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园”官邸的营造背景

2017-11-09桑振群杨智超马振翔

四川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歌乐山林园官邸

桑振群, 杨智超, 马振翔

(1. 重庆通信学院,重庆 400035; 2. 后勤工程学院,重庆 400042)

“林园”官邸的营造背景

桑振群1, 2, 杨智超1, 马振翔1

(1. 重庆通信学院,重庆 400035; 2. 后勤工程学院,重庆 400042)

“林园”官邸始建于1938年,先后成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官邸,是中国近代史上国共重庆谈判、内战调停、全面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官邸的营造背景集中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是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战略迁都、陪都建设与重庆大轰炸的战时防空要求的集中体现。从林园官邸的营造背景,侧面展现出抗战初期的艰难时局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不屈信念。

陪都; 林园; 官邸; 营造; 背景

“林园”官邸地处重庆市西郊歌乐山上,占地20 ha,始建于1938年,当时的蒋介石侍从二室主任张治中亲为选址在此,经蒋介石审样后建成,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入住而被称为“林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曾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官邸,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在此下榻,是中国近代史上国共重庆谈判、内战调停、全面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园内现存民国建筑5栋,民国墓葬1处,历史遗迹6处,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作为当时陪都重庆的指挥中枢,“林园”官邸的修建集中体现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的时代背景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面临的一系列的现实需求。

1 全民抗战与国民政府的战略迁都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31日晚,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坚决抵抗,让日本侵略者始料未及。更让侵略者意想不到的是在敌后出现了另一个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为肢解中国、占领中国,除了在中国做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外,还在国内完成了非常周密的军事部署准备。以至于在“七·七”事变之前,日军狂妄地认为3个月可以灭亡中国。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东北、华北相继被日军占领,11 月初,主力大军的淞沪会战决战失利,国都南京濒危。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依照之前的既定方针,做出迁都重庆的战略决定。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坐“永丰号”抵达汉口,签署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新址开始办公。随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三府六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机构相继迁到重庆。随着长沙、广州的相继陷落,日军进逼宜昌,兵锋直指重庆。但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长江三峡天堑之险,阻断了日军沿江西进的步伐。

2 战时陪都重庆展开全面建设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出色地发挥了战时指挥中心的核心作用,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大大增强,与美国的华盛顿、英国伦敦、前苏联莫斯科一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抗日名城。战争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机会。1946 年5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定重庆为永久陪都,重庆成为隶属于行政院的直辖市(图2)。

图2 抗日时期沿嘉陵江的重庆主城区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大批工矿企业随之内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沿嘉陵江北至合川,沿川黔公路南至綦江,沿长江东起长寿西至江津的综合性工业区。截止1940 年工矿企业内迁基本结束,据统计,迁渝工厂约为243 家,占内迁工厂总数的54 %[1]。在当时的重庆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实力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也最为重要的工业区,这不仅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而且改变了中国近代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形成了重庆城市近代化的物质基础,并对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文化艺术团体和新闻出版机构相继迁至重庆,大批教授、学者、科学家、艺术家、诗人、记者和几十万学生造次颠沛,踏上中国文化教育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的悲壮征程。他们不仅促进了战时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抗战文化,还为以后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对于长期处于学术文化不够发达的重庆来说,无疑也是一场空前的洗礼和启蒙。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美、英、法、苏等三十余国驻华使馆驻节重庆,世界著名通讯社、报社以及几十个国际反法西斯机构、团体也先后向重庆派驻机构,重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和外交平台。由此,重庆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名词”,成为“联合国家所有振奋精神之象征”[2]。自此,重庆由战前普通的省辖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

