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祖先崇拜到多民族节日

2017-11-13蔡芬

现代交际 2017年22期
关键词:梅山

蔡芬

摘要: 通过对恭城婆王节的演变观察及对唐黄瑶族唐、宋、元时期的历史溯源考证,得出传统节庆背后蕴含了民族族群记忆,民族崇拜,民族文化融合等积极事象。

关键词: 唐黄瑶 婆王节 梅山 千家峒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83-02

盘王节是瑶族传统节日,其节庆背后所蕴含的是广大瑶民的盘王信仰情结,而笔者发现在恭城县嘉会乡瑶族分支盘黄瑶存在着比盘王更深的信仰对象——婆王。经探究发现婆王崇拜由来已久,盘黄瑶原居婆王信仰发源地梅山,一路南迁将其信仰移植到恭城县,并发展成汉,壮,瑶多民族节日,是民族融合的典型。探讨唐黄瑶的迁移历程及婆王崇拜的演变对了解该民族历史,及处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一、民俗事象发生——祖先崇拜

瑶族是个崇拜祖先的民族,其传统节日“盘王节”就是瑶族祭奠祖先盘古(盘庚,盘瓠)的重大节日,是一种典型的祖先崇拜,而在瑶族的传说中盘瓠的妻子(帝喾①三公主)被尊称为“婆王”。在父系氏族统领下的瑶族还存在着“婆王崇拜”,其中定有独特的发展契机。

恭城自治县瑶族一带流传着唐初李旦曾在梅山②婆王庙避难,向婆王神灵焚香祷告祈求婆王庇护,并拜婆王为养母,后李旦躲过灾难,顺利称帝。为报婆王庇护之恩,李旦于登基次年六月二十五日亲临婆王庙为婆王“庆寿”,敇封婆王为“经纶圣母”并规定两年一次祭祀的故事。“还婆王愿”仪式由此开始。“一个习俗与传说的构建不仅反映了真实或虚构的社会历史情景,背后更蕴藏着十分生动复杂的族群接触与互动关系。”③据推测,这是“婆王节”最初的雏形,距今约1300年。李旦被婆王庇佑并前来还愿一事是族群接触与互动关系的开端,也是瑶族婆王崇拜发展的开端。婆王为汉族的公主,与瑶族祖先盘瓠结为夫妻,而后受到唐皇的祭拜,表明了唐朝时瑶汉的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婆王受到汉、瑶人民的敬重,是汉瑶两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二、唐黄瑶族的历史发展历程

唐黄瑶族是瑶族十二姓中唐姓的一个分支,几百年来携带着婆王信仰不断向南迁移,从宋代至今的1000多年间汉族对唐黄瑶时而采取打压手段时而采取怀柔政策,民族关系经历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一)宋代朝廷与瑶族的关系

1.北宋时期对梅山的驅赶与安抚 唐黄瑶源于梅山一带的唐姓瑶族,曾居湖南梅山一千多年,因天旱歉收,不受朝廷降化,因此常受朝廷逼粮洗劫、多次迁徙。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中载:“太平兴国二年(976),梅山洞蛮首领率众寇劫商人,诏遣使招谕,犹寇暴不止,乃发潭州(今长沙)兵击平之。”

“北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2万。”

梅山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梅山洞蛮”和“峒民”在宋朝时期被官兵驱赶。此中的“梅山洞蛮”传说和千家峒古文献《过山榜》中有诸多相似之处,祖宗都为盘瓠,可猜测峒民是元代对该区域少数民族的统称。唐黄瑶婆王节的传说也源起于梅山祭拜,推断在梅山被驱赶的少数民族当中就包括了唐黄瑶的祖先唐姓瑶。北宋不断镇压迫使瑶族不断南迁至湘南大田坊(即千家峒④),瑶人再次聚集,千家峒被称为瑶族的寻根之地,是瑶族的圣地。据瑶族古籍手抄本《千家峒永远流水部》载:“离祖历来千家峒。太祖住南京李白狗王。江西人氏。曾在清州看见高王与平王争天下。唱起梅山歌十洞,请起六位平神。”

另有瑶族古籍手抄本《千家峒源流记》载:“唱起梅山歌十洞,请六位平神。”

从千家峒人对梅山的传唱与叙事抄本来看,千家峒人对于梅山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记忆,证明瑶族曾居梅山的事实。

2.宋仁宗后的短暂和平与稳定

宋仁宗时期,瑶人受打压的命运得到了改变,迎来了短暂的和平。1047年,宋仁宗改变对瑶族的态度,采取怀柔政策。据《宋史》第四百九十三卷记载:“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公元1063年,益阳知县张颉向朝廷建议开拓经营梅山,取消不准峒民耕种与益阳接界之地的禁约。”“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奏请朝廷,对‘梅山蛮‘宜臣属而郡县之。蔡煜继为湖南转运副使后,又奏请朝廷,主张对‘梅山蛮‘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纳臣下的意见,决定对‘梅山蛮实行怀柔政策,派专使进山言和。”

“熙宁五年(1072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他们又委托武冈县尹郭祥正等,分别与梅山各峒首领磋商,终于取得大部分首领的默许。这年11月(公历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

宋仁宗之后,宋朝不断派官员和平解决瑶民问题,经张颉、范子奇、蔡煜等的谈判后,梅山归顺,当地以瑶为主的少数民族得以短暂安居,大量瑶族从外地迁入千家峒,瑶族圣地得以发展扩大。

3.南宋时期对瑶民的统治与奴役

瑶族居千家峒圣地的好景不长,50年后宋朝与瑶民矛盾不断,大动干戈。据《宋史》第四百九十三卷中三百二十八卷载:

