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向着高品质的教育砥砺奋进
2017-11-09
5年来,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大胆创新、加快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进程,涌现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普遍提高。
下面请跟随记者的视角,来感受近年来我省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巨大成就,分享人民群众从教育改革发展当中获得的实惠。
全省11个人口较少民族与“直过民族”聚居区享受14年免费教育
“2000年时,独龙江乡大部分学校还是石棉瓦顶的木房,冬冷夏热。如今,独龙江各学校硬件设施极大改善,乡里的马库小学还有缅甸籍学生就读。”谈及我省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率先实施的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14年免费教育情况时,独龙江乡宣传委员余金成欣喜地说,目前,独龙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全部寄宿在校,全面免除了书费、学费,并有较高的生活补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都达到了100%。
宽敞的餐厅,草木青翠、干净清爽的校园,金顶黄墙、独龙族特色装饰的教学楼,“智慧校园”多媒体课程和在线远程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给这个位于偏远峡谷的学校带来新气象。这是记者近日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看到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怒江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地泸水、福贡、贡山3县(市)的教育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余金成说,针对“直过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怒江州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有序推进集中办学,重点对农村中小学校实施集中寄宿,全面推广营养餐,全面落实14年免费教育。
“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条件等多重原因,我省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为改变现状,2016年12月,我省印发《云南省关于在迪庆州怒江州实施14年免费教育的意见》,全面启动迪庆、怒江实施14年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对学前教育2年在园(班)幼儿按照每生每年2 200元的标准免除保教费;对普通高中学校3年在校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 200元的标准免除学杂费,按照每生每年160元的标准免除住宿费,按照当年教科书实际价格的平均数免除教科书费。
统筹整合现有补助政策,对学前教育2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在园(班)幼儿按照每生每年1 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迪庆州按照现在执行的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费补助政策标准执行),对普通高中3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按照每生每年3 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同时,争取把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沿边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等地区纳入14年免费教育范围。此外,去年12月,我省还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逐步在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普米、阿昌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14年免费教育。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里,这些地区的学生将逐步享受到从学前到高中全部免费接受教育的待遇。
我省还在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让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玉溪“互联网+”圆教育均衡梦
易门县小街中学是玉溪“互联网+智慧教育”建设实践应用的缩影。
海拔2 600米的老黑山下,这所典型的偏远山区农村校与教学条件更好的易门县六街中学建设了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并以六街中学为主课堂,使该校学生也能享受相同教学资源。
“玉溪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全面深化应用阶段。”玉溪市教育局局长罗江云介绍,2014年玉溪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筹资5亿元,在全省首家以州市为单位,按照统一配置标准、统一建设规范、统一管理流程、统一验收办法“四统一”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硬件、软件齐头并进——数字化校园680所,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及录播教室6 373间,触控一体机、计算机28 357台,校园网信息点32 677个,校园安全监控点14 372个;市财政一次性投入4 000万元,建成涵盖全过程管理、全场景教学、全天候学习与评价的玉溪教育云平台,汇聚数十万条从幼儿园到职业院校全学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开设上百门包含各类学科的在线课程,市级财政每年将5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扩容和更新。
“经过两年多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基本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评价平台,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教育体系。”玉溪市教育局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韶琨介绍,玉溪教育云平台实名注册师生达25万人,活跃度达56%。
按照全员注册、全员培训、全员会用要求,玉溪构建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在澄江县,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已成常态,真正实现了授课模式转变、课堂效率改善和课堂效果高效。”澄江县教育局局长杨进书说,该云平台让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于开放环境中形成“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维互动模式。