3 日军大轰炸下的防御要求

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为粉碎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决心,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日军“政略”和“战略”轰炸的主要目标[3]。在1938 年2 月18日~1943年8月23日长达五年半的日子里,据不完全统计,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 000多架次飞机,投弹11 500枚,对重庆市区展开了“地毯式轰炸”“疲劳轰炸”,整个重庆城市几乎被完全破坏,但重庆人民并未屈服,迅速恢复了城市建设,最终重庆经受住了狂轰滥炸,成为中国坚不可摧的战时首都。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为城市的防空安全,市区内的党政机关纷纷向市郊疏散,重庆市西郊浮图关至金刚坡成渝公路沿线成为国民政府将划定的防空疏散区域“迁建区”,歌乐山至山洞片区因为林木茂密成为“迁建区”的中心地区。歌乐山,位于重庆西郊,距城区25 km,地处中梁山脉的南端,山顶海拔在500~600 m之间,古因“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山上松柏苍翠、林壑优美,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山洞片区在1932年成渝公路完工后,拥有山洞隧道和老鹰岩跨线桥,沿线交通便利,树木茂密,成为通往歌乐山地区的唯一公路通道。根据防空疏散迁建要求,一时间国民政府三院六部、四大银行和众多首脑机关陆续迁至歌乐山至山洞沿线,荒凉的山林野岭布满各种重要的部门,山上机关林立。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设在山洞吴家大洞,行政院、财政部、四大银行设在静石湾,军政部的各机构在山麓的环山路,监察院和审计部在金刚坡的龙洞口,参军处、交通部和主计在方堰塘,水利委员会在金刚坡。一时间歌乐山上车水马龙,成了战时国民党的中枢要地,有“小陪都”之称[4]。

4 “林园”地域的特殊环境

“林园”位于歌乐山南麓两山峡谷之间的平地,最初为山洞地区丁家院、万家大田坝、石岗子、花椒湾等小地块组成的片区,周边群山环绕,树木参天,位于歌乐山和山洞之间,交通便利,座拥成渝公路、九龙坡机场之便。难得可贵的是,由于特殊喀斯特地貌,林园内有一处面积超过200 m2的天然溶洞,在丰富片区景观的同时解决了人工开挖防空洞的巨大经济问题(图3)。因此由于“林园”特殊的环境加之紧邻歌乐山上国民政府三院六部、四大银行和众多首脑机关,使其成为重庆市西部片区一处既交通便利又满足防空疏散要求的绝佳胜地。1938年12月8日蒋介石由桂林飞抵重庆。在重庆期间,因当时日军轰炸与防空安全,蒋介石最初在重庆渝中区国防军事委员会行营居住。后因躲避日军轰炸,解决疏散需求,后迁居南山黄山官邸,大轰炸中,黄山官邸还一度成为日军的主要轰炸目标。因此在1938年11月,时任侍从二室主任的张治中陪同蒋介石在歌乐山片区视察时,张治中鉴于“林园”片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极力建议在此处为其修建官邸,确保防空安全的同时也方便蒋介石的办公及生活需求,也为各政府机构向蒋介石汇报提供办公方便。1939年夏,“林园”官邸一期工程建成,包括官邸主楼、官邸会客厅和官邸礼堂等附属建筑,蒋介石入住,并在当时的官邸会客厅接见访华印度总理尼赫鲁一行(图4)。不久后蒋介石将此官邸赠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而被人们称之为“林园”。

(a) 防空洞入口

(b) 防空洞内景

(a) 官邸会客厅

(b) 官邸主楼

在重庆作为陪都的日子里,由于全民的奋勇反抗,致使日本军队改变战术,在地毯式轰炸的岁月里,“林园”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先后成为蒋介石、林森的官邸,成为抗战的指挥中枢之一,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1] 重庆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建筑管理局.重庆建筑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2] 重庆陪都史书系编委会. 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5-18.

[3] 邓又萍. 陪都溯踪[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TU-86

A

[定稿日期]2017-06-09

2015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ZD03)

桑振群(1979~),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杨智超(1997~),男,专科,专业为信息化建设;马振翔(1978~),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事学。

猜你喜欢

歌乐山林园官邸
重庆民宿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歌乐山地区为例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回乡
看水 听涛
全域旅游视角下重庆市歌乐山环线旅游资源评价
歌乐山派出所
谒重庆歌乐山渣滓洞
蓝色的树叶
海外官邸制调查
西方国家官邸制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