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17-11-13吴白银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麦防控

吴白银

摘 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其传播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一般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可造成绝收;全蚀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防治难度大,一旦发生很难防治。近几年在我市发生危害均较重,对我市的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关键词:小麦;原因;防控

一、原因分析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流行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小麦播期、品种抗性及农民群众防治习惯等很多因素有关。

1.耕作制度:近年来,我市多为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作多年连种,秸秆还田量大、麦田旋耕播种、收割机械跨区作业等耕作措施,导致全蚀病菌源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使病情逐年加重。

2.土壤肥力: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养分供应充足,利于小麦生长,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增强而发病较轻;反之,利于发病,病情较重。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则病害较轻。

3.气候条件及播期:今年小麦播种普遍偏早、播量大,土壤温湿度适宜病菌冬前侵染,感病时间长;加之麦田群体大,通风透光差,利于侵染蔓延,随着4-5月份雨水的增多,田间湿度加大,温度适宜,小麦全蚀病病菌进入再侵染危害高峰期,因此,今年全蚀病显症较早、危害较重。

4.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也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

5.农民群众防治习惯:目前农民群众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仍存在重虫轻病、重治轻防的问题,对选用有效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小麦多种病虫害,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重视程度不够,小麦全蚀病的防控播种期进行拌种是最好的方法,后期喷雾防治效果极差。

二、主要防控措施

1.严控重发区,铲除零星区,保护无病区

在防治上要严格控制重发区,铲除零星区,保护无病区。

对发生严重的乡镇、行政村及小麦种子生产基地作为重点防控治理区,深耕、土壤处理与拌种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控制全蚀病的危害;铲除扑灭零星区,保护无病区,对零星发生区,拔出病株,实施综合防控,杜绝蔓延;加强种子检疫,杜绝带菌种子下地,保护无病区。

2.建立示范方,以点带面

(1)示范方内容、任务。示范推广深耕深松达25cm以上,撒施多菌灵进行土壤处理,25%硅噻菌胺药剂拌种等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深耕、统一拌种和播种、统一田间管理。

(2)示范方地点、面积。在全蚀病发生严重的乡镇镇设立2个千亩示范方,30个百亩方。地点在:核心示范区建在丁集镇沈庄村、秣陵镇农场,面积各1000亩,在核心示范区树立标牌,注明主要防控措施和责任人。百亩方每镇2个,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防治。

(3)示范目标、效果。通过关键技术的实施,使全蚀病防控效果达90%以上,小麦单产平均增产10%以上,并展示专业化防控技术业的作用与效果,让群众学有典型、看有样板,从而促进小麦全蚀病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主要技術措施

1.深耕: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耕25cm以上,精细整地。

2.土壤处理:亩用50%多菌灵粉剂1.5-2公斤拌细土撒于田间,随犁地翻入土中。

3.种子处理:可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ml拌种10公斤,拌种后堆闷6-12小时,晾干后播种。轻发区可用3%苯醚甲环唑100ml拌种10公斤,兼防纹枯病、根腐病。

4.返青期:使用50%多菌灵150-200克或25%戊唑醇30-40克兑水150公斤喷淋灌根。

5.田间管理:苗期: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返青期:用25%戊唑醇40克+1.8%阿维菌素30毫升+2.5%氯氟氰菊酯100毫升防治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蚜虫等。扬花灌浆期:亩用43%戊唑醇悬乳剂30毫升或50%多.酮100克+20%啶虫脒20克+10%吡虫啉3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蚜虫、吸浆虫等,防干热风,增加粒重。

参考文献:

[1]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杨海梅. 农业与技术.2015(02).

[2]保护性耕作与小麦主要土传病害问题和治理对策[J].张雪松,曹永胜,曹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3]小麦全蚀病与抗性基因转移研究[J].任贤,杨德光,张曦燕,王敬东,董建力. 作物杂志.2003(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麦防控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哭娃小麦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