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

2017-11-09傅书华

曲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赵树理文坛大众化

傅书华

中国传统艺术是意象造型观,重神不重形,所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真诗人”。(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在学习赵树理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学习赵树理,还过多地强调要学习他对鼓词、地方秧歌、快板等具体曲艺形式的创作与继承,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是有形無神。就好像在小说创作中,如果今天还一味地强调要学习赵树理讲故事的具体方法,譬如有头有尾从头讲起等,认为这样才是对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继承,也是有形无神。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很多的。上世纪50年代末,晋东南有位作家韩文洲,在形式上模仿赵树理,可以说,做到了惟妙惟肖,但最终有形无神,在创作上没有大的成就,原因即在于此。这不是韩文洲一个人的悲剧,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悲剧。我们在今天的曲艺创作中,学习赵树理,要汲取这一教训。具体地说,就是在曲艺创作中学习赵树理时,不拘泥于某一曲艺形式与写作手法。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曲艺形式已经不再具有大众化功能,更多地进入了博物馆。如果在今天仍然强调继承这些曲艺形式的大众化功能,并认为这是对赵树理大众化写作的继承,我觉得是学习赵树理的一种失误。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学习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学习他对“文摊”这一大众化形式的看重。他说自己不重“文坛”重“文摊”,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创作了大量曲艺作品,没有想过这些作品在“文坛”上的位置,更看重其在“文摊”的功能。我觉得这是特别可贵的。在今天,能够进入“文摊”的是什么呢?是电视剧,是网络小说,是类型化小说,是手机文化,微信文化。但是,在这些领域,少有有作为的作家投入其中,有“大志向”的作家都想在“文坛”留名,看不起“文摊”。这也决定了在这些新的大众化文艺领域,受众众多但艺术水准普遍不高,创作者又反过来埋怨大众没有艺术品位。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赵树理这样的创作者出现。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还要学习赵树理的民间立场、草根精神,学习赵树理对民间趣味、价值倾向、民间伦理的重视。这种民间趣味、价值倾向、民间伦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譬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将“三仙姑”塑造成一个对包办婚姻不满并进行不自觉反抗的人,但对其又给以讽刺而不是赞扬。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形象就成为《登记》中的“小飞娥”,赵树理对其就持同情而不是讽刺态度了。在50年代末,这样的形象就成为《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作者对其卫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既有真实的揭示,也有从民间伦理角度的讽刺与批判。现在的创作,我觉得,更多的是官方色彩、精英色彩,民间色彩很少,这也与创作者们想进“文坛”看不起“文摊”有关。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还要学习赵树理善于从大众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这一艺术营养,一方面是民间精神民间情感,一方面是艺术形式,譬如曲艺的语言,是最为大众化的语言。赵树理对曲艺的热爱与熟知,成就了他小说语言大众化的纯粹与成功。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我们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还要学习赵树理在生命形态上与大众是一体的,是“形”与“神”的统一,而不是二者的脱节。他对大众对民间文化的亲近是生命层面的,是感情上的,血缘上的,而不仅仅是理性上的,姻缘上的。所谓血缘上的,是指一种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亲近,而姻缘上的,则是后天性的、基于一种相互需要的结合。这也涉及到如何深入生活这一传统的文艺创作的命题。康濯对此曾经有过非常准确的论述,他说:“老赵和我下农村……有个最根本的区别,即我去农村总还是‘下乡,是从‘上面去‘下面,赵树理却毫无什么上下之分,只是‘回乡‘回家。”一个“回乡”一个“下乡”,再真切不过地说出了赵树理与“康濯们”的区别,说出了后者不及前者之所在。一个是由内而外的,一个则是由外而内的。由内而外,其创作是基于生命的冲动,由外而内,其创作是基于政治或伦理的冲动;由内而外,是以作家真实的生命感受为依据衡量时代生活的对错是非,由外而内,则是以所信奉的社会政治标准来理解诠释时代生活。在表现大众生活时,由内而外是对大众生活“形似”“神似”的“形神统一”,由外而内则有可能会落入“形似”“神不似”的陷阱,并构成揭示社会现实真伪、深浅的区别。这在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文学创作中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训。

从“神”上学习赵树理,还要学习赵树理用新的观念构成对生活新的发现。如果没有对“五四”新文化的学习,在观念上没有新的提升与突破,赵树理就不会从一个更高层面上对农村生活、对农民命运有新的认识,这一点在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就拿赵树理的故乡晋城、沁水来说,我觉得,对这里的生活,用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赋予这里的生活以不同的意义。譬如,在今天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中,在都市与乡村的冲突中,晋城、沁水是不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人生形态呢?我觉得有这种可能,这就是小城范型小城人生,既没有现代社会没有都市的种种弊端,又是对传统社会对乡村的走出。我只是举个例子,想说明的是,深入生活,不仅要真正走进生活,还要用新的观念对生活有新的发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赵树理文坛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赵树理传经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