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镇匡家古村祠堂建筑的艺术特征
2017-11-09汪霖
汪霖
[摘要]匡家古村祠堂是庐陵建筑典型代表之一。不仅实现了建筑的功能与审美的融合,还将空间轴线和仪式流程所引导的人流轴线重合,虚与实变化突出了空间的秩序感和层次感。浓郁的宗法观念和传统儒家文化融入其中,独具地方特色,堪称赣中传统村落的代表。该祠堂集实用、审美、精神三位一体,呈现出崇尚自然美学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古村 祠堂 建筑艺术
一、匡家古村
富田匡家古村位于吉安市东南隅,始建于南宋,是富田镇政府、集市、镇直单位所在地,距离中心城区约四十六公里。其东邻古城王家、北坑,南毗锦溪、江城,西接陂下村、奁田,北连横坑、杨柳。其地形东接天马山、文山、九寸岭、居屋山,南望紫瑶山、普步山、龙坪、观音岩,西倚三尖峰、少傅山,北迎乌仙栋、安仁山、钟灵岭。据匡氏族谱记载,匡家村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南宋淳佑年间,匡氏开基祖匡文通幼时随父及兄来到此地看到富田山川秀丽,决定在此肇基,繁衍生息。至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发展至今,全村人有上千人之众。匡家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生态镇。2015年1月20日公布了全国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其建筑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匡家村入选住建部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
匡家古村主要由祠堂、庙、古街古巷、古树名木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现存建筑最早始建于明中期,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古祠堂13座、古庙7座,古街古巷与古树名木颇具特色。富田匡家村的古街曾是一条古老的驿道,由东南西北四个古庙串联,所以有民谣:“有女嫁得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在西庙前、北庙左侧各留有一气眼,形似太极图中的鱼眼暗含道家的太极与阴阳论。四周水池塘萦绕,所有水系汇至庙前。而植被也有讲究,周围古樟几百棵,北面有风水竹上万根,中有古槐树、罗汉松、石楠、黑松、枫香、木荷,恰似林中脊梁。它四面环山,三江交汇,实属风水宝地。
二、建筑艺术
据文献记载,“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它是宗族一脉进行祭祖、集会等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同时,它们的艺术特征也是该村古建筑群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平面布局
崇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呈两院三厅结构,由照壁、聚星池、孱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是吉安地区最长的祠堂,占地面积达3501平方米。据匡家家谱记载,明朝朱氏后裔朱拱樋娶了匡氏匡鹏中的长女为妻,被诰封为一品夫人,这座祠堂式的朝楼就是专门为了纪念匡娘娘建造的。门楼粉白色调,门框是宽大的红条石,堂前是一个写有“魁”字的大照壁,照壁前是一水塘,祠堂内有别具一格的娘娘梳妆楼,体现出了令人生畏的皇家气派(见图1)。
流传于乡间特有的民俗活动“妆撵”也与匡娘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凡村中有喜事皆以此形式来庆祝。祠堂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仪式行为也在此轴线上完成(见图2)。祠堂的空间轴线和仪式流程所引导的人流轴线重合,虚与实的变化突出了空间的秩序感和层次感。其中享堂成为进行家族会议、表演、祭祀等仪式的重要场所。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功能。四檐雨水收集于天井,蓄纳雨水、循环应用,在当地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古村人们聚财的思想和心理。另外,突出纵向轴线,更好地体现空间所需的次序感和满足仪式活动的延续性。此空间能扩大建筑面积,使祠堂在雨天的祭祀活动中能容纳更多族众。不仅巧妙地替代了天井的排水、采光功能,節约了室内空间,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天井所具有的御寒、防潮等难题。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只有赣中吉安地区才有。
(二)、建筑墙体
