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纳小学语文的破题之法

2017-11-12薛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

薛芹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哪篇课文都会遇到如何破题的问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的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往往能折射出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反映着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凝聚着文章的精华。无论以什么形式命题,只要深究“题眼”,破窗而入,都可以寻到“灵魂”,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课题处理得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题谈谈破题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破题之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33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哪篇课文都会遇到如何破题的问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的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往往能折射出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反映着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凝聚着文章的精华。无论以什么形式命题,只要深究“题眼”,破窗而入,都可以寻到“灵魂”,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课题处理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题谈谈破题之法。

一、词素分析法

如教学《梅花魂》时,笔者先板书一个“魂”字,让学生查字典理解“魂”是指:1. 灵魂。2. 指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然后板书“梅花”,并告诉学生: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把它作为理想的寄托。元代王冕有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在陆游笔下梅花却是“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这些诗句都表现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南宋诗人谢枋更有名句称“天地寂寥山雨融,几生修得到梅花。”更借梅花表现了自己对一种伟大品格的追求。这样的破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粗略认识和感情基调的奠定。

二、关键词透析法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启发思考、猜想、质疑,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那么,怎样猜想、质疑呢?

1. 以人物命名的文章,往往是通过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如:《孔子》《黄帝》《梅兰芳》,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质疑:他(她)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写了他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討论,全班交流,课后收集资料。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

2. 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做导游,向我们经典地介绍了一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与众不同之处发问,比如:《海上日出》,学生很自然地会问:海上日出美吗?《桂林山水》,学生在理解这个题目的同时会发问:桂林山水写了几部分内容呢?《走进丽江》,在学生探讨题目时会猜想、质疑:丽江是什么样子的?走进丽江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标注,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

3. 以事件命题文章,从课题就已经大概知道文章写什么事。教学生质疑时,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学生会问:“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用其他方法行不行?”。如:《爬山》,学生会猜想质疑:有哪些人爬山?在爬山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质疑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读懂了。

4. 抓住课题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展开提问。如:《语言的魅力》,可抓住魅力来提问:语言有什么魅力呢?什么是语言的魅力?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呢?这样抓住修辞词质疑,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于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扩展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学《一只贝》这一题目可以再扩展,把它改成“一只可怜又可敬的贝”。

四、拉近距离法

每篇课文都有作者感情的出发以及情与文的连接点,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时,学生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情感升华和震撼。如教学《难忘的八个字》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难忘的话语,在某位同学交流最精彩时,可以评价点拨这位同学平时的优点进而表述教师的感情:“我愿你是我的女儿(儿子)”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连接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五、直接揭题法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后,笔者说:“同学们,读过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吗?”话音刚落,一位学生说:“课题中的‘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又有一位学生说:“课题中有两个引号,说明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引用课文的语言。”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围绕课题谈自己的认识和问题。这样破题,直截了当,非常顺畅。

六、巧设悬念法

如教学《月下桨声》,板书课题后,提问:“桨声是什么?”学生说:“划船时船桨发出的声音。”追问:“那课文主要是写桨声了?”学生立刻反驳道:“不是的,课文主要写了一位红衣小姑娘。”笔者接着说:“那课文为什么以月下桨声为题呢?”学生一个个小脑袋轻轻地摇着,这样设置了悬念,学生带着悬念学习课文,自然兴趣盎然。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破题重在“巧”字,只要我们用心研究,精心设计,方法得当,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 03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