“宣和中(1123年左右),议者以为‘招致熟蕃,接武请吏,竭金帛、缯絮以啖其欲,捐高爵、厚俸以侈其心……不毛之地,既不可耕;狼子野心,顽又莫革。建筑之後,西南夷獠交寇,而溪洞之蛮亦复跳梁。士卒死於干戈,官吏没於王事,生民肝脑涂地,往往有之。”

“绍兴初(1132年左右),监察御史明橐言:‘溪洞归明官,应湖南边郡及二广皆有之。自崇观以来,员数浸多,当时务要优恤,添差州郡指使及酒税之类,本不取其才任,及诸州措置隘寨,阙人把拓,又令管押兵夫,而所管押者皆乡民也。其归明官,生长溪峒,初无爱民之意,亦不习朝廷法令,贪得无厌,鞭笞摧辱,无所赴诉。”endprint

南宋朝廷和瑶族关系的不融洽,为元朝与瑶族的冲突埋下隐患。印证了民族意识强压、武力进行民族同化是促使民族矛盾恶化、极不正确的民族处理方式。

(二)元代唐黄瑤婆王节的产生

朝廷与瑶族的矛盾到元朝时期激化到达顶点。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官兵进攻千家峒,瑶民首领自知寡不敌众,便吩咐瑶民从通往道县⑤的一个山洞逃走。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12截,给各姓瑶族保存,又将祖先神像埋在平石岩下有一座“石童子”的山洞里,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12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神像取出祭祀。

由此,部分瑶族继续向南迁移,大德九年(1305年)逃经源口⑥、龙虎关⑦,明洪武初年,梅山瑶族其中一分支唐姓瑶南移至桂林市恭城县唐黄村⑧改称唐黄瑶。为了不忘自己的来历与祖先崇拜,唐姓瑶在这里修建了盘王庙和婆王庙,因为民族信仰和居住环境的不同,起初拜祭的人仅限于瑶族本身。

(三)近现代唐黄瑶婆王节的发展

经过百年的定居,唐黄瑶支系得以扩大,同时婆王祭祀持续发展,据地方碑文记载得知:道光十五年(1835年) 240 户捐资兴建婆王庙于九板桥, 规模庞大功能齐全,寺庙分上下两座,侧旁供有伙房, 称为“圣母行宫”。道光二十三年(1841年) 捐资者已发展为302户,捐赠姓氏达38 姓之多,兴建的寺庙规模宏大且做工精巧,同时伴建一座戏台于寺庙西侧,每逢庆祝祈祷时,戏台吟霓裳羽衣,人头攒动,只能听到拉弦唱歌的声音。慕名而来的人见到都啧啧称赞。

随着唐姓瑶族的迁入,婆王神灵在周边广为传播,信徒众多,唐黄村唐黄瑶一村一支的崇拜扩大到隔壁栗木、莲花、平安、龙虎等多村,受到汉、壮、瑶等多民族的崇拜,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发展到近代已有上千的信仰人群基础。

民国30年至1957年,婆王节因为战乱等国内原因举办得断断续续,1957年因国家宗教政策呈现严重“左”倾化,祭祀受到禁止。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落实,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恭城县的婆王祭祀从1982年开始恢复,1984年在县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将祭祀会期更名为“婆王节”,以后每三年举行一届,到2014年已举办了12届,场面如火如荼,参与人数俱增,内容除了传统的请婆王、拜婆王、送婆王,还增添了还花炮、舞龙舞狮、抢花炮、瑶族百桌宴、恭城油茶宴、湖南古戏、体育竞赛等其他民族的民俗活动,无不展现出瑶族与当地民族的融合。婆王节已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节日。

三、唐黄瑶婆王节对于民族关系的启示

通过对唐黄瑶的发展历程及婆王节产生发展的回顾,可以发现宋元朝时期朝廷对于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是将其不断地驱赶,简单粗暴地强制性同化,使少数民族群体更加反叛和仇恨,导致不得不迁至更加偏远的地区的境地,不断加深对汉族的仇视情绪。宋仁宗、宋神宗时期采取柔化求和及“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等政策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说明对待少数民族,不应以民族同化为目的,更不该以武力为解决途径,应该以促进民族融合为动机,给予其帮助,在文化技术上进行共享,寻求文化的共同点,尊重其独特文化。唐黄瑶的婆王节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节庆的内容(祭婆王)体现了瑶汉民族文化的共同点,同时尊重了各民族自身的独特文化(舞龙、舞狮表演,湖南古戏,体育竞赛等)。唐黄瑶的文化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反而在保留了自身特色上融入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和谐发展,在长久的接触中形成文化边际的互相作用和渗透,最终形成了民族之间的普遍共识。

注释:

①《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②也称“梅山峒”,今湖南省新化县和安化县及周邻部分地区,是宋代以前苗瑶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区域。

③张先清,杜树海.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J].厦门大学学报,2014(4):34.

④位于湖南永州市江永县。

⑤与江永县同属湖南永州市,位于江永县的北边。

⑥位于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西北部。

⑦又叫镇峡关、桂门关,位于广西桂林恭城县龙虎乡,与湖南省江永县交界。

⑧今位于恭城县嘉会乡。

参考文献:

[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

[2]张先清,杜树海.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J].厦门大学学报,2014(4).

[3]杨仁里.元代千家峒瑶族主要源于梅山蛮及其源流故址初探[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0).

[4]《宋史》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5]《宋史》卷四百九十三·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盘瓠种.

[6]蒋萍.唐黄瑶婆王节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7]吉成名.论祖先崇拜[J].湘潭大学学报,2015(4).

责任编辑: 孙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梅山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难忘的梅山岛之行
梅山武术:崇山峻岭间的古朴武学
论梅山剪纸艺术创意设计应用研究
梅山册(组诗)
寿鹿山下的豆花草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