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成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谈乡村建设

2017-11-09母冠桦刘苏蓉

四川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原住民村落文创

母冠桦, 刘苏蓉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2.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以成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谈乡村建设

母冠桦1, 刘苏蓉2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2.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乡村建设目前在国内发展速度很快,明月村是这场建设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成功案例。文章通过对明月村基本概况及建设发展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在乡村建设中需把握“理资源、保特色”“软升级、硬提质”“明路径、精规划”和“创收益、重平衡”四大要点。

乡村建设; 文创; 生态圈; 平衡建设要点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乡村旅游这个版块更是成为了近郊游、休闲游的香饽饽。旅游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国内全部游客人数的1/3。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 2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10 %。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 612亿元,同比增长60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乡村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上前台。而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由于缺乏系统思考和精心建设,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明月村,一个理想的村落,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明月村犹如一股清流,缓缓渗入我们心底。

1 明月村基本概况

1.1 区位与现状

明月村位于蒲江县甘溪镇,坐落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距离成都约100 km。有竹林、有茶园、有淳朴的村民,交通便利却享受一方宁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明月村存在一座至今仍在烧制的古窑,据考证属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窑,其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是我国目前唯一“活着的邛窑”。自2012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家、收藏家逐渐来到这个宁静的村落,在松林间用手作和木头造就了这里的陶瓷展厅和茶饮空间。在此之后,作家、设计师、画家也逐渐涌向这里,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工作室。

村里引导农户成立旅游合作社,推出由新老村民共创共享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谌塝塝微村落。40余位原住民参与到项目发展中。如今,明月村已成为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旅游实训点,成都市重大旅游项目,成都市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大项目,四川新农村建设的新兴名片(图1)。

图1 明月村导览(来源:网络)

1.2 发展规划

未来明月村将依托533 ha雷竹、200 ha生态茶园,4口古窑等资源,以陶文化为主题,以明月国际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为核心,打造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发展项目于2013年4月启动,拟用5年时间,依托本土陶艺文化,引进知名陶艺家、艺术家、收藏家及文创项目,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特色的艺术家、创客集群和文化创意集群;同时,以旅游合作社为主体,以文创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共创共享发展新模式,成为新型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

可以预见,几年后的明月村将是一个手工艺创意聚落和文化创客聚落,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实现共创共享的新农村村落。

2 明月村建设发展特征

2.1 保留原味,保持本真

在乡村建设的大潮中,有一些地方不顾村落的原本特征,修建大马路新楼房,清除原住民,犹如城市的新区建设,粗暴而简单,连人都看不到何来的人情味和乡愁。

明月村的建设始终适度而精心,竹林、茶园、民居、阡陌交通、大小林盘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太颓败的地方进行了适度整治。虽然现在村子里进驻了一些画室、民宿、陶艺室、体验馆等新型业态,但大多都是租用的农民房进行整饬装修,外观与当地建筑无异;新修的建筑也尽量采用乡土建筑的形式,村里的明月文化中心就是村里的工匠用当地鹅卵石作为主要材料修建而成,现代的空间却有着原生态的外观。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原本就生长在那里,原住民会感觉自然而亲切,城里人会感受到乡村特有的野趣和自然风光。

原住民也还是像往常一样,悠闲自在地生活在村子里,种菜种茶,脸上挂着幸福平和的笑容。对村民而言,变化只是来明月村的人多了,文化气息更浓了,生活的环境更好了,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外部世界,拥有现代生活。但树还在,田还在,人还在。

2.2 找准特色,文创支撑

成都平原是物产丰厚、资源繁茂的天府之国,像明月村这样田园秀美的村子并不少见。而明月村是有老窑的,而且是活着的老窑,有着烧陶的历史传统,这是明月村最与众不同的特色。但如果不将此特色多向延展,激发新的内容,明月村难免会湮没在众多村落之中(图2)。

图2 明月村文化中心

明月村在建设过程中,以文化创意进行激活,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创客将三十多个小而美的文创项目在明月村生根发芽,初步形成了文创产业。明月村原本以种竹子和种茶为农业主业,注入文创力量之后,不但在村子里面形成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还唤醒了快被遗忘的古老记忆,比如制陶、竹编和草木染。还有一些村里以往没有的文创产业,比如服装设计、艺术设计、民宿等,也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没有创客的引入,老窑还会继续沉睡,而现在却焕发了勃勃生机。

2.3 制造活力,永续动力

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广大农村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成为了农村的主体。农村的发展之所以有很大的缺陷,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农村缺少价值创造者,农民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创造价值,只能进行比较初级的劳作,价值没有提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多的人选择走出村子,村子就逐渐荒废了(图3)。

