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该有的样子

2017-11-13杨伯

中国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竹节样子正义

文-杨伯

节,该有的样子

文-杨伯

小孩子喜欢过节,有很多理由。过节意味着长大了一点。过节意味着收红包。过节意味着新衣、美食。过节意味着可以突破日常淘气禁区,暂时免于追究。

小孩子长大了,不再喜欢过节,也有很多理由。过节意味着变老了一点。过节意味着发红包。过节意味着更繁重的衣食劳碌。过节意味着忍耐别人,压抑自己。过节意味着应尽的责任一下子涌了出来。过节意味着有几天无须工作却更操心的生活。过节意味着把高兴演给同样演着高兴的人看。

一个有趣的现象:逢年过节,各种聚会上,人们最热切讨论的,正是节日的喜与愁。可是,当大家谈论节日时,似乎都把它视为一个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无论喜与愁,日子到了,就得按部就班地操演一番。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乐意向“节日”本身学习什么。

许慎说:“节,竹约也,从竹,即声。”段玉裁解释:“竹节如缠束之状。”这就好理解了。“节”的本义,就是指竹节,而竹节,是对竹子的缠绕束缚。正是从这个简单的自然物象出发,“节”成为汉语里最富道德洞见的字之一:节制、节约、节操、气节。

竹子向上生长,每到一定高度,就遇到一个“节”缠之束之,然后继续生长,继续缠束,终至挺拔。古人相信,这是某种启示,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恰到好处的缠束,亦为生命生长之必须;适时得宜的缠束,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状。

竹节对竹的缠束,便是适时而得宜的。适时,它不干扰竹的生长,却又有节律地出现;得宜,它的出现使竹的生长不致因恣意而脱轨。

以物喻人,第一层意思是:生命应当接受约束。

有人把约束视为必要的恶;有人则认为约束是必要的善。

这又如何理解呢?有两位母亲。一位母亲担心,完全地放任,会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吃亏。于是,她决定给孩子颁布纪律。目的是保证生活的秩序与孩子的安全。母亲约束孩子,是为孩子好。而所谓“为孩子好”,出于利害得失的计算。

另一位母亲认为孩子的生物本性不足信任。教养孩子成人,意味着依据更完美的模板雕塑他。米开朗基罗的工作,是把多余的石渣凿掉。这位母亲也一样。她约束孩子,是让他承当本应承当的好。这并非来自利害得失的计算,只是人之为人的义务——本即藏于顽石中的最美好的部分。

前一位母亲,把约束视为必要的恶;后一位母亲认为约束是必要的善。前一位母亲会说,约束是有用的。后一位母亲会说,约束是应当的。后一位母亲,肯定更能理解“节”字提供的道德洞见。

“约束是有用的”,意味着它符合个人或国家的需要,是个人或国家经过计算权衡选择了它。“约束是应当的”,则意味着它是正确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个人或国家是否需要,哪怕它妨碍了个人或国家的特殊需要。

如果“约束是应当的”,它的尺度是什么?古人的回答是天道。西汉大儒董仲舒说:“节者,天之制也。”意思是:“节”是天对人的规定,无论君主、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循顺天道,过有节的生活。约束不是有用的恶,而是正当的善,是成为其“应该的样子”。

说统治者应当过有节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应放纵自己的欲望,把国家当成纵欲的工具。

说国家应该过有节的生活,指它不应纵容自己的权力,把国民当成棋子和炮灰。

说士大夫应该过有节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应纵容自己的情感、欲望、习性,让自己成为瘾君子、偏执狂。

共享天道未必能够详细勾勒统治者、国家、个人的具体形象,但他们至少一直承认,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该有的样子”在。

一个人,如果承认那个“该有的样子”,当他谈论有节的生活时,其实是在谈论一个关于正义的话题。因为“节”的尺度是正义,它也总是引导人们继续思考正义。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耶稣,都是这样的人。

在相信正义的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谈论节制。竹子每长一段,要有竹节缠束。每过一段时间,人们也该从生活的惯性里停下来,想想生活“该有的样子”。如是过节。

责任编辑:刘善伟

猜你喜欢

竹节样子正义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最想要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之《少年,来玩我吧!》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