红塔区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促使教师更多关注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促进教师对自身常态课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
“老师可以把教案、课件等上传到云平台,供大家参考使用,教师交流也能随时随地。”华宁县第一中学教师王维刚说。
玉溪全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转起来,让广大农村、山区学校师生不出校门,就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鄉、校际差距。”罗江云说,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使相关设施设备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评估标准要求,玉溪今年将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endprint
禄劝农村娃可享12年免费教育
近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实施农村家庭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的工作方案》出台,决定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就学基础上,对县内农村家庭就读高中、职高的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并补助生活费。
该方案规定,自2017年3月1日起,凡具有禄劝中、小学学籍号的高中阶段学生,父母双方和本人都是禄劝县农村地区户口、含农转城户口且在禄劝就读;以及禄劝籍移民搬迁在本县范围内就读,具有禄劝中、小学学籍号的高中、职高生均可享免费教育。其中,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每生每年免除学费800元、教科书费500元、住宿费160元,同时还将获得每年生活补助费2 500元;就读职业中学的学生每年可免除教科书费500元、学费400元,同时获得每年生活补助费3 000元。
“免了500元书费、400元学费后,还有3 000元补助金,几项相加共计3 900元。”禄劝县职业中学的王紫杨同学介绍,开学时,他和家人从屏山镇赶到学校,到了注册点,正准备交钱时,老师却告诉他可以免费上学。“真是激动,虽然我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3 900元也足够买半年农资用品了。”更让王紫杨意外的是,他住校期间的生活用品、床上四件套也是免费领取。
家住倘甸和轿子山两区转龙镇的禄劝县民中高一新生张若琳说,由于学籍不在禄劝,此前她还缴纳了1 780多元学费,但开学报到后,免费政策升级了,不再局限于禄劝县内。随后,学校将1 780多元学费以及书费退还给她,同时学校还有补助。 “我家一年下来只有5 000多元可支配收入,因此免费读高中对我来说很重要。”张若琳说,农村孩子在禄劝读高中免费,她一定要为这个政策点赞。
此外,禄劝县给农村户口孩子的支持还不止这些。
在禄劝县职中酒店管理专业就读的张坤同学说,她所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是禄劝挂包帮央企南光集团与县里签订的一个订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入学第二年后,张坤将前往澳门南光集团的星级酒店实习,如果表现优异,她很有可能在澳门实现就业。
禄劝县级财政直接“兜底”实现农村12年免费教育,对此,禄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勒紧裤腰带”扶持教育,就是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禄劝县集合多种教育扶贫资源,实施教育培训奖补,是立足于教育均衡化发展理念下的创新,这一创新上承人才培养,下接就业创业,从而打牢人才强县基础。
巍山彝家山寨教学点薪火相传
一路颠簸,记者终于来到凤山小学——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
凤山小学位于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距山下坝区约12千米,土路崎岖,倘若下雨,路面泥泞,坡度又大,车辆很难“爬”上来。十几年前,本报记者曾冒着风雨,步行十多千米去探访这所深居云雾山中的学校。
校门口,42岁的凤山小学教师凹贵华正等待着我们,这个身材魁梧的彝族汉子,古铜色面庞,朴实的笑容透着真诚。妻子杨蕾是他唯一的同事,凤山小学也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夫妻店”。
1998年大理师专毕业,凹贵华在该县其他乡镇教书。2005年,得知恩师凹开明即将退休,他主动从恩师手中接过凤山小学的教鞭。
凹开明,云南基础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30多项荣誉称号,彝家山寨当之无愧的“初麦(彝语,非常好的意思)老师”。
至2009年退休,凹开明在该校任教38年。他培养的学生中,出了20名中专生、18名大学生,凹贵华即是其中之一。对于恩师的名望和杰出的教学成就,除了与有荣焉,凹贵华的压力和动力随之而来。
如今,凹贵华的教学成绩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曾兩次获县级学科教学优秀奖、两次镇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团结小学中心校校长官荣基很钦佩:“他教的班,成绩在全镇11所学校常名列前茅。”
由于寨子里适龄儿童有限,该校实行隔年招生。上一学年,学校只有二、四、六3个年级,共25名学生。凹贵华介绍,六年级毕业生都会对口升入附近中学。
“知识即财富,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恩师当年常挂嘴边的话,凹贵华一直牢记于心。但近年来,这种信念却不断遭到现实冲击。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读书无用”成为一些家长扭曲的教育观,有的甚至把凹贵华当“反面教材”:“看看你们老师,读那么多书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
这让凹贵华感到痛心。“但教书是良心活计”,他一字一顿地说,“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好好教下去。”
近两年,该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改薄”工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凹贵华的工资也由之前每月2 000多元逐渐增加到6 000多元,“现在我是‘正面教材,显著提高了孩子学习积极性”。
为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云南省推进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500+X”差异化政策,截至2016年年底,实施县(市、区)比例达72%,乡村学校和教师覆盖率分别达94%和80%。
虽然有机会参加各类教师培训,但总体来说,凹贵华与外界联系不多。“希望也能通上网络,这样在大山里的我和孩子也不会感到信息闭塞。”谈到未来,凹贵华很是期待。
“洛河乡模式”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专项试点项目经验进行推广
7月17日一早,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草皮山村村民普琳珍像往常一样,牵着4岁的女儿从家里出发,步行10多分钟便到达村里幼儿班,送完女儿,她就到地里干农活去了。
“我们村离洛河乡中心幼儿园有7千米路,以前姐姐家的小孩上幼儿园每天都是骑着自行车往返2个多小时接送,而且这是条泥巴路,路窄,坡陡,下雨的时候更是让人担心。现在幼儿班办在村里,我心里也踏实了,也能安心干农活了。”说起玉溪市学龄前幼儿就近就便入园工作,普琳珍竖起了大拇指。
