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教学启蒙阶段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2017-11-09李静刘显成

设计 2017年1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李静 刘显成

摘要:由于中国美术教学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的启蒙多不是开始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启智阶段亦或是青少年阶段,而是大部分集中在了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设计启蒙教学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从提升学生现代意识,培养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启蒙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艺术启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90-02

一、艺术设计启蒙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下的专业,源于美术,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多了一些独创性,其本质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相关设计中,使生活同时兼具审美和使用功能。在实际教学中,艺术设计的教学启蒙包括了小学、中学、高职本科三个阶段,但由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地区差异性以及美术高考制度的独特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只是在跨入高等教育院校之后,才开始进行美术向设计的转型。

(一)小学阶段艺术设计启蒙面临的问题

小学美术教学版块主要包括美术基础、美术元素(构图原则及艺术创作)、美术鉴赏、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其中美术元素就是美术与艺术设计的第一次对接,既是对学生初始阶段美术学习的一种启发,也是对学生设计意识的一种引导。中国初等美术教学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总体上是在取精华,去糟粕,教学水平慢慢可以和西方先进国家-的美术教学媲美。尽管如此,就设计引导上而言,小学美术教学在艺术设计启蒙上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授课教师普遍来自于传统美术领域,对设计知识的掌握有限;二是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绘画技能训练和名作欣赏上,忽略了包括构图原则、艺术创作、色彩构成等在内的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体上造成了小学阶段艺术设计启蒙的缺失。

(二)中学阶段艺术设计启蒙面临的问题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阶段,设计应用占到了美术教学总篇幅的四分之一,用如此长的教学篇幅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而且其课程设置紧跟造型表现之后,可见设计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地位的提高。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由此开始接触到“设计”字眼,如若引导的好,可以播撇下一些艺术设计人才的种子。理想有时总是过于饱满,即便设计在中学课本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艺术设计启蒙教育也终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教材导致教学方法的落后:另一方面,美术高考重造型训练的选拔制度左右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除此之外,美术教师多不能贯彻课本上设计应用教学版块的理念,导致其含义时常被模糊……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固化或许可以培养出造型能力不俗,在美术高考中取得佳绩的学生,但以上种种行为都无形中导致了美术生中学阶段艺术品位和设计意识的匮乏。

(三)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设计启蒙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美术受制于教学体制和升学制度等问题,美术教学客观上受到一定限制,向设计版块的扩展也就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艺术设计启蒙教学。因此,我国目前美术教育大环境是:艺术设计启蒙教育大多开始于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于特殊的年代背景之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根据现实需求,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专业内容和专业方向等做了一定的调整,在教学理念和引导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美中不足的是,在艺术设计教育启蒙阶段,还是客观上受到现实情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1.艺术设计专业扩招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许多设计院校的扩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出现了井喷,引发了社会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关注。艺术设计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管理和硬件设施很难适应“扩招”后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扩容,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师资配比进一步被拉大,原本应小班制教学的艺术设计课程不得不变成大班教学,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艺术设计教师的匮乏与人浮于事的情况同时存在,因人设岗也导致部分艺术设计院校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明;课程设置的杂乱导致学生的从业观念变化不定。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如何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生数量的问题;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和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科学地制订艺术设计教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面对现实的招生制度调整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这些新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者们对艺术设计的教与学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针对性地制订出一些解决措施。

2.艺术设计缺乏创新

变化与创新是艺术设计的基因,而我国的设计大环境是普遍缺乏创新!日常领域创新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掣肘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可见因素。为扭转这样的竞争颓势,培养高素质以及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将其推向设计市场,就成了艺术设计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灌输而缺少理论结合实践引导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味模仿而缺少创新的问题。

3.艺术设计缺少跨学科交流

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的施教方式较为闭塞,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即设计教育只针对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而且只在设计专业体系下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跨学科交流的机会甚少。设计创新的基础就是多种知识的整合重构,跨学科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创新理念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设计教育的大眾化,使得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可以参与到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来,多意见、多层次的设计交流不仅可以提升设计的创新力,也可以增强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在我们这样一个设计产品更新迅速的国家,社会各层面对设计创新人才的渴望空前强烈,但与此相对的现状是合格优质的设计人才极其短缺。艺术设计教育伫立在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反逼之下,也需由单一的发展趋势向设计多样化转变。多样化的艺术设计教学与设计创新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endprint

二、对策及措施

艺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紧扣学科性质和特色,构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组成的体系。艺术设计教学启蒙问题存在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问题也需以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处理。在小学阶段,相关美术教师要适当增加设计知识的储备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需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再将美术元素(构图原则及艺术创作)这一教学版块当作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中学美术教学更多需要应对高考机制,但甚少有中学美术老师知道,设计应用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造型表现构图上的优势,也能缓解学生长时间造型训练的疲劳感,增加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当然,作为艺术设计启蒙教学的主战场,高等院校则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

(一)借鉴德国成功经验

艺术设计在中国高校中发展迅速,在总体上是取得了一定进步的,但其创新引导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设计强国,借鉴、参考别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别国的基础上做改进、提升,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当今设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也曾囫囵吞枣式地向学生灌输设计知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一般。在经历了阶段性的教学探索之后,德国艺术设计教育界逐渐达成共识,适当的理论加大量实践的设计教学是最适合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在之后的教学中,艺术设计教学的课时逐渐减少,学生必修课的学分也逐年降低,设计教师的打分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核转向注重实践成绩。其整个国家的设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若能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借鉴德国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那么对于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质量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设计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贯彻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现代设计教育的主题是培养创新意识,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寻常现象的反复分析和理解中逐步树立明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并且能够把握突破性与创造的实质。因此,创新意识作为贯穿设计活动的无形主线,左右着设计创新的全过程。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教育要想具备现代意义,必须先完善自身体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利用办学所在地的文化优势和传统思想来充实、推进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现今的各类设计竞赛到了评审阶段,专家们不会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评判标准,而是将设计作品的地域特色考虑在内,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对作品进行点评,以期发掘出能融地狱文化和设计技能于一体的新兴的设计人才,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崛起、振兴提供新的养料。

(三)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突破传统模式,让创新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如何突破只重参考、忽视创意的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这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要想有创新,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摸索出汇风格、潮流、审美于一体,同时在设计应用等诸多方面作大胆地探索与尝试,多视角、多元化地寻找设计表达形式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学会归纳出包括设计元素在内的一些特有的符号元素来展现创意思想,这才是设计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完成有创造性的作品,多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在掌握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表现技能、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互动之后碰撞出来的。设计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可以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反复训练获得,思维能力既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得以提高,也可以通过思维的自我升华以及与他人交流来提高。这个过程需要大量吸收前人设计经验,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并最终使他们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找到能够超越基点和升华的契机,从而完成创造的全过程。优秀的艺术设计的教师往往能将自己的设计经验以及创作思维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穿针引线般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塑造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备创新性的同时也烙上学生的个人特点。

小结

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设计教育的意義所在。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更加开放的未来,设计教学应更加注重开放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成为一种常态。作为新一代的艺术设计教育生力军,只有自己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成熟的创新思维观念,才有可能在将来的设计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设计创造型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自然生活》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