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基扎实方能厚积薄发

2017-11-12钟丽娴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阅读量基础训练阅读习惯

钟丽娴

【摘要】写作是农村中学学生为人诟病的传统弱项,农村学生写作能力不济的主要原因是阅读量偏少和词汇量不足。所以,在现阶段仍要加强基础训练,根基扎实方能厚积薄发。

【关键词】害怕作文;阅读量;阅读习惯;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作文那两下。”

许多农村学生特别害怕作文。写作是农村中学学生为人诟病的传统弱项,至今仍不时困扰着千千万万农村师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广大农村教师的夙愿。

一、成因

(一)农村学生写作能力不济主要原因是阅读量偏少

这是造成了学生无物可写,有话说不出的窘况的致命原因。而阅读量不足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1.长期以来的主观原因

(1)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较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家庭中根本没有足够可供阅读的书籍。我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各一个班做了个问卷调查。家庭中有两本名著的分别是4/50、7/50和8/50;有一本名著的分别是3/50、3/50和4/50;三本以上的分别2/50、1/50和1/50;一本都没有的为41/50、39/50和37/50。家庭中订有报纸的为5/50、7/50和6/5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家庭中可供学生阅读的读物是严重不足的。

(2)学生没能及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在小的时候形成习惯是十分有意义和十分关键的。小学生对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年级越低越是如此,操作难度并不算大。但据观察,就学生养成的阅读习惯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据观察和调查,七年级学生基本上没有形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持续时间短,也没有反复阅读的习惯。

(3)由于年龄关系,较少学生有坚持阅读的意识

阅读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自我强化的意识和毅力去坚持阅读积累。

2.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

(1)无书可读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某些贫困家庭根本不可能有供子女购买书籍的“闲钱”。曾经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我问她练习册一片空白的原因,她的答案让我足足呆了30秒。她说这本练习册还要留给弟弟,她只能另用纸做。且不要说课外读物一书难求,就是练习册这类教辅资料,也要兄弟姐妹共用。无书可读这种现象虽然日渐减少,但并不罕见。

(2)环境干扰

农村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极大地分散了少年儿童的阅读注意力。农村中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活蹦乱跳的鱼虫禽鸟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起码比书本的描述更加生动直观,更具诱惑力。另外,不算少的家务事和或多或少的农活也会左右学生的阅读时间。

(3)社会影响

物质财富突然急剧增长的后遗症。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随之而来的是家长的观念变化,物欲观念的高速膨胀而造成读书意识的迅速堕落。辛苦得多的阅读活动始终难敌物欲横流。学生高质量的阅读思考必然不足,能达成素质升华的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电脑逐步普及和互联网游戏走進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阅读时间又被大大的挤压了。

(二)对词语运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是造成写作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词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词的使用对句子表达的准确、生动、精彩程度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用词习惯并不多见。比较常见的现象是遣词造句形式单一,不会尝试改变句式来协助句子表达,大量使用方言口语。深究之下,这仿佛又是历史遗留问题,这本来是学习起始阶段就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在当时就必须要形成的习惯,而不是到了中学仍要歇斯底里地去解决这些基础问题。然而,埋怨只是推卸责任的借口,问题我们还是要勇于直面的,只是会增加不少教学成本。

当然,造成农村学生写作能力不济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分析原因时我们也不应忽视问题形成多样性和复杂性,但阅读量不足和词语量少恐怕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因素。

二、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窃以为基础训练十分重要,基础扎实才能从容面对写作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现阶段的基础训练,我觉得有些工作是可以做的。

(一)客观方面:营造环境和改善条件

积极和家长交流沟通,尽可能地协助家长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尽可能令家长对子女的阅读有正面的认识。“读书无用论”,我认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诚然,社会风气这东西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改变的,也不是单凭几个教师就可以改变的,但任其漫延下去,于公于私都是贻害无穷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如果连我们都不挺直腰板来抵抗这些不正之风,其他职业的人又怎肯为社会进步摇旗呐喊呢?沉默即默认,即纵容,即沉沦,即同流合污,也是对教师神圣职业的亵渎。

建设阅读设施,开放阅读场所,如海报栏、阅读墙、阅览室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正常,但在农村中学有荒废的,有做摆设的,也有被挪作他用的,这些设施的确是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设置导读。学校虽然都订有报纸杂志,但专供给学生阅览的不多。设置导读是十分积极和有效的举措。导读可以对有价值的文章作适当推介。这样,不但学生读到了报上的内容,而且能积累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方法:原来读报是可以这样摘抄、做笔记的。

