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方法的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动态
2017-11-09郭金秀
郭金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金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动态
郭金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金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以中国知网1979至2016年的3356篇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共现矩阵和共词聚类分析,对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研究曾在1992、2010和2015年出现高潮,研究重心经历了升级-转型-转型升级的变化,研究集中于对策分析。“全球价值链”、“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从趋势演进上看,在解释企业转型升级障碍及动力问题上,理论研究以动态能力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为主;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障碍、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企业家精神和人才缺乏等仍是顽疾;如何结合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互联网+、网络强国等思路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企业转型;企业升级;文献计量;共词聚类分析
先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再是民营企业,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企业转型升级史。自我国九五计划提出经济转型始,“转型”、“升级”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主题中的高频词,随着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的完善,理论界对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同观点和主张,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王建秀等(2013)[1]曾基于1980至2012年间的国外研究文献分析了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毛蕴诗等(2015)[2]也曾基于SSCI和CSSCI的文献分析了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前沿,但这些学者采用的方法是主观性强的传统文献研究法,本文拟采用能客观展现相关领域研究动态的方法,即可视化的方法进行综述。在文献研究领域有许多优秀的可视化软件,如Refviz、Vosviewer、Ucinet、CiteSpace……其中,CiteSpace因其操作便利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源,采用CiteSpaceⅢ,以相比传统文献梳理更直观的、可视化的方式显示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和最新进展。
一、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之所以只选择CNKI数据库,一是本文认为,企业转型升级因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很强的国别特征;二是CNKI数据库更完整、更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研究动态;三是分析的便利,因语言不同,而文献分析收集的数据包括每一篇文献的标题、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内容,同时选择国内和国外的数据库进行分析会产生大量的文字统一工作和篇幅,在文字统一的过程中也会损失一定的客观性。根据专业检索主题为“转型”或“升级”,全文出现“企业”,检索表达式为“SU=(‘转型’+‘升级’) and FT=‘企业’”,时间不限,数据检索和更新日期为2016年9月1日(本文2016年文献指的是截至2016年9月1日的文献,而非全年),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除重,并去掉纪念、综述、访谈、会议通知等几种类型的文章,最后获得有效论文数量3356篇。再对3356篇文献进行标准化,主要是统一同义词和缩写词,无关键词文献的关键词提取,不规范关键词的删除,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名称等全部统一成当前的名称。
本文将对收集到的3356条CNKI来源文献记录进行计量分析。Persson(1994)[3]指出,引文形成研究前沿,被引文献构成知识基础,知识基础保持相对稳定,并随共引阈值降低和共引聚类中文章增多而增大。此后,理论界一致认为高引频文献可构成和揭示理论前沿和热点,这可通过文献聚类和引文矩阵来实现。正是基于信息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之间时间对偶(time-variant duality)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工具,其中知名的CiteSpace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梁永霞等,2008)[4]、情报学(陈超美等,2009)[5]、心理学(李峰等,2012)[6]、政治经济学(罗润东等,2015)[7]等众多研究领域。
(一)论文年度分布
改革开放前,企业纳入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转型升级实践缺乏自主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1978年以前文献很少。1978至2008年增长率也不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社会都在思考如何走出危机阴影,因而从2008年开始,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突然发酵,如图1。
图1 国内文献数量
(二)刊发企业转型升级的期刊统计
表1列出了1979年以来国内CNKI数据库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及载文数量。载文量最高的是《管理世界》(44篇),该刊是我国中央级经济管理类权威期刊,反映中国经济管理理论、政策研究和管理实践领域的新动向。载文量居第二的是《科技进步与对策》(42篇),该刊是反映我国科技进步理论、政策和方法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载文量居第三的是《中国工业经济》(38篇),该刊是全国经济与企业经济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反映民众最为关心的关于改革、发展、管理的重大问题。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中,《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综合影响因子均大于2.0,这表明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经济管理领域权威期刊的普遍重视。
表1 1979~2016年各期刊刊载企业转型升级论文的数量统计(前10位)
二、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Space通过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来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及研究内容。首先设置CiteSpace软件,设置如下:Time Slicing为从1979年至2016年,以1年为切割单位,主题词来源同时选择Title(标题)、Abstract(摘要)、Author Keywords(关键词)、Keywords Plus(ID)(标识符),主题词的类型选择Noun Phrases(名词短语),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Cited Reference(被引文献),Thresholds(阈值)选择以TOP50为阈值。然后点击运行,生成1979年-2016年企业转型升级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共获得688个高频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共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列,有“转型升级”(904)、转型(399)、对策建议(216)、中小企业(213)、产业升级(184)、经济新常态(170)、全球价值链(163)、升级(149)、企业转型升级(138)、加工贸易(131)、产业转型升级(120)、产业集群(118)、路径选择(114)、民营企业(111)、战略转型(104)、企业转型(102)、产业结构(100)、创新(90)、制造业(89)、企业(87)、技术创新(81)、转型发展(79)、产业转型(75)、互联网+(70)、经济转型(68)、经济发展(67)、企业升级(65)、国有企业(58)、增值税转型(57)、问题(55)。这些关键词共现的频次均高于55,中心性都在0.1以上,基本上代表了1979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热点。