教室内摆放着钢琴、各类玩具;教室外空地上散布着多种幼儿活动器材;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花草……草皮山村幼儿班让人眼前一亮。endprint
洛河乡是典型的山区彝族乡镇,5个行政村和31个自然村大多分散在群山之中,距离较远。为了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洛河乡结合乡情大胆创新,摸索出“大组独办、小组联办”的农村山区幼儿教育的办学模式。“目前,全乡31个小组开办了25个幼儿班,入园率达99%,形成了洛河乡全覆盖的学前教育网络——洛河乡模式,让每个适龄幼儿都能就近入园接受教育。”洛河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桂玲瑛说,目前,中心幼儿园对下辖的25个幼儿班进行了改扩建,增配保教设备,全面完善教育教学设施。
洛河乡模式,是我省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已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专项试点项目经验进行推广。
德宏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5年来,德宏州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打造优质特色高中,高中教育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德宏州出台了《中共德宏州委 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思路、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德宏州州、县市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分期分批强力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扩建、新建工程。投资3 500万元的州民一中扩建工程,投资2 532万元、建筑面积14 060平方米的芒市一中综合大楼已竣工。投资2.3亿元新建的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于2015年9月开班授课;投资3亿元新建的芒市(国际)中学,于2016年9月招生办学;黄冈启明中学搬迁新校址,办学场地宽敞,校舍设施充足。
德宏州还积极组织各普通高中学校申报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州民一中和瑞丽一中先后被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为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各普通高中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工作持续扎实推进。同时,实施好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的“素质培养”工程,将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引导和支持各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办学,瑞丽一中设立了“国际部”,畹町中学开办了华人华侨班,在州直属民办学校试行普高与职高综合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质”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全州共有普通高中10所(高级中学6所,完全中学4所),比2012年增加2所;在校学生19 739人,比2012年增加5 056人。2016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2%,比2012年增加18.56%。
昌宁“田园经验”让好老师到乡村学校去
“原来我们达仁路不通,骑摩托都要四五个小时。学校缺老师,每个学期开学就要找老师来代课,有些时候找到,代个把月就跑了,长点最多也就一年,有些班级的娃娃小学6年要换5、6个老师才能读毕业,请来的老师也只是初中毕业,能安全地带孩子就不错,教学质量就不好说了,年年倒数。”这是在昌宁县田园镇达仁完小从教30多年的施春城老师的心声,也是这所昌宁县最边远小学长期以来时常爆发的“老毛病”。
田园镇属昌宁县山坝结合区域,大量优秀教师集中在坝区小学,形成了一方面城区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另一方面山区教师严重缺编的怪象,城乡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为解决这一发展“瓶颈”,田园镇党委政府在深入各学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2012年9月起,停止镇外教师调入田园镇,并于2013年9月制定了《田园镇中心完小教师流动调配实施方案》启动镇内教师流动调配,鼓励坝区优秀教师到达仁村、四角田村(含达仁幼儿园、中和小学)两个村,四个学校任教,在全县开启了城镇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的先河。4年来,镇中心完小专任教师从255人减少到222人,教师超编压力有所缓解;为促进山坝教师合理流动,均衡山坝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田园镇中心完小校长杨绍羽介绍,田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在师资均衡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撑、经费保障。开展支教工作以来,一共有48名坝区优秀教师到达仁村完小、达仁幼儿园、四角田村完小、四角田村中和小学进行支教,加上原本在山区从教教师数和支教期满自愿继续留任人数,4年以来,累计支教教师人数达127人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山坝区差距逐年縮小,支教工作凸显成效。2015年9月,“田园经验”首次在昌办发〔2015〕135号文件中被提出,要求全县借鉴“田园经验”,全面推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在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田园镇中心完小抓住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依次完成了四角田完小教学楼、综合楼建设,中和小学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建设,达仁完小和达仁幼儿园进校道路建设,达仁完小食堂建设等项目。近年来,田园镇中心完小认真落实危改、薄改、改薄项目,学校校舍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数量、音体美器材、多媒体设备等,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如今,田园镇辖区学校校园布局合理化、校舍建设标准化、教职工配置合理化、课程实施规范化、经费保障城乡一体化。
“现在好了,坝区优秀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我们达仁完小的教学水平年年提高,在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中,优秀率、优良率均排在全镇前列。”治好了“心病”的施春城老师信心十足地说,“如今,标准化的校舍建设成为了各村社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校际间、山坝学校间的差距趋于均衡。条件的日趋完善,也给达仁完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广大教师来我们达仁支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