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夫在诗外”

2017-11-12刘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刘芳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做照本宣科的“机器人先生”,而是要做厚积薄发、生动有趣的教书先生;要把教学变成快乐的输

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以致用,学而有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功夫在诗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像一扇门——门里,是对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划的句号;门外,又是对高中语文学习做的铺垫,承前启后,意义重要。

一个学生,结束了在小学的文化启蒙,来到了初中,习语文、学数理,熏陶性情、培养“三观”,孕育性格。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而初中语文作为承载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息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人文精神,也必将在影响学生人格发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语文教学不简单,语文教学无小事。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和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人类的本质是爱、喜悦、和平。没有哪个孩子在最初是不喜欢学习的,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有着向上向善的火种的。”其实,每个孩子都像只空瓶子,你往这只瓶子里装什么,孩子就是什么。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却忽视或者不予认同这些真相,面对学生,做老师的好像文明不起来了,如果不对学生苛责、不说几句损伤孩子自尊的话,就好像镇不住学生了。

有的老师会说,现在一个班都好几十个孩子,有的学生都被惯坏了,你在讲台讲课,他在底下说话、搞小动作,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你不收拾他、不给他吓唬住,那能行吗?老百姓有话,叫:事从两来,莫怪一方。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要问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除了会吓唬、惩罚学生,就没有别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

心理学上说,其实每个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是对爱的匮乏和对爱的呼唤!可能有老师要说:什么叫爱?严才是爱!打是亲,骂是爱。学生写错字、做错题,你不让他抄个百十遍、重做几遍卷纸,他能长记性吗?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你不收拾他,他能老实吗?有的老师把“严”过度演绎,信奉棍棒教育,还说什么——当初他就是被他的老子打了骂了,他才考上了大学,当上了老师,云云。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为什么会有叛逆、调皮捣蛋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孩子在课堂上故意说话、做小动作?这都是有原因的!表现粗暴的孩子,必然曾经先被粗暴的对待过!上课故意说话的孩子,也许他们就从来没有被大人重视和尊重过,他们的内心渴望自己“被看见”!

联合国颁发“中国家庭教育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刘锁志,曾把家庭教育分为五个层次:传递感觉,行为规范,说教,打骂,放弃。他认为:传递感觉大于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大于说教,说教大于打骂,比打骂更糟的是放弃。为什么要把“传递感觉”推到首位呢?爱,所传递的不就是那种温馨的感觉吗?谁都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被关心、被理解、被重视、被呵护,而这些都是需要被孩子感受到的。爱,不是忽冷忽热,让孩子无所适从;爱,不是打个嘴巴再给个甜枣;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而打骂孩子,是最能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自尊心,是一个人人格的主干,孩子有了自尊,他才能逐渐建立起自立精神,这样他才会培养起主动学习的精神来。

万法皆通,家庭教育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面对学生,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和感化就是“上兵”,而靠打骂学生、体罚学生来维持课堂秩序的办法就是最下下策。虽然个别老师用粗暴的手段也吓唬住了学生,但是却违背了教育宗旨,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心理学上讲,作为老师,你在打骂学生的时候,就是在发泄自身潜意识里的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对学生的愤怒而已。凡是抗拒的,都将持续。粗暴对待学生,只会让学生服于表面,而他们的内心,却会远离爱,甚至产生仇恨,将来危害社会。作为老师,我们是否还记得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作为老师,我们能否给予了学生这四颗糖——尊重和理解之糖、信任和支持之糖、赏识和鼓励之糖、宽容和体贴之糖?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是不是首先就要把自己变成温馨的阳光和爱,去照亮和温暖学生内心的世界?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做照本宣科的“机器人先生”

语文教师要做厚积薄发、生动有趣的教书先生;要把教学变成快乐的输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以致用,学而有成

从心理学上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人的大脑在放松状态时,才会接收更多的信息;否则,你的道理再好,学生的大脑也会选择屏蔽的模式或者启动“逃跑”的模式。人类思维发展也遵循着先“形象”,后“逻辑”的发展脉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这些心理学规律,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去。

《标准》明确指出了7—9年级的应知应会: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并且,《标准》也提出了教学建议,之后还有“具体建议”。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教师只需要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就行了。

但在具体教学中,有的老师却还是重“本”轻“情”,照本宣科,把课堂气氛搞得枯燥、乏味,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反倒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像是吃了鸡肋,索然无味。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精深。从我国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开始,语文就像百川入海,在勤劳、勇敢、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继承中不断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语文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就是取之不尽的沃土和活水!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敬畏于此,也应该利用好这“沃土和活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从而使学生学习变得兴趣盎然。

拿《标准》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举例,现在我们中国大陆的学生所见到的都是简体字。面对简体字,如果老师不肯去掰饽饽说馅,如果学生不去翻《说文解字》,那么很难会有人都清楚那些简体字的最初的意思的。

现在是读图时代。科技在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又好像一直那么快,人们对于文字开始有了倦感,所以需要图片来刺激眼球,刺激渐渐麻木的神经。简体字,不是图,但是简体字的源头却叫“象形文字”。事实上,作为学生,也应该了解了解象形文字,那些象形文字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在教授学生简体字之前,再辛苦点,再用点心,去提前把那些字的象形文字的相关信息都了解好,备好课,等到学生学习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先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最后适时配合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象形文字,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在每个孩子的灵魂深处,都不能缺少语文的滋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師,面对课堂,语文老师更要成为孩子,对语文充满敬畏和好奇,对学生充满尊重和接纳、包容、理解、信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