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
2017-11-09李鑫
李鑫
[摘要]普通综合类高校因受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在舞蹈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塑造,不可拔苗助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训练损伤。21世纪普通高校未来的舞蹈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本土舞蹈文化的优势,将本土舞蹈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运用这种舞蹈教育理念形成普通高校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把舞蹈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普通高校 舞蹈人才 培养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笔者在山东泉城济南参加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共同主办的“2017年全国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这次教学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普通综合类高校的领导、老师共两百余人参加,并邀请了国内著名的舞蹈教育家、理论家、知名学者以及民间老艺人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演示和理论指导。这次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对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与会人员受益良多。下面笔者就21世纪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谈谈个人观点:
一、明确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人才培养由于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应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培养模式,应根据普通综合类高校自身的特点,合理确立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人才的“教学定位”要准确、办学思路要清晰。
长期以来,中国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教育一直秉承技能型传统教育的模式,舞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与舞蹈专业院校相差无几。大量的舞蹈专业课程、高标准的训练体系,使受舞蹈教育的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倾向性。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舞蹈学生虽身怀某种专业技能,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一定的身心素养,在身心培养方面未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当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行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基层多面手的舞蹈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结合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教育特点和社会市场需求,打破传统“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舞蹈人才就成为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必然目标。
在21世纪这个大众文化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时代,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教育应选择开放鲜活的教学理念,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现多元化的教育,使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寻找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注重课程的人文素养渗透,注重“产、学、研、创作”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最终培养出能适应、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并服务于社会的优秀舞蹈人才。
普通综合类高校对舞蹈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为培养舞蹈演员而進行舞蹈教育。更多的应是培养身心健康、富有激情、充满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或学校等相关部门从事舞蹈创编、表演、大型晚会策划、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的舞蹈人才。因此,21世纪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只有切合实际,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办学特点,明确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才能在舞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上与专业艺术院校有效地区别开来。
二、运用科学方法因材施教
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生源大多数是普通高中生,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艺校学生,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起点较低,与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无法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不可按照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要求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舞蹈属于身体艺术,身体是舞蹈的和载体。要想把舞蹈作品表现好,舞蹈学生首先就应有一个称心如意、运用自如的身体,一个符合舞蹈专业要求的身体。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各有关部位尽快达到满足舞蹈专业所要求具备的身体素质能力。然而多数的普通综合类高校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上具有起步晚、基础较差、年龄偏大的特点,因此,普通综合类高校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年龄、身体素质能力、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安排适宜己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舞蹈教学训练内容。
人的身体是舞蹈的表现工具,肢体解放是必要的,然而在身体解放的训练中如何对学生的身体加以训练就变得尤为关键。在对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能力的训练时,尤其在身体素质的柔韧性训练方面,因学生的身体条件、训练课时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不能强拉硬扳,要注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科学施教;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在训练中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应把训练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身体的律动感、节奏感、动作的质感以及身体的表现力上,更多的是训练学生身体由内而外的表演能力,使学生身体内在的情感律动与外在的肢体表现高度统一,而不是在柔韧度或技术技巧能力上过多的耗时耗力。另外,人的“身体”,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更是具有感知能力、觉察能力以及调整和改变能力的生命有机体。科学地认知人的身体,界定身与心的关系,是舞蹈训练的哲学基础,它决定着舞蹈训练时的理念与方法。对学生的身体进行训练应是“身”与“心”的结合训练,是在身、心两者不可分割且高度融合与互动的前提下进行的训练。舞蹈训练实际上应是身心结合、内外统一的舞蹈身心训练。因此,21世纪的舞蹈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做或老师问、学生答的舞蹈教学方式,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自我觉察,根据各自在训练中身体出现的不同反应以及各自对动作的不同理解主动提出问题,由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予以针对性的解答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从老师的舞蹈教学中掌握知识与能力。endprint
三、发挥本土舞蹈文化优势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21世纪的今天,国内普通综合类高校之间可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充分利用本土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深度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不仅对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舞蹈课程的设置、课时分配、教学的内容等方面也可与国内的其他同类高校有所区别,从而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各地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标记,这些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与发展。在中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普通综合类高校在民族民间舞课上除了传授和学习大家都熟悉的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朝鲜组舞和东北秧歌外,可根据各地区高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挖掘、收集、整理和学习当地的民族民间舞,把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引入到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在张荫松等前辈老艺人的挖掘、整理和传授下,成为山东普通综合类高校民族民间舞课训练学生舞蹈表演和解放学生身体的重要内容,已然呈现出山东普通综合类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的特色;在湖南,苗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已被湖南吉首大学等普通综合类高校作为民族民间舞课的内容进行传授,成为吉首大学民族民间舞课的一个亮点。同样,所有的普通综合类高校都可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舞蹈艺术,把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去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及表演能力。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人文、道德及精神文化风貌,通过它可探索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让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可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及民族精神。
对于21世纪,对于舞蹈人才的培养,不同地区的普通综合类高校要利用当地的舞蹈艺术资源,不断挖掘和充分发挥本土舞蹈文化优势,强化和突显地方特色,才能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舞蹈编创等方面形成自己的舞蹈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
总之,21世纪普通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应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普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教学定位要准确,培养目标要明确,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可拔苗助长,造成不必要的训练损伤。相信普通综合类高校未来的舞蹈人才培养将会发挥本土舞蹈文化的优势,将本土舞蹈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这种舞蹈人才培养理念将让普通综合类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把舞蹈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翁婷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