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

2017-11-13戴立莉

黄河之声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音乐

戴立莉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基于“互联网+”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

戴立莉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一般都要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其涵盖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具有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为培养基础音乐教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该课程提课程价值取向、教师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互联网+;高师视唱练耳;价值取向;教师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网上海量的信息与资源为视唱练耳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与当代互联网音乐环境脱节,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局限性:音响状态不丰富、听觉材料较少及听觉技术训练简单等,无法让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把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音乐实践相结合,也不懂如何将自身听觉与音乐环境保持适应。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困惑,主要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和现代音乐环境相脱节,当前音乐文化日益多元化,学生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是出乎教育者想象的。

一、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价值取向认知

课程是高师教育中不可获取的部分,里面涵盖了各层次必须实现的目标和知识、经验、态度以及技能等内容。视唱练耳课堂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现代“以人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价值取向,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师与生的教学关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文化多样性系列研究,发展课程评价体系及其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第一、视唱练耳课程价值取向关系着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对整个视唱练耳课程活动起定向和调控作用,为视唱练耳课程实践提供价值导向。

第二、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视唱练耳课程主体对课程价值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产生各种教学模式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视唱练耳课程主体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倾向性,选择某种课程结构、确定一定的课程内容都是与一定的课程价值观念有着紧密联系。

第三、在视唱练耳中渗透课程互融理念,让多学科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实践中能够学科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还可以让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第四、当前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应确保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真正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对音乐学科来说,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其应用能力,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关注课程在技术性训练思维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内涵、审美内涵以及文化多样性内涵,将课程生态学意义体现出来,全面反映出其内心情感世界,这样学生才能长时间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赵易山在其“多元语境下的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学科改革新探——2008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纪要”中从学科定位、教学体系、教材改革以及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加强对学生得到视唱练耳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还能在审美、感受与表现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需要加快高师队伍建设步伐,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多精品课程,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教师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一: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

教师以高效快捷地获取更多的数字化音乐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教师以新颖、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牢牢吸引学生,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根据该课程具有的学科特点和技能型训练,提供满足课堂之外的学习与作业提交、批改、辅导。

第二:改进、优化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教学实际出发,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当前现有教学资源与设备一线教师、图书馆馆藏资源、互联网上传数据手段,以音乐教室局域网、校内局域网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活动。自主研发、建立一系列“音乐听觉库”,设计针对不同程度学生、人群(零基础——本科毕业水平)均可使用“音乐听觉分级测试库”、“音乐听觉训练库”、“音乐听觉源”,使受众人群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约束进行学习、考查、上传数据。该学科的发展与后续研究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1、建立“音乐听觉等级测试库”,可作为考察、考核的手段。通过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素养、音乐基础、听觉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更有针对性。

2、建立“音乐听觉训练库”,根据等级测试库划分出相对应程度的听觉练习库,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对应的听觉训练资源。

3、建立“音乐听觉源”,选择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中外优秀作品,建立“可听可看”的实际音响与乐谱库。

4、建立“音乐听觉研究实验室”,为建设音乐库提供技术支持与设备保障。

通过文献调研、数据调查、软件比较及跨学科研究及系统科学方法,结合电脑音乐制作手段,筛选出必要的音乐资源,为形成互联网链接做资源准备。

5、以电脑音乐与多媒体设备为数字化音乐教学提供技术与硬件支持。

在编辑电脑和相关设备以后,让MIDI乐器和音频设备得到有效控制,以此开展音乐创作、演奏及制作。电脑音乐并非是其他别类音乐统筹,而是制作过程,即通过电脑制作音乐。多媒体系统主要由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及外接设备构成,包括音频卡、合成器、MIDI键盘、音源、采样器、调音台、麦克与MIDI连接线以及投影仪等。具备如下优点:能够促进互动,提升视觉效果,相比于传统乐器与乐队,声效和准确性较高,非人力可以实现。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应使用Ear Master、Auralia、BAND-IN-A-BOX、Finale等软件,帮助学生学习作曲,并加强和声与视唱练耳等练习。实际教学期间要适时对音响效果进行更换,保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等领域进行融合,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与创新力得到提升。当前需要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这些都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发展空间,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发展与实践研究为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迫在眉睫。

(一)整合、更新教学形式

“互联网+”核心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创新传统行业,涉及六个特点: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连接一起、尊重人性、开放生态。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优势:

跨界融合——用互联网的方式做课程,研究视唱练耳课程跨界、融合。

创新驱动——针对mooc、spoc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以mooc或spoc建设为基础,创造新的课程模式。

重塑结构——改变传统的模式,体现互联网+的内涵。

连接一起——研究建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学生老师与资源等主体之间的连接。

尊重人性——研究适合学生的碎片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愿意学。

开放生态——研究如何建设一个开放的资源平台,通过一定的机制保持平台资源内容的更新和淘汰。

通过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结合,设计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针对互联网中练耳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写出使用报告,鼓励学生参与。

(二)利用数字化资源

1.数字化音乐资源

通常为互联网中数字化形式的音频和乐谱等音乐专业相关信息,基本上能够免费获得,少数需要付出比传统出版物要低的价格。国际互联网有着极高的开放度,不仅让这类型的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同时其中还有很多精品,有利于视唱练耳教学素材更具广度与深度。数字化资源具备可编辑性和通用性等特点,便于在备课期间进行截取音频和制作课件。有的音频资源在版权限制下必须付费才能获取,对此要将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Kuke.com当成备选方案,其中基本上涵盖了全部流派的音频,同时大部分视频能够选用,支付一定费用后进行使用。

2.数字化乐谱资源

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乐谱和总谱是教学中的重要素材。站在经济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纸质乐谱将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如乐谱资源储备:

(1)“国际乐谱库项目”(Imslp.org)是继谷歌图书(Google Books)、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免费网上图书馆)之后,发展为国际上最知名曲谱库之一。网站imslp音乐图书馆收藏了世界各国的作曲家,人数超过4000个,音乐作品达3.5万个,曲谱共8.5万份,录音有1700多段,且每月也有上千份曲谱上传至网站上。LMSLP主要采取了维基百科模板与理念,可以看作成一个普通图书馆视觉模拟,通过扫描曲谱可以直接上传到网站上,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对曲谱进行收集。以贝多芬之家(Beethoven House)为例,是德国波恩的一个博物馆与研究机构,用户可以监督版权、保证网站运行,同时对曲谱质量进行控制。

(2)莫扎特数字图书馆(Dme.mozarteum.at):里面收藏了莫扎特全部作品总谱,并通过PDF格式进行保存。人们可以根据作品名称和创作年代来检索,可免费获取。相关的曲谱资源较多,这里只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过这些资源站通常是英文版本,无中文版界面,如果要想使用,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跨学科研究及系统科学方法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资源选取优秀中外声、器乐作品进行视唱,听记。将会涉及到中西方音乐史、和声、复调、曲式等学科,不但积累曲目、了解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还能对后续的理论学习有感性的认识。

四、结语

总之,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重新了解学习互联网优势,培养教师、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学习“数字资源”的获取,补充现行教学中缺乏的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优化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课程开发,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11,17.

[2]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3] 乔治•A•比彻姆 著,黄明皖 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9.

[4] 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 著,柯森 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90.

[5]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99.

[6] 宋超.论新时期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价值观的取向[J].交响,2010,06.

[7] 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01:19-25.

猜你喜欢

互联网+资源音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