为主,学生为了评奖评优和分专业而把重心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淡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对人和事的情感和感恩意识越来越淡漠。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除了以主题班会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外,很少进行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第三,社会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带来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相互碰撞,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同时,由于现在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微信等虚拟网络,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民族预科感恩教育的培养途径
目前民族预科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应当结合当前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一)增加理论课程,开展德育教育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新大学生德育内容和方法,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等德育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学院要增设德育课程,可以以理论课程为平台并结合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其中,运用小班辅导、主题班会、分组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跟学生进行系统深刻的讲解。其次,应开设心理课程。应该针对民族预科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细化学院的心理咨询,开展各类对学生有益的心理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协同合作等能力,使学生合理定位自己,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类问题,更加适应和感恩社会。endprint
(二)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培养渠道
民族预科学生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可以依托第二课堂的平台,在实践和活动中践行感恩行动,为感恩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要依托节日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活动。例如,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感谢父母恩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养育之恩;在国庆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年的阅兵仪式,并开展座谈会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繁荣与不易;以“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为契机,可以举行节日庆典等活动为学生过节日,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感恩等等。其次,专门针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目前部分学生对资助的意义缺乏了解,在获得资助以后没有感恩之心,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举办专门的感恩教育活动。例如,组织贫困学生开展一些保护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管理、帮助他人等志愿活动,让他们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参与到感恩的行动中去。第三,充分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遵循感恩教育规律,结合民族预科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主题教育网站、学院网站,学院微信平台、班级QQ群、论坛等网络媒体中,实现感恩教育网络化。
(三)增加辅导员配备,加强相关人员业务培训
首先,要增加辅导员配备。目前基本是一位辅导员同时带几个班,学生人数较多。辅导员被基础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时间和机会和学生深入接触和个别谈话,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因此要扩大辅导员的配备,使得辅导员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其次,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目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感恩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次数少,成效有限。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很少有高校建有专门的感恩教育师资队伍。要将感恩教育提升到应有高度,必须建立一支相关从业队伍并加强培训。可在每学期定期请专家对学院的教师、辅导员进行感恩教育培训,使他们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展开引导和心理辅导。
五、结语
当代民族预科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感恩意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预科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希望本文针对当前民族预科感恩教育提出的培养途径,能为进一步加强民族预科学生感恩教育、促进民族预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教基二[2014]4号.2014.
[2]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60.
[3]萧家芳.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
[4]武国剑,朱玲利.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理路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7(7).
[5]井雨霞.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J].科教导刊, 2017(2).
[6]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7]龙献忠,陈方芳.“微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挑战、机遇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17(2).
[8]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09(2).
責任编辑: 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