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锈病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的发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7-11-11李祖莅陈川峰袁伟方王硕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李祖莅 陈川峰 袁伟方 王硕

摘 要 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的种植过程中,玉米锈病每年都会出现,是影响南繁玉米发育及成熟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分析玉米锈病在三亚南繁基地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 玉米锈病;三亚南繁基地;发生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07

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玉米锈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于玉米生长的中期或者后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对果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苞叶以及雄花的生长发育受损。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的玉米种植过程中,每年都有种植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这种病害,对南繁玉米的种植,以及后期的育种和玉米产量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导致玉米植株发生干枯现象,同时玉米的籽粒和正常玉米籽粒相比更为不饱满,导致减产的现象。发病不严重的情况下产量会降低20%~30%,在发病严重情况下会减产9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笔者根据长期的南繁工作的观察和经验,对玉米锈病在三亚南繁基地发生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发生现状

1.1 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南繁玉米育种面积在海南南繁基地的不断扩大、玉米种子及繁殖材料的多次引入,再加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质量的并不严厉把关,导致当前的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锈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南繁玉米主要种植在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等南繁基地。据中国南繁网统计,2013—2014年度,海南省南繁玉米种植面积1 102.55 hm2,玉米锈病发生面积

661.5 hm2;三亚南繁基地玉米种植面种植面积368.2 hm2,发生面积221 hm2。2014—2015年度,海南省南繁玉米育种面积1 290.3 hm2,玉米锈病发生面积903.2 hm2;三亚南繁基地南繁玉米种植面積482 hm2,玉米锈病发生面积313.3 hm2。2015—2016年度,海南省南繁玉米育种面积1 462.5 hm2,玉米锈病发生面积1 199.3 hm2;三亚南繁玉米种植面积729.3 hm2,玉米锈病发生面积510.5 hm2。近几年,三亚南繁玉米锈病中等偏重发生,病株率达60%~70%,严重的达到90%~100%,严重影响玉米的子粒发育,导致减产的现象;一些病情比较重的致病田,导致玉米颗粒无收,对南繁玉米的制育种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威胁了生产安全。

1.2 病原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玉米锈病主要有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南方锈病一般发生于海南南繁基地,由多堆柄锈菌所引起[1]。

1.3 田间症状

南方型玉米锈病发病现象为侵染叶片,当病害严重时对果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苞叶以及雄花的生长发育受损,但对叶片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最为严重。笔者在日常产地检疫过程中发现,玉米锈病发病初期会产生针尖般的褪绿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呈现出疱疹状并隆起,进而形成夏孢子堆。叶片正面较多、背面极少,发病的作物,在叶片的基部以及上部主脉两侧部分,会产生聚生或者是散生的淡黄色斑点,作物的表皮会产生破裂现象,有金黄色粉末散出,这种金黄色的粉末即夏孢子堆。致病后期,病斑逐渐显现成黑色的疱斑,也就是病原冬孢子堆。当作物患病较为严重时,叶片表面会产生很多的孢子堆,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尤其是在每年的3月表现更为突出。

2 原因分析

2.1 初侵染源

全国各育种单位在三亚育种基地基本上是固定的,租期一般20~30 a,南繁育种时间为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由于三亚冬天温度较高,所以南方型玉米的锈菌会反复传播,造成危害严重的周年循环,不具有越冬问题。制育种单位收获后就回去了,玉米秸秆及杂草没有清理,为玉米锈病病原菌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成为下一年度的初侵染菌源。

2.2 人为因素

2.2.1 认识不够

各育种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认为玉米锈病是普查病害,不属于检疫性有害生物,另外对产量要求不高,前期对此病害不加重视,没有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以至后期病害严重发生并扩散蔓延。

2.2.2 科研需要

到三亚南繁基地的南繁单位很多都是科研单位,育种材料都是小材料,育种的目的就是选育出优良抗病的新品种,在生产过程中病害基本上没有防治,这也导致玉米锈病流行发生的原因之一。

2.3 气候因素

在菌源已经存在的环境下,适合病菌发病的气候条件是玉米锈病爆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南方锈病来说,其主要发病条件就是温度和湿度。南方锈病锈孢子发芽适温为22~30 ℃,最利于的发病温度为27 ℃。而三亚全年的平均气温20~25 ℃,2—3月平均气温22~30 ℃,10月至次年的3月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特别对迟播田的影响更大。

2.4 栽培管理因素

2.4.1 播期

玉米中、后期产生玉米锈病主要因素是播种时期。玉米在10月中旬前播种,能够在后期有效的规避海南气温回升的天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播种,由于后期的发病阶段,所进行种植的玉米已逐渐成熟,所以对于产量的影响并不严重,然而在11月中旬播种,比较易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而造成缺苗现象的发生。

2.4.2 田间管理和环境因素

根据多年工作过程的观察和向育种单位的了解,管理措施的不当及生长环境的不适宜也会引起玉米锈病的流行发生。田间存在初侵染病原菌、基肥不足、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明涝暗积、土壤板结严重、种植密度相对较大、而且种植地的通风透气性不佳、湿度大的地块比较容易导致发病。endprint

2.5 品种抗病性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三亚南繁育种玉米的过程中并没有研发出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如郑单14、掖单13、掖单12等品种较感病。

3 防治对策

玉米锈病本身属于一种依靠气流传播的大区域病害,因此需要依靠种植前的预防,尽量选取品种较为优质的种子,强化自身的农业防治策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3.1 选育抗病品种

抗病材料筛选是玉米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通过田间自然感病或接种锈病等方法从大量的材料中鉴定收集抗性资源,有助于加快抗锈病玉米新品种选育[2]。近几年来,南繁科研单位已经开始对种种都玉米锈病进行了加大研究,同时针对抗病菌的自交系品种进行了研发,争取在本体上对病菌产生抗病作用。目前中国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尚缺乏抗锈病品种,生产栽培中较抗锈病的品种有杂交种鲁单981、鲁单50、农大108、自交系齐319等。

3.2 加强农业防治

限制初侵染源;适当调节播期,避开锈病高发期;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率,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湿度;注意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合理施肥,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创造一切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高作物抗病力。

3.3 化学措施

第一,播前的药剂处理。用60 g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拌种重量为50 kg,或用10 g 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拌种10 kg,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苗期的发病率。在拌种时,应先用少量水将药剂调成浆状液后,再与种子充分搅拌均匀。

第二,加强田间监测,定时调查,为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当病株率达到5%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生产上常用药劑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15 00倍液、85%代森锰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等。选择晴天的09:00前或14:00后施药,每7~10 d一次,连续两三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如24 h内下雨应在雨后及时补药。

参考文献

[1]郑丽敏,牛永锋,孙慧敏.南繁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J].玉米科学,2006,14(b7):129-130.

[2]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等.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4):226-23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