提供展示平台,树模立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班、级、校各个层次应该有适当的展示场所,通过评比展示出优秀成果。激励措施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这方面是绝对不能吝惜的。

(二)主观方面:针对训练亡羊补牢

1.立足基础,进行切实的基础训练endprint

(1)关注朗读和阅读,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我讲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可以增强语感,不但对理解文章内容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逐渐消除使用方言口语写作的弊病。阅读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基本上解决无事可写的状况。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理即如是,因此鼓励学生朗读和阅读刻不容缓。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的一种基本而且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些词语和句子,也有助于对词语的应用。

(2)换词训练

要求学生在既定的句子换上不同的词语,比较和原句不同的表达效果。一个句子,要求学生把能换的词语尝试换掉,最后出来的就是个全新的句子。通过大量的训练,学生从中学到了各种写作方法、技巧,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是一举数得的好方法,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在原来害怕作文的一个班上进行这个训练三个星期后,只要认真完成的学生,进步是明显的。特别是行文方面,基本上摆脱了原来幼稚的表述形式,面貌一新。

(3)模仿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鲁迅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条理化、具体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曾经有个各方面俱佳,却独惧写作的学生,他告诉老师说不知怎样写作,无从下笔。自从要他模仿典范文章写作后,他的写作能力逐渐追上其他同学。他告诉其他同学说:“模仿是我的法宝。很多做法我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上‘偷来的。很多文章是通过改造别人文章写成的,有时我还会自己创造一些。我也通过这样学会分辨出文章的好坏。”

这个学生的成功,他的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吧。工业界也不乏模仿的成功例子。当今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便是活生生的例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丰田车外观并不讨好,于是它便着手模仿其他公司的产品。到了今天,丰田汽车的外观已经没有了模仿的影子,转而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它走的也是一条由模仿到创造的道路。

(4)探索规律、方法,少走弯路。

在保证阅读量的情况下,我认为写作是有迹可循的。无论哪种文体,它总有一定的规律,有些甚至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书信、说明文等应用性质的文体。

至于规律,教师的总结尽可能到位,这样可以节省学生大量摸索的时间。有人极力主张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答案。当然,这样做未尝不可,理论上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或者更有利于其记忆掌握,但学生毕竟水平有限,即使能总结出来也是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代价的。因为这种答案的难度不低,即使是一个专业的教师,不加努力恐怕也是难以成事的。谁又能够保证学生都能总结出规律呢?或者有时候他们真能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来照本宣科,但效果和教师结合实例分析这种经过脑力加工的劳动肯定会存在不少的差距。如此盲目地“自主探究”浪费大量时间的同时,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我们何不找更加经济的办法呢?与其把时间白白浪费掉,不如把它用在写作练习上,也许更有意义。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探究”出个究竟的,凡事不能强人所不能。

学生经验方法的介绍是出奇制胜的招数,在众多的学习领域都屡试不爽。写作也不例外,能力高的学生介绍经验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同,感受相仿,聪明的学生马上就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2.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写好一篇文章,有时靠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良好的大局观。没有开阔的视野,只能写一些自娱自乐的小品,而鲜能写出感天动地、振奋人心的杰作。现代的语文已然超出了一般的文学范畴。英国教育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它有力地说明了不同的科目对人不同方面的素质均有促进。各科的知识,对写作都是有所裨益的。这些知识一旦丰富,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才思泉涌。因此,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社会,以期拓宽视野。

文章的生命之源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感情。任何一篇艺术作品,它都是饱含感情的。“没有鲜明感情取向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感情,感情暗淡的文章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鲜明的感情取向,不但是作者梦寐以求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没有鲜明的感情,纵有再好的文字,文章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赝品。好的文章应该“行云流水,又见其骨”,说的是语言流畅只是写作的形式美,鲜明的感情取向是内在美。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一样:“艺术即是感情,艺术是感情的宣泄。”因而,不要忘记告诉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也是写作的必修内容。

3.“文章不厌百回改”

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要手段。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力方法。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改时要注意: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構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作是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反映。农村学生也好,城市学生也罢,都要立足基础,做好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奇航,张刘阳,史延泽.农村中学阅读现状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量基础训练阅读习惯
Module 3基础训练
Module 4基础训练
Module 1 基础训练
Module 2 基础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研究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