1979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内容总结如下: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从所有权上看,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从规模上看,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从类型上看,有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从功能上看,有代工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从地域上看,有本土企业、台湾企业等。二是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企业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等。三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包括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新型城镇化、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增值税转型、经济新常态和大数据等。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包括提升企业绩效、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五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因,包括用工荒、产能过剩、人民币升值、低碳经济、价值链驱动等。六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障碍,包括“管理者认知”不足、路径选择依赖、行政垄断、融资约束、“企业文化”认同度低、“职业经理人”市场缺乏等。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指标体系”构建和“案例分析”来进行。
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包括产品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等战略转型以及业务转型、服务转型、管理模式转型、商业模式转型、企业制度转型、公司治理转型;依托“全球价值链”升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产业结构”升级、“物联网”、“产业集群”升级带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供应链”升级;通过“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要做好“顶层设计”,破除阻碍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因素”,加强“人才培养”,鼓励“职业教育”和“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禀赋,促进“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可见,在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上,研究内容丰富,这些研究指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难点和对策,对企业转型升级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是,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量化分析较少,研究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对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总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和个性比较分析、国外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适应性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评价研究等内容非常缺乏,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共词聚类分析
在文献计量学中,知识基础是由论文中的被引文献组成的,通过相应的引文可跟踪某个领域的研究前沿,CiteSpace软件的原理即是通过知识基础的聚类及突变来辨识研究前沿。按照关键词共现矩阵中提到的聚类方法和原则,继续运行软件进行聚类操作,从688个关键词中,软件共提取出了70个聚类。我们剔除成员太少的、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研究方向的聚类,最终得到13个主要聚类,这些聚类的Silhouette值(轮廓值)都在0.952以上,表明研究的集中度较高。聚类的名称则是从所包含的关键词中概括出来的,13个聚类名称代表了1979年以来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研究动态。
表2 按出现时间排序的聚类名称及其成员
聚类大小表示包含文章的数量。从表2中聚类大小一列可看出,1979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研究曾出现三次高潮,分别出现在1992年、2010年和2015年。
最先出现的聚类是“商业企业”,对应的是20世纪80年代商品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理论界主要研究国营企业如何从生产型企业转向生产经营型企业,实现国有商业企业的自我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随着政策明朗、思想解放,理论界开始大胆使用“企业转型”一词,研究的范围从“国营企业”扩展至“外资企业”,出现了第一次研究高潮。聚类“质量效益型企业”反映出理论界对国营企业改革思路相比此前更清晰,即建设“质量效益型企业”。不仅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存在转型问题,尤其是地处特区的三资企业,许多学者尝试探讨其转型的“难点与对策建议”。外资企业转型的目标很清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企业转型,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还缺乏明确的思路。
1994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的关键之年,中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聚类“市场经济”反映了这种变化,这一年的企业转型强调的不是企业本身应该怎么做,而是企业之外的政府政策的转型。部分学者敏锐地察觉到了买方市场到来,提出利用电话业务,向营销型企业转型,应对产能过剩,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1995年出现了3个聚类,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有企业转型的现状、难点、对策,二是总结台湾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三是探讨私有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理论界关注的转型重心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到民营企业,提出重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问题,学者林汉川把“转型”和“升级”连在一起使用,自此,“企业转型”、“企业升级”、“企业转型升级”三个研究主题同时存在。事实上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在实践中往往是转型和升级兼而有之。如何推进企业转型,2002年提出了网络治理的新思路,网络治理能适应网络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以往的研究侧重的是对策性分析,2003年前后学者们开始注重相关理论的阐述,一是企业能力理论的运用,二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运用。次贷危机发生后,学者们继续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内分析企业转型升级。
2015年,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研究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背景和新条件,“智能制造”、“网络强国”和“互联网+”则成为新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同时要求金融产业也要向普惠金融转型。
2016年并未出现新的聚类。从以上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前沿趋势演进上看,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理论研究不足,二是重点问题研究不透彻。实践证明,动态能力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等泊来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企业转型升级障碍及动力问题,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尽管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明确,但是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如何,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障碍、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和人才缺乏等一些顽疾如何突破,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突破。2016年为起点的“十三五”仍处在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之中,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评价改革,如何总结近四十年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外企业转型升级的比较及相关经验的总结,如何结合“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互联网+”、“网络强国战略”等思路来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从聚类上看,研究集中性较强,重叠度较高,研究分支较少,表明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缺乏系统性。
