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 庄

2017-11-13四川萧习华

散文诗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李庄

四川 萧习华

李 庄

四川 萧习华

现在,站在李庄的一棵大树下远望,长江后浪推着前浪,汽笛声声……从遥远的格拉丹东雪山来的水,有了更多的豪迈。凝思中帆影已远,但随意溅起的一朵浪花皆可打湿我的诗笺,而积重难返。号称长江第一庄的李庄,你拿什么去争第一?从长江根子上开花的李庄,从华夏文明、巴蜀文明走来的李庄,怀揣内心的澎湃,面对苦难的中国,在一九四○年的秋天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李庄在中国版图中,只是一个小点;天空俯视李庄,它是伏在长江边的一块墨玉。建置史已有一千四百七十多年,白发三千尺……土著民族僰人在此居住,与“湖广填川”移民深度融合,川南水陆商贸重镇,百业兴旺、文化繁荣、三教九流,各行会、帮会、同乡会捂热了这片土地。文武宫、紫云宫、天上宫、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真武宫、桓侯宫、巧圣宫“九宫十八庙”在岁月中闪着智慧之光。李庄积蓄力量冲刺,蛰伏千年的等待,或许就为了这一次横空出世的机会。

战火把祖国烧疼,不断蔓延……身居西南大后方的李庄已感知其疼。天地之大,已安不下一张书桌。保护好文化根脉是未来中国天大的事。“七七事变”后,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颠沛辗转,日寇的飞机四处轰炸,拔高了国民的焦虑。寻找,寻找,是出发的依据;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归宿。大江东去奔海流,是河流的意志。内迁是顺应时势的抉择,目光如炬……

尽管只是一个小村子,小到不为人知。也只有不足三千人,不成族群之壮。虽处乡野,衣衫褴褛,却心怀天下。罗南陔、张官周、张访琴、杨君惠、李清泉、江绪恢等这些乡绅、名儒,几个人一吆喝,即得到众生一致响应。时局所逼,他们必须要替这方土地说话。内心的百万雄兵,有时就化为几句普通的话。让李庄这个弹丸之地承受不该有的重量,担当天下事,由此承受了一个国家的重量!

因有大江一样的胸怀,才让历史垂青。李庄万古霜天,胸中大义磅礴,就为这一段绝妙的唱词。十六字电文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也许这是李庄一辈子弹奏出的最好琴声,竟如此动人,胜过了许多大城市的绝代佳人。长江打开四川盆地的大门,给了四川一个机会;李庄打开自己,才有了打开世界的一个期许。

随同济大学迁来李庄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下属的三个人文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以及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一大批文化科研机构,人口激增,生活物资匮乏,使李庄捉襟见肘。但高素质人口聚集,让李庄华丽转身。仅以一镇之域,含金量之高,全球无可比拟。“中国李庄”通邮世界,星河灿烂,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信件像候鸟一样飞翔……

李庄有其自身的高度和视野,在于来自于文明进步、包容开放的基因。几百年间建成的各大小宫殿、庙宇以及庄园,构筑了李庄不可多得的家底、霸气和仁善,是吞吐、容纳外来力量的主要源泉。天下为家、相聚是缘、打伙求财、和平共处,相忘于江湖,跳动着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才把这些外来的“下江人”当亲人、当兄弟姐妹,彼此掏心掏肺,亲如一家,互帮互助,你教书育人、做学问,我种地、做生意,互不相扰。

文化机构迁来,使一大批民族精英闻讯而至,改变了李庄的教育状况,成就其华美身段。本土后生求学,脚不踏出李庄,家门口的琅琅书声万分动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院,李庄大学城在抗战后方风生水起,威震四方。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名流为领头羊,文化抗战风起云涌:书写的是一万二千人集合起来的长句子。而每一个字拆开都是鸿篇巨著,而每一篇学术文章后面都连着后继有人。

客来了主人让出好房子,就连菩萨也得挪身。神像请走了,腾出大殿安起课桌椅。教授站在神仙位置上,开讲科学文明。昔日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声已被大中小学生们的读书声所替代。还有大户人家的私宅,让出作了师生公寓。小小的一方水土,涵养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小小的一方百姓,干的是经天动地的大事。教授先生甘为风范,莘莘学子日夜苦读,为未来中国锻造大批栋梁之材。

书生报国,作为个体有多个选项;但群体的选择一定要关乎这个民族的未来走向。处静虚之中,做真正的学问。承接国之重托,先得承担个体使命。李庄的田野,虫吟蛙鸣鸟唱,一派天籁。著书立说,不废研求,追逐前沿,许多研究课题达到世界级水准。中国知识分子在另一个战场磨砺民族精神之剑。不需要他们去上战场,他们拿出比枪弹更厉害的武器。搏击未来,占领未来,让侵略者无比胆寒。

十一

九龙碑、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为“李庄四绝”。这些古建筑们与各位大师、学生深情握手,日夜对话,彼此欣赏,开启亘古以来另一番壮丽景象。北京人化石及殷墟牛骨及龟板和众多中外书籍资料,国宝们在栗峰山庄的农家小院里安寝。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在上坝的月亮田苦心经营,圆中国营造学社的旷世梦想,呵护中国建筑科学的稚嫩摇篮,诗情画意中打点着人间四月的天。

十二

科学与文明青睐了李庄的百姓,夜里亮起的一盏盏电灯,敲打了远古的黑暗,那是同济大学工学院直流电机在发电的福音。同大医学院经过化验,发现食盐中氯化钡导致人们慢性中毒,从而根治了川南一代长期流行的麻脚病又称软病。病夫不能站立,站起来的就是大写的人。知识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李庄青少年启蒙开慧,登高望远,有了走向世界的千古良机,也有了向未来发声的种种可能和机遇。

十三

何谓爱国,以一己之力报效国家,其心鉴天。笃定文化、文明与精神的坚守与拯救,不因食不果腹的窘迫与沮丧。忧道不忧贫,其为大睿智、大节操。在心中安放了一盏照亮世界,同时也是照亮自己的明灯。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为无限广阔的天空。时刻准备着,包括性命。不管时局如何,黑夜究竟有多长,到时看我手中日月如何四射光芒。

十四

李庄六年,这些外省来的先生们把情感融进了川南小镇的泥土、庄稼,一部分人还做了李庄的贵婿。抗战胜利后,李庄女儿随先生各走天涯,一去就再也不回来。长江涛声依旧,家国故土,乡情乡恋,难以忘怀。故乡是她们人生割不断的脐带,是心灵天空永远抹不去的云彩。他们的后代都是李庄的血脉,是长江中一朵永远奔腾不息的浪花……

十五

古镇李庄,历史厚重,岁月无伤。原来的宫殿、庙宇大多毁损或改作他用,这些石板街被无数脚步踏过,呈现凸凹不平。墙体也曾被江水无数次淹过,留下水文标记。但“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的魂魄尚在。山高水长,壮志凌云,滋养着长江文明的生生不息。李庄很小,前世今生,但对得起这个国字;百姓的肩头很小,虽为柔弱,但扛起了这个国字。李庄在中国,从而证明了李庄在天下。中国李庄,世界李庄,在等待再一次隆重出发──

猜你喜欢

李庄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唐天授三年武曌异体字戎州碑考释
李庄呼叫黄河
李庄呼叫黄河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李庄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路径研究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
烟雨李庄
农村电工“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