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简评

2017-11-13邵昵昵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5期

邵昵昵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简评

邵昵昵

听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空旷又悠长的乐声响起,我脑子里出现了澄明的蓝天、静止的白云,还有静悄悄的胡同上空那不时掠过的鸽群。且看: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 恍恍忽忽 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 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那敲∕钟儿听不见那撞∕锣儿听不见那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那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架上的金鸡不住的连声唱∕千门开 万户放 ∕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 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 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 ∕对对鸳鸯∕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啊∕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 山长着青云 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 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 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 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 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 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 那足下蹬着福履 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惶∕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 云飞两鬓 那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 她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 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 那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 倒骑着牛背 ∕口横短笛 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梆儿、钟儿、锣儿、铃儿、花鼓,是和曲艺有关的东西;谯楼是过去的标志性建筑;夜间打更的人负责安全警示;在时钟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靠金鸡打鸣判断起床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翁出舱打渔使的是什么工具,扬子江上有鹭鸶、鸳鸯,生态和谐;高山、青松、古寺,僧人们安心念佛烧香;农夫春种秋收、冬藏闭户,按时交粮、遵纪守法;书生的常规装扮是方巾、蓝衫、丝绦、福履;妙龄女子对照菱花镜,梳着当时流行的发型;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倒骑牛背、口横短笛,活脱脱中国画中的典型形象。

丑末寅初(凌晨三点前后,喻黎明),天将亮未亮,世界开始慢慢苏醒。人们陆续起床、梳妆打扮,该赶路的赶路、该上学的上学、该劳作的劳作,千家万户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歌词看似平淡无奇,却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副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这画面好像真实的出现在眼前,却又仿佛远在天边不可触摸,如梦似幻。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其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借上帝之眼看到了凡人不可能看到的同一时刻世间千家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从这个角度说,它有些像《清明上河图》,静观有时空穿越之感。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于其他传统曲艺,《丑末寅初》中没有主人公,亦没有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日常的生活,规律的作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说来平淡,实则却包含了世世代代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有诉求却并不直白地表述是高明的艺术手法。仔细想一想,不免感叹:人类历史悠久,各种思想、主义、宗教之间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金戈铁马、枭雄争霸,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已有之的愿望,至今仍是人们奋力追求的目标,教人好不叹息!想来古往今来书中所写的“政通人和”、“海晏河清”、“清平盛世”是何画面?大约就是《丑末寅初》所描绘的那么简单吧!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写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丑末寅初》就是如此,说是写境,它准确而详尽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说是造境,在表面的现实主义之下它暗藏的是理想主义:没有矛盾冲突,只有四境安清,人们和睦相处,动物休养生息。造境、写境,二者实难分别。词中所写之境,邻于理想;所造之境,又合乎自然。现实与理想交融,亦幻亦真。《丑末寅初》以无我之境创作的词,听者也只有静心才能有更深切地体会。世事纷扰,关上那一扇门,沉静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我心如洗。

《丑末寅初》之美,不仅在于词,也在于音。四胡的醇厚悠扬、三弦的回音共鸣、琵琶的婉转拨撩、板的清脆间隙、鼓的中正节奏,不疾不徐、张弛有道,将心境调和如潺潺小溪,缓缓流淌。再配以骆玉笙先生中性、利索的嗓音,浑然天成。曲始,转轴拨弦三两声,初成曲调,敲定意境;曲中,时而活泼、时而松散,温和绵延;曲终,回音震荡、空旷幽长,余音绕梁,久而不绝。想必“娓娓道来”就是这样的吧!

(作者系自由职业者)

责任编辑: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