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7-11-11冯默田清波
冯默+田清波
【摘要】语言与文化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文章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指人类沟通交流思想的媒介,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因此语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契约,是一个社会接受某种表达手段而排斥另一种表达手段的契约。而影响社会契约的正是这个社会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它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了语言丰富的内涵。语言与文化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
中英文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语言,因此中国的学生要学好英文,要能够在中英文之间进行正确地、流利地转换,就要注重英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中,把握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正确地运用英语。
1.将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英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生是未来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将英语这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学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法、词汇等的教学,更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流利地使用英语,还包括要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然而由于中国的现状,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就是词汇、语言点和语法的学习。将一门活生生的语言拆成了零零散散的零件要求学生去记忆。这就造成了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极大弊端:每次考试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也就造成了一批“高分低能”学生。拿到了四六级证然而仍然不能流利地、恰当地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以上问题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把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深刻地了解该国家的文化,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该国家的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融人中西方文化差异更能使学生了解该语言,使语言鲜活起来。对该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趣闻轶事等的介绍能增强学生学习该语言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然而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还是要在语言的使用并不是文化,因此中英文化的差异只能作为贯穿部分,不能喧宾夺主。尤其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者而言,他们英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学习英语的目标主要是在于对英语的正确恰当的使用。所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地过于深入,而仅需要将日常交际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即可。如:
2.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称呼
——“Good morning,teacher”e苦师,上午好!)
——“Good morning,class”(同学们,上午好)
这是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最为熟悉的英语对话之一。然而,在正规英文的称谓中,不会将老师称为“teacher”(老师),而是“Mr./Miss./Mrs.”。我们最为熟悉的英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想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一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家人间的称谓也非常的简单,只有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aunt,uncle等常用称谓。例如uncle,对应汉语有叔叔、伯父、舅舅、姨夫等。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中重视“independence”(独立),因此孩子一旦成年,就会独立生活,父母也很少资助孩子。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很独立,然而家人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所以西方很少有“三代同堂”。而中国文化中注重"family”(家庭),注重孝道,“三世同堂”太过于寻常,甚至“五世同堂”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中文中出现“姑舅老爷”之类的称谓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人重老尊老,因此中国人的称谓中长加上“老”以表示尊重或是亲切,如“王老”或“老王”。然而在西方,“老”字是非常忌諱的。他们认为年老无用。因此在英文中有各种委婉的方式来表示老,如a seasoned man(历练者),a senior sister(姐姐)等。这也是他们喜欢年轻人直呼他们的姓名而不是grandpa或grandma的原因。
(2)打招呼
西方中打招呼的方式很简单。通常只说一声“Hello!”(上午好)、“Good morning!”(上午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即可。即使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也更倾向于只讨论天气,然而中国人更偏向于使用“吃了吗?”作为开场白。
这是因为英国人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民族,比较注重“privacy”(隐私),不会在别人面前谈论年龄、个人收入、家庭或是政治、宗教等事务。当然他们喜欢讨论天气与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也是密切相关的。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前一刻还阳光普照,下一刻就倾盆大雨;昨天还是夏天,今天就有可能是冬天。因此讨论天气是一种简单又不失礼的开始谈话的方式。
而中国人习惯与用“吃了吗?”作为开场白则是跟中国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有关系。在那时,人们更多的关心是能否有饭吃,因此慢慢“吃了吗?”就变成了打招呼的普遍用语。endprint
(3)动物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习俗,所以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有可能完全不同。以“龙”为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和威严,是神兽。因此中国人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一种恶兽,是邪恶的象征。在英语中“龙”常用来表示“fierce person,especially a woman”(凶恶的人;尤指悍妇),在汉语中可以称为“母夜叉”。因此当年“亚洲四小龙”进军国际市场时,不是称为“four dragons”(四小龙)而被称为“four tigers”(四小虎)。可见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同一动物反映出的认知也会不同,甚至喜恶完全相反。
再比如说“狗”,在中国人的概念里,狗被贴上了贬义的标签。汉语中常有“狗腿子”、“狗嘴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等说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dog在英语中的使用往往蕴含褒义的色彩,如:“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人)、“atopdog”(优胜者)、“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人皆有得意之日)等。
在英语中修饰人勤奋也是用"He works hard like a dog”。但是还是有例外如“You looks like a dog”的翻译是“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说明,免得引起交流中的歧义,造成误会。
(4)颜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是完全对应的,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颜色的使用及其含义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如:“yellow"在汉语中是黄色,在汉语中,黄色还有色情、低级的含义。然而,黄色电影在英文中则是“blue films”。另外“yellow pages”并不是指黄色杂志,而是指“telephone dictionary”(黄页,即用黄色纸印刷的电话簿)。“Yellow boy”也不指“下流的男孩”,而是指“金币”。
东西方文化中对白色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在中国白色是比较忌讳的颜色(白色婚纱是西化的产物,而且大部分的新娘会再准备一套传统的红色喜服)。然而在西方白色表示纯洁、幸福和喜庆。通过白色在英语中的表达我们也可有体会,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day”(吉日)等。
类似的例子还有“green一eyed”(眼红),“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等。
(5)广告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體,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由于国际化的需要,很多广告词需要使用英文,正如前面所提,广告的影响范围之大之广,要求广告语的精确。然而在很多的广告词中,英文的表达令人啼笑皆非。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应当是白象方便面进入国际市场时的商标翻译。在中国,白象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然而“white elephant”的翻译使得很有竞争力的白象方便面在国际市场上输的一败涂地,这跟白象商标的翻译不无关系。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文中译为“possession that is useless and often expensive to maintian”(无用的而常指保管昂贵的东西),这在国际市场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6)习惯表达
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的差异,造成了中英文在习惯表达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英国是个海洋环绕的国家,因此它的很多习惯表达是与“水”有关的,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然而中国是个农耕大国,因此它的很多表达与“土”有关。因此“money spend likewater”在中文的翻译中就是“挥金如土”。
英国人早期使用马来耕地,他们对于马的感情很深,因此在英文中有"as strong as a horse”“、work like a horse”“、drink like horse”“、talk horse”等,然而中国人一直使用牛来耕地,因此在汉语中上述表达对应的表达是“壮如牛”、“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牛饮”和“吹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的途径也多种多样。
(1)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差异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去接触、去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使用和锻炼英语。如与外教交流不现实的话,那么在学生中多组织pair work,group work和debate之类的活动,并适当地给予指导,都是逐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好办法。
(2)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通过一些影片或是视频等的播放,让学生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中英文语言的异同。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查询搜集相关的图像、文本等信息,以熟悉西方的文化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做到既能教好语言,又能教好文化。通过文化的灌输,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不至于流于形式。然而在大学英语中融人中西文文化差异教育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多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