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7-11-12王玉锋
王玉锋
摘 要:本文综述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牲畜的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诊断;防治
一、定义
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或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嚎叫、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该病潜伏期较长,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感染发病,是人和动物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本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湿热、紫外线、阳光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使其灭活。比如,该病毒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下,大约30分钟左右即可使其失去毒性,而在100摄氏度的环境下,只需2分钟即可失活。石炭酸、70%乙酸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新洁尔灭、1%-2%肥皂水、0.01的碘溶液、43%-70%的碘溶液可迅速将其杀死。
该病毒对腐败和自溶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自溶的组织和腐败的环境下,可存活10天左右。
三、流行病学
狂犬病是人类和牲畜最古老的疫病之一,在全世界广泛分布,过去几年曾在我国高发流行,目前,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数量也显著减少。其他不少国家也已经将其消灭。
该病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其中犬科和猫科动物最易感,野生动物如狼、狐、蝙蝠等、啮齿类动物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野鼠、鼬鼠和松鼠等野生啮齿动物对该病较易感,成为长期存在的危险疫源,当被其他食肉动物吞噬时,可把疫病传播开来。
传染源为患病的动物以及阴性感染带毒的动物。咬伤性唾液传播是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经伤口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胎盘传播。春季和夏季多发,人类是温暖季节、青少年和儿童多发。
四、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1.临床症状
由于伤口与神经中枢的距离以及所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所引起的狂犬病的潜伏期也不同,短的可达1周,长的可达一年以上。不同动物感染该病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
(1)犬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两种类型:狂暴型、麻痹型。
①狂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患病的犬精神不振,躲于阴暗处,怕见光,咬人;异嗜,吃一些异物,如:石块、泥土、瓦块毛发、破布等;反射技能亢进,易兴奋;无原因的望空吠叫;惊恐。性欲增强,后驱麻痹。
兴奋期高度兴奋,狂暴或沉郁,惶恐,自伤,攻击人和其他动物,散瞳,眼球凹陷。
麻痹期出现麻痹症状,下颌下垂,舌头突出口外,流涎,后驱、四肢麻痹,最后衰竭而死。
②麻痹型。吞咽发生困难,如同吞咽骨头,攻击人畜,流涎,恐水,起初四肢麻痹,随后全身麻痹而死亡。
(2)猫的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狂暴型。临床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犬短,攻击人畜。
(3)牛、羊。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狂暴型。精神不振,反刍,食欲减退,兴奋,伤口奇痒,流涎,性欲亢进,长时间的嚎叫,很少攻击人畜。
(4)马 驴。伤口部位奇痒,性欲亢奋,常攻击人畜,食异物,食欲废绝,流涎,衰竭死亡。
(5)猪。临床表现多为狂暴型,兴奋,流涎,攻击人畜,反复用鼻拱地,对声音敏感,惊恐,口腔空嚼,流涎,共济失调,肌肉微颤,猪鼻子不停抽动。
2.剖检变化
病犬尸体消瘦,体表受伤,口腔黏膜糜烂或充血,内脏变性充血,胃肠道黏膜及硬脑膜充血,胃内有异常的内容物或者空虚。组织学检查有脑炎表现,在神经细胞中可检出內基氏小体。
五、诊断
RT-PCR试验。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提取病毒RNA,并进行RT-PCR试验,该试验准确,阳性检出率高。是目前确诊该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內基氏小体检查。按照《狂犬病诊断技术》(GB/T 18639-2002)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经曼氏染色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查找內基氏小体。此方法缺点是敏感性较低,出现假阳性。
六、防治措施
1.消灭传染源
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犬或带毒犬。因此要按照要求对犬进行免疫接种并消灭野犬。为提高大众对狂犬病的识别能力以及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做好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2.咬伤后采取科学的措施
人如果被咬伤后,要赶快进行伤口处理,清除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可用肥皂水、清水充分冲洗,再利用75%的酒精局部消毒。围绕伤口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被咬伤者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
3.撲杀有典型症状或实验室确诊的动物,无害化处理病死或扑杀动物的尸体。
参考文献:
[1] 闫若潜 李桂喜 孙清涟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南(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4.
[2] 毕景林. 狗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 2012, 8(11):109-109.
[3] 阿尔达克·吾孜别克. 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J]. 山东畜牧兽医, 2017, 38(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