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语文生本课堂建设之原点思考
2017-11-10施志平
施志平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这班孩子,和他们共同度过了短短两个半月的时光,引发了我关于语文生本课堂建设的原点思考……
那是数年前的秋季开学,学校课务分工已明确,但任教五年级语文的小谢老师突然生病住院,我便接手代他的语文课。当时,学校正大力倡导海量阅读,在教好语文教材的同时,我利用各种机会把一些优秀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一次,我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洪战辉的文章《十三岁的肩膀》,很是感人。尽管洪战辉的事迹我在电视里已有所了解,但读到这篇文章,心里还是酸酸的。于是,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处这一年龄段的我的学生。我全文朗读了这篇文章。为了让孩子们听得清楚些,我读得比较慢,因此花的时间比较长,但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教室里很安静,等我读完,好几个孩子的脸颊上已滚动着泪珠。
此后,我又向孩子们推荐曹文轩的纯美力作《青铜葵花》。在介绍了作品的大概内容及青铜一家遭遇的各种灾难后,我朗读了青铜雪中卖芦花鞋的部分——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已堆积到尺把深。青铜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尽管冻得通红,但想到已全部卖出去的芦花鞋,他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读到此,我有点哽咽。教室里出奇的静,孩子们沉浸在这令人心酸的感人画面中,不时传来轻轻的啜泣声。我鼻子一酸,赶紧转过头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是一节作文公开课,我选择了最平常,孩子们最有话写的题目——《我的妈妈》。为了便于指导,我写了篇“下水文”。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含着泪水写成的。当时,我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的许多事情,限于下水文的篇幅,我挑选了印象最深的几件写,却件件浓缩了我丰富的感情。课上,我深情朗读,脑海中不时浮现母亲辛勤劳作的情景,因而语速很慢。读到动情处,我竟无语凝噎,眼里盈满泪水。再看看孩子,也一个个泪光闪闪。
于是,我让学生回顾妈妈细心呵护自己的场景,定格记忆中难忘的画面。孩子们打开了感情的闸门,交流中,有几个男生几乎是边哭泣边讲述,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动容……如我所料,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较为成功,尽管文字有些稚嫩,但每一篇都流淌出最纯真的情感,吐露着最诚挚的心声。
两个半月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生病的小谢老师康复出院,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不教这个班了,但还不断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或是直接送来,或是托人捎来。信上,有的汇报自己最近的一个进步,有的讲述学习、生活上的一点困惑,有的回忆我同他们一起开展的为期三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夸夸我的家乡》。我很高兴他们一直把我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这些信,我都认真阅读,即便很忙,也都抽时间逐一回复。这样的交流保持了很久,有孩子上了中学,还在给我写信……
回望这段教学经历,完全可从德育论、情感论、新课程理论等诸方面做出许多解读,而我想到的是生本课堂建设的一个原点问题——教师的立足点在哪里?教学应从哪里出发?我的答案是:贴近孩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面对我们的学生,教师不能过于职业化、功利化,而要付出真情,零距离地去贴近孩子。教师和学生靠得越近,我们的教学就越真实,越自然,越接近规律,也就越富有成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品味到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贴近孩子,重点应做到“三用”:
首先是心灵上贴近——教师要用心。在一般人眼里,小学生是蒙昧无知的孩童,教师是开化他们的智者和长者。教学中,教师要有师道尊严,保持和学生的距离。教师也只管教,哪用得着敞开心扉给孩子写信?而我,还就真当回事了,不仅在课上用心施教,还在课余花大量时间给孩子写信。通过写信,架设起一座座师生交流的心灵之桥。亲其师,信其道,和孩子交往,教师不用真心行吗?
其次是情感上貼近——教师要用情。倡导孩子阅读,该把怎样的文字带给学生?我选择了既贴近孩子,又能打动自己的作品。我自己先走进这些作品,在阅读中接受精神洗礼,产生切身体验。而后在学生中推荐,做到声情并茂,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读书这样,习作亦如此。情动而辞发,在题材的择取上,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都能以情促情。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在《致青年教师》中说,“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我想,王老师是就学生的情感培育和个性发展来说的,而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片更贴近学生的情感空间,是否同样重要呢?
再者是行动上贴近——教师要用力。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学习活动本应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充满游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永葆一颗童心,寻找最能被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自己也要全身心融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永远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想孩子所想,愁孩子所愁,乐孩子所乐,为孩子的事倾心尽力。我在班上开展《夸夸我的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花了许多心思,费了不少功夫和孩子们一起“玩”,使孩子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不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吗?
语文生本课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有个原点问题,就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我们需要经常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出发?我要到哪里去?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出发点,就是和孩子靠得最近的地方——努力做到零距离。教师越真诚,越接近这个点,就越能创生出生本课堂的理想境界,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给孩子带去一抹拾得起的记忆的同时,也给自己的教育人生留下一抹拾得起的记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