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江区地牯牛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2017-11-13胡章鹏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牯牛基地农户

胡章鹏

地牯牛学名草石蚕,为唇形科水苏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宿根球茎植物。植株矮小,地上茎匍匐状半直立、善分枝,浅根系,接触地面处节节生根,萌蘖力强。苗期如遭强光照射易枯萎。其块茎形似蚕或蚕蛹,别名宝塔菜、地牯牛、罗汉菜、甘露子等。草石蚕有地蚕和银条两个类型:

地蚕,植株矮小,高约40厘米、一般不超过50厘米,茎方形、被绒毛。花序轮伞形穗状,秋季开花,地下块茎长3~8 cm,短而肥胖、有结节、节间甚短,品质良好。

銀条,植株较大,高30~60厘米,茎细长而直立,有分枝,光滑。穗状花序,地下块茎细长,圆筒形如长条,均匀有节、质面,长10~15厘米、品质稍差。

武陵山区的地牯牛属地蚕类,品质优异,比贵州种植株略矮。近年来,黔江区围绕生态保护发展区这一定位,加大了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已建成全市最大的地牯牛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万吨,产值超过1个亿。

一、黔江区地牯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规模化建设。目前,黔江区地牯牛基地主要集中在石会、黄溪、小南海和新华、鹅池镇、石家等13个乡镇,种植方式已经变成成片、规模化种植,种植基地1万亩以上。目前,全区地牯牛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达7500吨,其中规模基地达到6000亩。种植范围涵盖20个镇乡800余户农户,亩产值达到4000元左右。

(二)标准化示范建设。2006年,由重庆市质监部门和农业部门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受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委托,对黔江区地牯牛标准化示范建设进行了检查验收,批准“草石蚕”(DB 50/T222-2006)和“草石蚕生产技术规程”(DB 50/T222-2006)两个地方标准。黔江成为继全国烤烟标准化示范区之后的又一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三)品牌及生产加工能力。重庆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的“晶珠”牌和“蓬江”牌地牯牛泡菜被评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重庆市用户满意产品”,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重庆仙山玉珠食品有限公司的“仙山玉珠”泡菜获“重庆名牌农产品”称号、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证书。

二、地牯牛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

(一)基地建设规模化程度不高。一是自然条件限制。黔江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山地多且坡度较大,成片土地少,不具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条件,主要靠人力或简单机械化,难以进行大规模基地建设。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地牯牛基地多数位于偏远的乡镇,连接基地的公路路面和通达里程较差,没有形成网络。现有的水利设施难以满足基地用水需要,供电设施不能满足电力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规模的扩张。三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土地流转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老百姓漫天要价甚至拒绝流转,致使原本可以规模发展的基地建不起来。

(二)发展基地收益低。一是投入高、见效慢。目前,我区土地租金在200-600元/亩不等,加上水、电、路等建设投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人工成本等费用支出,亩均综合投入在1000元以上,而地牯牛产业的亩毛收入在2000元左右,利润不过500-800元。二是自然风险较高。农业至今未能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旦遇到天灾、病虫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往往就是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经营者和投资者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

(三)企业与基地未能有机结合。一是企业建基地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加大、风险高,种植出来的产品单价太高,而外调货物加上物流成本后其单价仍然低于本地产品,所以企业宁愿选择外调。二是企业对基地疏于管理。企业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基地进行指导,农户在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方面,没有统一实施,特别是在基地农产品发病后,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诊断,导致农产品成片死亡。三是企业与基地合同履行不到位。企业与基地内的农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在有人出价高的情况下,农户可能将农产品卖给了他人,公司的收购得不到保障。相反,当市场行情低落时,农户可能顺带将并非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一起卖给公司,公司得超量收购,给公司造成损失,质量隐忧也不小。同时,也存在产品市场价与保护价差距较大时,企业降价收购或不愿收购的现象。

(四)企业间进行价格恶性竞争。黔江去两家龙头企业生产三个了地牯牛品牌(绿色食品A级)产品,其选材、加工工艺和口味没太大差异,但价格混乱且差异较大(仅以电商为例,400g五袋包邮,“仙山玉珠”山椒味29.5--38.8元,阿蓬江地牯牛山椒味33-45元),有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之嫌。

(五)加工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在近年经济下行大环境下,金融部门流贷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一是银行收贷、减贷现象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二是抵押物评估价值及折扣较往年相比更低。三是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资金回笼慢,公司的银行贷款一年一期,冲贷成本高,现有部分银行推出冲贷业务,但其办理条件较为苛刻,未切实落到实处为企业解决冲贷危机助力。四是公司原料属于季节性收购较强的产品,在原料收购季需要大量的收购资金,但产品又属于资金回笼慢的消费品,加重企业周转资金压力。

三、加快地牯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布局生产基地。一是对适宜种植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土壤进行一次详细调查,进行检测分区,开展土壤分区,确立出适合地牯牛生长的区域。二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根据每个区的土壤特性、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作好产业规划,明确重点领域,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三是做好基地基础设施规划。按照基础设施建设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在规划基地的同时,做好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规划,为基地发展提供配套保障。四是实施抱团发展。实行连片规划,片状发展,坚持持续发展、乡镇抱团发展,实现集中连片,一镇(乡)一品或几个镇(乡)一品,形成集约规模化生产。

(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机制,全力破解技术瓶颈。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企业技术指导,提升乡镇农技人员技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里的职业农民队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和测土配方施肥,倡导机械化耕作、管护、收割和微喷灌技术。组建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推广“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新模式,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endprint

(三)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从长远战略出发,树立“农户兴、基地兴、企业兴”的发展理念,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共同发展。一是探索“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业微型企业(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使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二是发展订单农业,明确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购销等多种服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按照“企业做加工和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搞服务”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由加工型农业企业牵头,下联若干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的运行模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的资产、资金、技术、品牌、劳动力等要素相互融合,着力构建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强化品牌提升价值。围绕“加工提质、品牌增值”思路,积极培育壮大仙山玉珠、蓬江食品成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一是加快扩大加工车间、完成技改,不断提高地牯牛品质,进一步提高加工产能,力争地牯牛年产能达到1.5万吨以上。二是加强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技术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要形成“研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是专注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将“蓬江牌地牯牛”“仙山玉珠牌地牯牛”全力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积极开展“黔江地牯牛”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五)积极扩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利用黔江海关和黔江检验检疫局即将建成的契机,积极推进地牯牛出口和供港市场。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不断提高农产品外销比重。采取合作共赢模式,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连锁网点、超市,将农产品打进国内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与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来黔江建设区域性运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带动电商产业发展。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出臺扶持地牯牛加工企业的长效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企业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对现有的财政支农的各部门各项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对地牯牛生产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给予扶持,统一实施,真正做到设施跟着产业走。同时、对基地购买农用机械、种苗、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三是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对当年地牯牛市场价格远远低于保护价格时,由区财政对收购产品的加工企业按照收购量给予一定补助。对不是订单农业的基地和农户按照面积给予一定补助。四是将地牯牛基地纳入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范围,冲抵农业自然风险。五是对基地建设和农业投入纳入财政贴息的范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牯牛基地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四 妹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间布谷(外一首)
蛤蟆和牯牛
我的基地我的连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