三、文献的作者及科研机构特征
(一)高产作者以及作者间的合作情况
设置CiteSpaceⅢ软件,以1979~2016年共37年为切割单位,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Author(作者),Thresholds(阈值)选择以TOP150为阈值,得到前150位高产作者图谱。1979年以来,对于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问题的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毛蕴诗(19篇),其次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志彪(16篇),发文量居前的作者还有胡迟(15篇)、郭东强(13篇)、李烨(8篇)等。此外,辜胜祖、王德鲁、张杰、王吉发、贾晓霞等学者的论文被引频次较高。
CiteSpace软件除了通过关键词共现矩阵、共词聚类分析来反映研究内容的社会网络关系(SNA)外,还可以通过作者间的合作来反映这种关系。1979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专家、学者有一定的合作,突出的有毛蕴诗和汪建成,刘志彪和张杰,王德鲁和张米尔,魏江、江诗松、龚丽敏等人的合作。但总体上合作较少,说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专业性的研究团队较少。
(二)高产科研机构
设置CiteSpaceⅢ软件,仍以37年为切割单位,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Institution(机构),Thresholds(阈值)设定为150,得到对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最多的前150个科研机构的图谱。1979年以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是企业转型升级领域发文量最高的科研机构,接下去依次是南京大学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这也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的现实。
四、结语
本文采用共词、聚类等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Ⅲ软件,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分析了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动态。通过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提炼出了1979年以来学界研究的688个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对策建议、中小企业、经济新常态、全球价值链、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创新、制造业、互联网+、国有企业、增值税转型、问题等,这些高频关键词说明国内学者对这些主题研究较多,也与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相符。从“企业转型”、“企业升级”、“企业转型升级”三个主题出现时间上看,1978年以前只研究“企业升级”;1978至2002年以主题“企业转型”为主;2002年以后,企业转型、企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三个主题同时存在。从研究对象上看,1992年以前只关注国有国营企业;1992至2002年的研究以国有企业为主,兼研私有企业;2002年之后研究以私有企业为主,兼研国有企业,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学界特别关注家族企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时间维度的共词聚类分析,得到商业企业、质量效益型企业、市场经济、台湾经济、乡镇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网络治理、企业能力理论、全球价值链、智能制造、网络强国、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13个有效聚类,反映了1979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热点的趋势变化。分析聚类对应的若干篇文献,可以发现,研究多以规范分析为主,对策类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且囿于动态能力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13个聚类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度,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解释性,研究分支较少,表明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对企业转型升级障碍及动力这样的重点问题研究不透彻;企业转型升级的评价及机制、通过企业转型升级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的经验和教训等相关研究仍缺乏;经济新常态下关于智能制造、网络强国、互联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和具体实施方略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归集了1979年至2016年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领域高产作者和机构的信息,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接下去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王建秀,林汉川,王玉燕.企业转型升级文献主题分析——基于英文文献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177-183.
[2] 毛蕴诗,张伟涛,魏姝羽.企业转型升级:中国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SSCI和CSSCI(2002-2013)的文献研究[J].学术研究,2015(1):72-82.
[3] 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4,45(1):31-38.
[4] 梁永霞,杨中楷,刘则渊.基于CiteSpaceⅡ的航空航天工程前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6(S2):303-312.
[5]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6] 李峰,朱彬钰,辛涛.十五年来心理测量学研究领域可视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128-1138.
[7] 罗润东,徐丹丹.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前沿动态追踪——对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1):86-95.
ResearchTrendsof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BasedonVisualization
GUO Jin-xiu
(SchoolofEconomics,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study takes 3356 articles in CNKI from 1979 to 2016, using the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trix analysis and the co-word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finds that the study on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aked in the year of 1992, 2010 and 2015 and changed from the stages of upgrading-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internet plus” are all the focused issu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From the trend of evolution,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nd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are mainly chosen to explain the obstacles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The problems like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lack of talents are still unsettled. Thus, the future studies will lie in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as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network pow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 upgrading; literature metrology; co-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10.13954/j.cnki.hduss.2017.05.004
2016-10-1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329739);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C35023)
郭金秀(1978-),女,江西吉安人,讲师,金融学.
F270
B
1001-9146(2017)05-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