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2017-11-10唐肖萌
唐肖萌
摘要:面子代表着社会认可,面子心理在中国普遍存在。面子心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儒家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国人大气、圆满的心理期盼以及重人情的社會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面子心理伴随着社会人际交往而产生,依赖他人,并以时间地点为转移。面子心理有利有弊,影响深远。
关键词:面子心理;含义;成因;特点;影响
面子心理在中国源远流长,好面子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多少都有的心理特点。面子心理形成原因复杂,影响深远。
一、面子的含义
对于面子的内涵,中西方有不同的看法。
(一)西方人眼里的面子
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他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1]这一提法强调正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渴望被社会认可的心理状态。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存,他的自我形象被人认可和赞许。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1]这一提法对面子的认知更为全面。
(二)中国人眼里的面子
胡先缙女士较早提出面子的概念,她认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依赖于外界环境。”[1]这一概念指出面子源于社会的承认与认可,依赖于他人而产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金耀基先生进一步将面子区分为两个层面:“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在这一认识中,“社会性的面”侧重社会认可。“道德性的面”侧重个人的自律能力和道德操守,面子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综上所述:面子代表着社会认可,表现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赞许的期望,有时也包括个人为了获得这种认可所付出的努力。面子心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面子心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面子心理的成因
(一)家族观念的影响
自西周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家族是构成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与他背后的家族紧密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会考虑这种行为对家族利益、家族颜面的影响。光宗耀祖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主要标志之一,能给家族带来荣耀的人将获得族人的尊重甚至崇拜。这种荣耀就是社会、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获得这种赞许也就实现了面子的满足。相反,如果家族中有人做了对自己或家族不利的事,人们往往趋向于隐瞒或内部处理,正可谓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不可外扬,无非是不好的事情会招致他人非议,有损家族名誉,损伤颜面。
另外,中国传统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了维护家族和睦,人们往往以宽宏忍让为美德,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为了家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牺牲有时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为了家族颜面不得不为,久而久之,面子心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行为。
(二)儒家传统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影响深远,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形成与儒家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
首先,儒家讲究正名、别尊卑,长幼有序。这样,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即使长辈或上级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下级或晚辈不会当面指出,认为这样有损对方的尊严和颜面。其次,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仁者爱人,除此之外还讲究推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对人怀有仁爱之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去勉强别人。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国人性格中很容易形成一种利他倾向,为别人着想。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有时即使别人行为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往往会碍于对方的颜面而不去指出,宁愿自己委曲求全。于此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错误,给自己留点颜面。这种处事方式也为好面子心理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最后,儒家还讲究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礼的实质就是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在这种规范下,国人以忍让为美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自抑。久而久之他们往往更多的顾及他人的感受,以免于招致他人非议。这样他们经常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处事方式也促进了好面子心理的形成。面子心理的形成还与我国长期的农耕文化传统有关。
(三)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华文明自两河流域发端,农耕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这种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形成。
首先,农耕文明根植于土地,土地有其特有的朴实与厚重感。长期扎根于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国民性格。有人说中国人的含蓄是西方人永远也理解不了的,的确,国人性格中大多呈现出委婉含蓄、内敛含藏的一面。老子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讲不刻意的争强好胜,而要韬光养晦、内敛含藏。孔子也主张中庸,讲究做事允执其中,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激,过之犹不及。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讲究适可而止,点到为止。点到为止就是为了维护对方的颜面,反之亦然。长此以往,面子就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其次,从远古先民逐水草而居开始我国人民就以群居为多。他们虽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但往往是一群人一起耕作,一起从事生产劳动。这样,人与人之间几乎少有秘密可言,人们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出现。这种生活方式也助长国人的好面子心理。对比西方国家,他们往往人口较少,分布分散,人与人之间几乎处于隔离状态。这样,个人的行为几乎不会对别人造成任何影响。他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就没有好面子这一说。另外,西方国家多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个性张扬、自我实现,与中国集体至上的利益观念有很大差别。所以与中国人相比,他们很少为了迎合别人或维护别人的颜面违心做事,也就很难理解中国人的面子心理了。
