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中华薯业强县”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7-11-11高才华罗启燕莫明杰高素荣黄振霖任小东
高才华 罗启燕 莫明杰 高素荣 黄振霖 任小东
摘 要 深入调研国内和彭水县红薯产业,全面了解红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薯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提出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协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走科技合作兴农、精准政策引领、现代经营管理、集团发展共赢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地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中华薯业强县”的目标,助推彭水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
关键词 红薯;中华薯业强县;制约因素;实现路径;彭水县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39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乌江下游,县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是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素有“乌江苗都”“渝东南门户”之称。全县辖39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3 903 km2,常用耕地面积4.73万hm2,其中旱地3.73万hm2。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立体差异大,年均气温17.6 ℃,无霜期311 d,年降水量1 104.20 mm,土壤pH值在5~7。土层深厚(30~60 cm),土质疏松,多为壤土或砂壤土,适宜红薯生长,具备发展红薯产业的自然优势。“彭水武隆山旮旮,红苕(红薯,又叫红苕、甘薯)洋芋苞谷粑”,可见红薯是彭水县传统旱粮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1 彭水县红薯产业发展现状
红薯产业是彭水县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中华薯业强县”这一战略目标。2012年以来,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将红薯列为全县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整合一切政策资源,加快品种改良、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
一有规模。全县农作物播面12.22万hm2,粮食作物8.39万hm2,产量30.76万t,其中红薯种植面积2万hm2,产量9万t(折粮),核心示范区单产达到3 075 kg/667 m2。
二有品种。着力推广商薯19、豫薯13、紫青2号、彭苏2号等优良品种,成功培育了彭薯1号、彭苏2号、彭苏3号和彭紫薯1号高淀粉红薯新品种和紫薯品种。2016年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彭薯1号、彭苏2号鲜薯每667 m2产量比徐薯22增产37.1%和13.0%,淀粉每667m2增产31.6%和27.2%。红薯种贮藏能力达到2 000 t。逐步推进由高淀粉型加工品種向高附加值加工品种和鲜食品种的转变,满足红薯加工的原料品种多元化需求。
三有订单。积极推行订单种植,提升红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常年订单种植红薯面积3 667 hm2,种植农户达到8.7万户。
四有加工。促进梯度加工体系建设。全县有郁山晶丝苕粉、利源农业等16家红薯加工企业,加工专业大户约200家。年加工鲜薯16万t,年加工销售粉丝1.56万t,实现全产业链产值5.5亿元。郁山镇、新田镇荣获农业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获批地理商标1件、绿色食品认证2件。
五有市场。每年举办乌江流域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并先后在重庆主城、彭水县城建成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依托淘宝网开设“彭水特色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目前,部分薯产品已远销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甘薯博物馆的筹建、甘薯文化节的积极筹备以及全国各界专家的鼎力支持,更是为彭水甘薯产业发展及注入强大活力。
红薯产业已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就目前红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瓶颈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严重制约着“中华薯业强县”的建设步伐。
2 彭水“中华薯业强县”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
2.1 基础设施薄弱,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彭水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零散、耕作条件差,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24%,25°以上耕地占48%,土层厚度30 cm以下的占30%;农村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物流成本较高,生产投入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产值低,导致利益缩减,种植、初加工环节减工降本压力较大;加工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2.2 政策规划粗放,扶持引领有待精准
政策体现市、县政府层面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方向,随着红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所面临的矛盾是不断变化的。彭水县红薯产业已成功解决了基地种植方面的问题,在品种推广、技术推广等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加工何种产品、销售何方市场,产业链如何延伸,附加值如何提升等。在此政策引领必须解决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节点,减少对种植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加工方面的投入。因此,需要明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定位,解决好市场化运作与精准扶持的辩证关系,找准产业链条的扶持关键点,做到精准发力,产业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益,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2.3 主体量小体弱,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全县红薯龙头企业皆属于粗放淀粉初加工型企业,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效益不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大多以传统经营模式为主,管理粗放、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弱,成长性、带动性差,支撑和引领能力弱,缺乏抱团发展意识,对政策依赖性强。与国内红薯产业发展好的地区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快企业转型的大好机遇。