图3 明月村中远远的阳光房

有特色的村子,首先得活起来,才能活下去。为村落培植适宜的产业,帮扶原住民吸引新村民,让住在村子里的不管是原住民还是新居民能享有富足的生活,才能为村子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明月村意识到这一点,明月村管进入村子的新居民为“新村民”,明月村,从政府到操作者,用了很大力量引入新村民,“新村民”带来了创意、技术和资本,带来了很不同的价值创造。在发展文创产业过程中,帮助原住民进行力所能及的创业,或是进入新村民创业的项目中就业,提升村民的意识和技能。原住民参与进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推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创建共创共享发展模式。

2.4 政府搭台,公益助推

明月村由政府产业资金(不参与分红)、村集体、村民各投资三分之一成立的旅游合作社,聘请返乡青年任经营负责人,成立专业管理平台,负责项目策划、规划、招商、推广和管理;政府公益助推,引进3+2读书荟、爱思青年、i20三家公益机构,从公益书馆、明月讲堂、新媒体推广及乡建培训不同的版块助推明月村发展与建设。建立明月村、新村民自治、旅游合作社三个平台。

关于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的明月讲堂非常具有代表性,从理论中汲取内容去进行乡村实践,而明月村的乡建实践又进一步返回去完善甚至发展理论。明月讲堂每每开讲,都会有不少“粉丝”蜂拥而至。明月村已然从一个地处偏远的古老村落,蜕变为一个连接传统与未来、乡村与城市、艺术与自然的人文村落,成为政府、专家、媒体、民间关注与聚焦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先行者与实践者。

3 乡村建设要点建议

明月村的成功是多方力量的整合,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乡村建设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3.1 理资源,保特色

中国乡村数量巨大,每个村落都会有自身的本底特征。生态条件如何?产业基础怎样?历史遗存多少?交通区位如何?如此种种都需要认真摸底,细化梳理。资源优势不同,建设的方向和手段会有很大差异。

理清资源之后,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去保留和强化特色,唯有特色鲜明方能叫人一见难忘。对于乡村而言,有别于其他的景点或者产业园,“土”和“真”尤其需要保留,人都有猎奇心理,看惯了阳春白雪,有时偏偏就喜欢一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这种“土”和“真”与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景观,自然的东西才能使都市人体味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这种差异化无疑是最大的竞争力(图4)。

图4 明月村茶园与荷塘

从旅游角度讲,中国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对外来者具有吸引力的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也是中国未来稀缺的旅游资源。

3.2 软升级,硬提质

传统乡村要全面提升,一需要软性环境的全面升级,比如通过各类培训提升村民的价值创造意识、引入各类热爱乡村生活立足乡村建设的创客、营造社区氛围形成文化体系等。城里人来到乡村度假和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对宁静质朴、单纯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希望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属于情感消费。情感消费是需要有人文内容的,这会让我们在消费体验里,感觉到人情的存在,这就需要乡村软性环境的打造。软性环境升级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健康可持续产业环境的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打通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乡村建设中的产业链不长,关键在于各类产品的搭接。

而乡村硬质环境需要在现有乡村特征保留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方便游客的使用,比如旅游设施的完善、道路的美化和硬化、市政设施的齐备等,软硬结合,整个村子就激活了。

3.3 明路径,精规划

乡村建设的具体操作到进一步地面向市场,需要明确的实施路径。一般来说,实施主体为村集体或是各级政府参与管理村集体和村民入股的实施平台。而在具体实践中,会有更多的力量注入,产生多种类型的实施主体。而乡村建设需要各种层面和类型的协调,往往协调工作占据了实施工作的大部分,无论哪种实施主体和路径,都绕不过这些工作,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逐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

来乡村旅游,追求的是回归自然,不加修饰的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少传统村落,要么依山而建,要么傍水而居,本身就有着极好的旅游价值。乡村建设需不需要规划?我认为是需要的,但需要的是小而精的规划。墨家主张“大道至简”,道家主张“无为而为”。我们应以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乡村建设,尊重自然,顺乎自然。乡村规划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留规划痕迹,道法自然。这样的乡村建设,既留住了城里人,也留住了农村人。

3.4 创收益,重平衡

我理解的乡村建设,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社区和生态圈,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良好的村庄环境、和谐的村民关系、上下游的产业链、良性的交易循环能够实现收益。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载体在这里面得到很好的成长,创造出更多的资产价值,并且和原住村民一起去分享这样的价值,让这样的价值和原住村民的文化需求很好的对接。只有创造出收益,村庄才可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乡村建设也会产生一个利益复杂的群体,政府、村民、创客、资本注入者等,需要小心地处理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而非对立。和谐与共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4 结束语

乡村建设是留住乡愁望山见水,而非大刀阔斧地推倒重来;是营造一个和谐社区,而非创造一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景区;是营建一种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生活氛围,而非没有人情味的商业街区;是勃勃生机方便连接的健康生态圈,而非偏居一隅的世外桃源;是农夫、山泉、有点田,有乡情、乡音和乡俗。

[1] 郐艳丽.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 现代城市研究,2016(1):5- 9.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7-04-14

母冠桦(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刘苏蓉,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猜你喜欢

原住民村落文创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陶溪川文创街区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