(四)大气、圆满的心理期盼
“中国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人自古就对‘大气、‘恢弘等有着独特的感情。”[1]所以国人做事往往讲究大场面,讲究排场,尤其是在婚宴等大型场合。如果谁家婚宴太过简朴,就会被人说不大气、小家子气。除此之外中国人讲究善始善终,凡事追求结局圆满。这种心理期待自古有之,从古老的文学创作中可见一斑,试举几例:窦娥冤本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第三折悲剧的气氛已到顶峰,作者却给它加上了平反昭雪的情节,表达人们对劝善惩恶的美好期待;牡丹亭的主人公向死而生,在另一个世界,在梦中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可见,无论花费多大代价,人们总渴望圆满。为了实现圆满,处事过程中往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估计到每个人的感受,为了避免伤及他人,对不同意见的表达多委婉含蓄。如果在正式场合出现争执会招致他人非议,这样,双方交流时会以给彼此留足情面为荣,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会私下交流。这几乎成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
(五)讲情面的社会氛围
俗语有言“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僧面、佛面就是一种人情、面子。我们会经常听到给某人三分薄面等等类似的说法,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在与人交往或是对一件事情做出价值判断时往往较西方更多地考虑情的因素。重情面是国人比较普遍的心理,这样,人情、面子在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种氛围也影响了国人的好面子心理。面子心理成因复杂,自身也有鲜明的特点。
三、面子心理的特点
面子心理伴随着社会人际交往而产生,同时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面子还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首先,面子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面子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得到显示、测量和检验。”[2]独居或甚少参与人际活动的人往往成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会或绝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存在面子问题。相反,处在人際交往中,整天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的人更多的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给彼此留足颜面,所以面子心理只有在群体中才会表现出来。其次,面子的获得依赖他人。每个人的面子都是他人赋予的,只有自己的行为、言语获得他人的认可才会感觉有面子。最后,是否有面子是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例如五六十年代如果谁家有“三大件”,别人会很羡慕,自己会感觉很有面子,而如今,有“三大件”早已不足为怪甚至有些落伍。面子心理在中国根深蒂固,对中国影响深远,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四、面子心理的影响
面子心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一)面子心理的积极影响
首先,适度的好面子可以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顾惜面子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做事往往给对方留有余地,顾及他人情面是基本的原则。这样一来就不会使彼此陷入僵局。长期如此交往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延续,反之,如果只图一时痛快,不顾及他人感受,则有可能破坏已有的人际关系。其次,适度的爱面子有利于个人严格自律,保持道德操守。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做某事丢了面子而感到羞愧,可见,面子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知耻之心。孔子云“知耻而后勇”,知耻之人必是有道德操守之人。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会碍于颜面,为了面子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爱面子本身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3]面子体现一个人的荣誉感,代表着个人的尊严。所以适度爱面子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道德、自尊自爱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常常不顾及颜面,肆意妄为,那么他的道德水准一定不高。
(二)面子心理的不利影响
过度的爱面子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首先,不愿意驳对方的面子,对于对方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就不会直接指出,尤其是在上级和权威面前。同样,如果自己有不同想法也不好当面反驳,长此以往容易助长唯上和迷信权威的不良倾向,不利于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其次,为了所谓的面子,有些人可能会舍本逐末、一味追求排场和形式。这是一种不正之风。例如经常听到有人会喊就算砸锅卖铁,孩子的婚礼也要大操大办。为什么明明没有那个能力还一定要那样干呢?无非是爱面子的心理在作怪。实际的生活远比形式上的婚礼重要,如此做法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最后,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起到负面作用。有时面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碍于面子不忍心拒绝,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久而久之与人交往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
面子心理在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面子是个人活动他人和社会认可的期待,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面子的获得依赖于他人。面子心理成因复杂、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栾颖.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6):260-261.
[2]远方.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2):62-63.
[3]张艳丽,司汉武.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J].理论观察,2010(1):52-54.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