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发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7-11-12王玉锋
王玉锋
摘 要:本文综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蛋鸡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减蛋综合征病毒;诊断;防治
一、定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又称干保罗病(Cumboro disease),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剧烈腹泻,极度虚弱。特征性的病变是法氏囊水肿、出血、肿大或明显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腿肌、胸肌点状或刷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条状出血。 本病是B类动物疫病,在养鸡行业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病原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该病毒为双股RNA病毒,有Ⅰ和Ⅱ型两个血清型,Ⅰ型主要感染鸡,Ⅱ型主要感染火鸡。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饲料中可存活一个半月左右,在鸡舍中可以存活一个月以上;耐高温、耐酸,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但对碱类物质敏感,对复合碘胺、甲醛等消毒剂较敏感。
三、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的流行情况 该病可自然感染各种品种的鸡,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也可见发生于7-15周龄的;本病可在鸡群反复发生。2周龄以内的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而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鸡又由于法氏囊退化而呈隐性感染经过。。
患病鸡以及隐性感染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粪便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传播,也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只要有传染源与易感鸡存在,就可发生。
四、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1.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天左右,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典型感染和亚临床型感染。
(1)典型感染。多发生于非常易感的鸡群或者是新疫区内,常常是突然的爆发,发病很急。初期可见有一到两只发病,经过一天左右,全群大部分鸡有可能都发病。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弱,头下垂,昏睡,对外界的刺激减弱,脱水,体温降低,怕冷,常常一群鸡挤在一块,腹泻,拉水样或白色粘稠粪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污染而粘结在一起。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可达2-3周。耐过的鸡常愈后不良。
(2)亚临床型感染。多发生于老疫区或已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临床表现为症状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低。但由于免疫抑制很严重,使鸡群较容易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鸡支原体以及新城疫等疫病。
2.剖检变化
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的病死鸡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分泌的黏液增多,出血并水肿,体积和重量均增加,大约经过一周后,法氏囊逐渐开始萎缩,法氏囊黏膜浑浊看不清,表面出现点状出血和弥漫性出血;严重者法氏囊高度肿大并出血,从外观看呈紫葡萄状,切开后,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有点状出血带;泄殖腔内有大量灰白色石灰渣样粪便。亚临床感染的病死鸡,可见法氏囊萎缩,切开后,可见法氏囊腔内有干酪样物质;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五、诊断
根据本病特征性病变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如发病快,法氏囊肿大,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有点状出血带,法氏囊腔内有黏性或干酪样分泌物,就可作出诊断。但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异株引起的,那必须进行实验室检验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病原分离鉴定 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和操作规范,首先采集和处理病料,然后接种鸡胚分离病毒。最后将鉴定分离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与阳性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中做中和实验。该方法敏感性很高,缺点是实验要求条件较高、耗时。
RT-PCR检测 RT-PCR是目前实验室诊断常用的生物学检测方法之一。该方法敏感、快速、直观、准确。规避了血清学检测中非特异因素的敏感性以及干扰问题。
六、治疗
1.刚发病的雏鸡可用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注射,治疗效果较好。
2.对于发病早、中期的雏鸡可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精致蛋黄抗体 ,实践证明,治疗和预防效果很好。
七、防治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
加强场区环境、鸡舍以及养殖器械的消毒,注意在消毒6个小时后,要进行彻底的冲洗,之后再消毒2-3次。避免污染的环境将病毒感染给雏鸡。
2.免疫接种
用琼扩试验检测母源抗体水平,当母源抗体降低至较低水平时,首次接种疫苗。
3.提高母源抗体水平
在种鸡18-42周龄期间,要免疫接种2次传染性法氏囊油佐剂灭活苗,用此方法可使雏鸡获得高而整齐的母源抗体。
参考文献:
[1] 闫若潜 李桂喜 孙清涟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南(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