2.4 产品效益不高,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红薯加工以初加工为主,产品主要为淀粉和粉丝;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工艺落后;红薯初加工季节性强,厂房有效利用能力差,现有规模加工厂闲置期较长;在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加工转化率较低,产业附加值不高。加工后薯渣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污水及废渣处理等问题尤为突出。全县红薯优良品种研发与推广、基地种植与加工、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衔接度不够,真正的产业链尚未形成。endprint
2.5 品牌效应不高,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彭水红薯粉丝为纯红薯粉制作,品质优良,但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由于成本过高,在粉丝市场占有额较低。主要原因是产品品牌打造与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具有丰富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优秀的公共品牌,市场缺乏统一质量标准,未体现品牌效应。人们对红薯能做方便食品、保健食品、药物开发等功能不甚了解,舆论上对这方面的宣传报道也不够多,特别是对紫肉红薯的防病强身、延年益寿功能更是知之更少,有的消费者甚至错误地认为食用紫肉红薯后对身体有害。因此急需通过媒体宣传和市场开拓,来提高红薯健康食品和彭水粉丝的社会认知度。
2.6 市场导向性差,营销策略有待调整
目前,彭水红薯产品受原料成本、品牌知名度、产品种类等因素影响,市场占有额不高。企业营销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对政府依赖性较强。产品销路不畅,严重影响产前、产中的发展,未能真正做到以市场为龙头。
3 实现“中华薯业强县”的路径和基本原则
3.1 以科技为支撑,走科技合作兴农之路
强化科技支撑,是促进彭水县红薯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前,彭水县红薯产业在加工鲜薯品种多样化、种薯贮藏、鲜薯保鲜、新产品研发和转化、薯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对科技的需要越来越大。从政府角度,必须积极深化“院县(企)合作”,依托与全国甘薯技术体系、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成立红薯科技研发中心、专家大院、培训中心等技术力量和平台,致力于红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从企业生存角度出发,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红薯产品生产和保鲜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
3.2 以市场为导向,走精准政策引领之路
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红薯产业发展需要,整合交通、水利、农综等政策资源,加快完善红薯重点基地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政策引导机制,高度重视、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大力支持和扶持有较高起点、一定规模、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體化的新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将产业资金用于解决加工能力不足、红薯产品单一等问题。重点支持种薯扩繁、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建设。支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自然、绿色、生态、有机”原则的红薯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新,支持地理标志创建来保护彭水红薯特色品牌的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带动整个红薯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3.3 以企业为龙头,走现代经营管理之路
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经营理念。积极培育薯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坚持“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园区大型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基地企业和小型初加工厂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红薯梯度分段加工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工艺,扩大企业规模。积极探索循环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配套完善治污设施和废水循环利用,加强薯渣、薯蔓的综合开发,破解红薯加工治污难题。通过龙头企业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引导从业人员科学管理,促进红薯加工企业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
3.4 以协会为纽带,走集团发展共赢之路
重视产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指导企业成立彭水县红薯产业协会,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提高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经纪人队伍,引导彭水红薯产业协会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确保企业加强自律、抱团发展,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渠道,建大品牌、精包装、畅通销售渠道。
3.5 以效益为中心,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分工专业化要求,加快优质红薯品牌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培育力度、重庆市著名商标、出口经营权、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融合发展策略。整合社会有利资源,将彭水优秀传统文化与产品有机融合,发展旅游产品,培育全国知名品牌。将农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三产共赢、三品同销,将产品变商品、做精品、成极品。开发红薯粉丝、休闲食品、大众食品和红薯艺术编织、刺绣等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甘薯博物馆的文化宣传作用。博物馆筹建工作得到中国甘薯技术体系专家高度认可,使得彭水县红薯产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亲笔提馆名“中国甘薯博物馆”。博物馆集历史文化呈现、科技成果展示、产品展销、美食体验为一体,本身就是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应发挥博物馆作为全县红薯产业的宣传展示平台作用。
立足于彭水县红薯产业整体开发,通过延伸红薯产品产业链,在发展红薯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积极推动物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与红薯产业有机联合,使产业整体效益、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体现红薯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力争到2020年建成薯业专家强县、薯业科技强县、薯业社会化服务强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强县,实现“中华薯业强县”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