建筑内外墙面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清水墙”的样式。“清水墙”,即采用青砖层层砌垒的青砖墙。上下层砖间采用“蓝灰勾线”粉接,这一方法就是在砖缝处用木炭灰、石灰和细沙拌匀的泥料进行粉粘,并用泥刀沿砖缝勾勒,以遮住砖缝内的泥浆。蓝灰的颜色上比青砖稍浓,如此方法不仅使墙面呈条格图形,又不失原貌,且强化了墙面的整体性,使其富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整洁又美观。匡氏古村建筑两侧的山墙砌成马头的形状。因其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筑于屋顶,或于山墙上加筑,凸显防火防盗作用(见图3)。祠堂的两边墙面采用三跌落、高低四个层次的形式,前后各四垛马头墙,每边八垛,两边共十六垛,墙头翘起。前后各四垛的马头墙比三垛更优雅,比五垛更简洁,更具美感。此外,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体现出人们的趋吉心理,彰显了传统吉祥文化。
(三)、内部结构
建筑的框架多为穿斗式的砖木结构,以优质杉木居多,承重柱多为圆柱。因建筑的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俗称“冬瓜枋”。枋、柱一般不施彩绘,不做雕刻,尽可能地保持木材原貌,与内部“清水墙”可谓相得益彰,极为协调,尽显自然、质朴之美感(见图4)。
(四)、建筑装饰
由于祠堂建筑承载了宗族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故而除了具一般性建筑的实用功能外,还有装饰功能。其作为文化的符号和直观的表象,传达和表述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承载了宗族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局部细致地木雕刻处理不仅没有破坏素雅的整体感,而且使得略显清素的整体面貌多了些许变化,大幅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实为点睛之笔(见图5)。endprint
三、景观空间格局的美学意境与传统文化
匡家古村顺应自然,讲究人、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審美取向在于人与自然的共生交融,而这一切造就了独特空间景观格局。其山水、田园融为一体,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匡家古村位于现富田下市,安仁山、天马山、九村岭三山逶迤于此,合口会聚。富水河傍村蜿蜒环抱,东接天马(名山),文峰对峙,西连少傅(山名),金固依托,翠郁相屏,北有竹林、古树浓绿,南毗古村王家、文家村,仁邻亲睦。已形成一幅近处有树、池塘,远处有山,中问片片田园的自然山水景致。古村在此环境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安居乐业、闲情隐逸生活的心理追求。村落自富田老街而下,由一条微弯大路分列南北两排,水沟亦沿大路,可排整个富田三村出水汇入印塘,再流入富水河。砖木结构房屋,井然有序,情理尽致,画檐耸拔。树中间立古坊八座(其中有的在文革动乱时拆毁),油墨彩画,犹如几颗明珠天然点缀,实可谓:“一片青墙绿瓦共九龙富水流碧,几处红柱古坊共天马紫瑶竞秀”。东西南北(上址地、下址地、关帝庙、玄坛庙)四庙对峙,社官庙三座沿富水河上下而造,此象征北斗七星图,古井三口分布于村内中、西、南三方,亦象征福禄寿三星。匡家村古人祈求全村子民代代安康发达,总祠崇孝堂,各房祠堂:如省堂、重庆堂、希望堂、寿庆堂、文明堂、善乐堂、述作堂、养正堂、思养堂、,愎心堂、辉馀堂、坦堂等为村民逢年过节祭祀而建,其规模可想而知。然历久年深,则有的废旧倒塌,窘于修葺,是为倾者既倾,存者依存。各有风格、独具特色、别具匠心、堪开准确、布局神秘。整个村落均掩映在一片翠绿的树林之中,一幅古木参天环抱“村在园中、园在村中”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综上述,匡家村藏风聚气,风景优美,古祠及民房建筑各具特色,堪称最宜人居住之处,是文化之载体,精神之容处。匡氏人一直礼让,尊祖训,为人者清廉,为公者勤植桑麻,艺五谷,为商者善贸迁。活动有“彩辇”,“喊船”,“九皇会”等等。“彩辇”人物表演活灵活现,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喊船”为民祈福保平安;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九皇会”,家家户户清洗家具炊具,虔诚礼拜,到初九日晚上,才开斋吃荤,在这期间早晚还有人在就皇坛跪拜念经,同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文化传统思想在古村先民及建筑中的渗透可见一斑,其中深含着的儒家仁义、忠孝等思想及宗法观念已经深入每座祠堂的“血液”之中;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民俗心理和审美意识,映射出古村崇文尚文、以儒为荣的历史传统。
结语
匡家古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村落形态还是祠堂建筑艺术,都独具地方特色,堪称赣中传统村落的代表。祠堂建筑镶嵌在古村内,护祐村民大小平安,并结合地域特色,经消化、吸收逐渐形成了颇具个性化的建筑艺术。传统儒家文化深植其中,耕读相兼、崇文尊儒的时代思想和浓郁的祠堂文化与宗法观念蕴含其间。集实用、审美、精神三位一体,也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其整体呈现崇尚自然美学的艺术特质。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该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责任编辑:翁婷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