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对“把关理论”的研究

2017-11-09文/孙

传媒 2017年20期
关键词:理论信息

文/孙 瑶

新媒体时代下对“把关理论”的研究

文/孙 瑶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把关方式相比传统媒体发生了改变,“把关人理论”也由此饱受争议。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梳理了“把关人理论”近20年(1996-2016年)的研究状况,证实了把关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结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的理论应用和把关方式,并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公民三个层面对“把关”角色重新定位,进行总结。

把关理论 媒体形态 公民

提到把关,其实我们都不陌生,甚至对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把关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守关口,比喻根据已定的标准,严格检查,防止差错。”这也验证了卢因的“群体生活渠道说”,从一个渠道到另一个渠道,中间就会产生“关”,而把关理论是传播学中很重要的一项理论研究。在传统出版时代,以图书出版为例,“把关人”的角色是明确的,出版社、主编、编辑等人员作为重要的“把关人”,在出版环节中层层把关,不论从初期的选题策划还是到后期的发行营销,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读者对于把关问题没有过多产生质疑。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甚至角色划分得不再明显,受众面对着纷繁而杂乱的信息,再次进行筛选时不免会对媒体发出“无关可把”的呼声,这种现象对于信息传播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阻碍之墙。由于目前受众对“把关理论”陷入了误区,笔者通过研究提出观点:把关理论具有前瞻性,它依旧适用于当代传媒,其提出的相关学说充分为事前把关和事后把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1.研究材料。本研究选定CNKI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对象为“把关”理论相关的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将时间段限定在近20年即1996-2016年。首先,选定与“把关”相关的主题词,包括“把关人”“把关理论”“把关行为”,全文检索出20797篇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由于数量较多,层次划分不明显,因此最终决定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新闻传播大类上以及硕博士论文为主的“把关”文章进行探究,CSSCI期刊中部分目录与中文核心期刊重复,不同的仅有在2008-2009年的《出版科学》、2010-2011年的《大学出版》《出版科学》《中国编辑》上的四篇,因此一共获得的期刊文献共176篇。其中,最早的文献是《编辑学刊》1996年第4期刊发的《版权:不能遗忘的编辑把关任务》,最晚的一篇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刊载的《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的责任》。其次,利用高级检索输入关键词“把关”,学位年度选择从1996-2016年,在分组中选择新闻与传媒、出版类的硕博论文,共27篇。最后,根据这203篇期刊和论文进行年度分布分析(如图)。

图 1996-2016年“把关”在核心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上的数量年度分布

根据核心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的数量年度分布统计来看,1996-2006年,浮动较小,2007年以后呈上升趋势。纵观数据,对于研究“把关”相关的研究文献整体上呈增长之势,在2011年时达到顶峰,增幅达到9.5%。总体来看,“把关”文献在整体研究中比重偏低,但仍然存在现实研究价值。

2.研究原因。分析“把关”研究在2011年达到高峰期的原因,从政治层面来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8.3%。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使得网民更加恣意地传播信息,虚假、不良等信息散布速度快,追究到底是网媒失去了公信力,网络传播中把关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国家开始注重对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监控网络舆论等措施实施,自然而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而在不同方面研究把关理论。

从新闻传播领域来看,2011年数字出版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前景空前良好,产值再创新高,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渠道不断创新。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而在最新的《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显示,2016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5720亿元。直观数据,数字出版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作品内容错误百出,审查不到位等,削弱了“把关”的力量。而在2011年,国家开始了“净网行动”,即“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2013年,为了规范网络文学出版秩序,提高监督网络数字出版情况,重点整治网络文学、网络游戏、视听节目、网站等领域,并且加强了网站内容编辑、网站审核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资质认定。由此可见,从2011年后,国家、社会、个人都开始关注“把关”问题。

二、“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

传统时代与新媒体时代关于“把关”的最大区别可以区分为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事前把关的体制在“把关理论”的指导下已经相对完善,而事后把关的运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然而,把关理论在新时代下并不过时,以卢因和休梅克提到的“把关”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事前把关:卢因“把关”理论

1.“渠道”与“把关”。黄旦在《“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中概括道:“卢因的‘把关人’概念是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事物的运动必须通过渠道,而渠道不是平坦光滑的,其中存在着不少关卡,因而也就存在‘把关人’。”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媒体以及政府都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在信息传播时,传统的受众关系是直接由“守门人”审核信息、决策信息、传达信息,让这些已经被筛选加工过的内容通过各种不平坦的渠道到达受众面前,这是一种组织性、协调性的把关过程。虽然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能力是有限的,反馈渠道也并不畅通,但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可以集中收集到受众的反馈,能够为“把关人”进一步完善工作提供合理的意见。例如,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要遵循着“三审制”原则,主要针对稿件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创新性、可读性、艺术性等进行判断,同时,审读不同种类的图书也需要有不同的审稿要求,而编辑如何做好“把关人”,在最终做出审稿报告后,需要递交到出版社领导和作者的手中,收集其反馈信息,这样的把关环节对接下来的稿件加工流程是有帮助的。这也印证了上边提到的观点,运动的事物碰到关卡,接受“把关人”的审查,才能顺利通过渠道。

2.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李钢在《“把关”再认知与回到勒温》一文中提到:“把关理论的‘理论内核’实际就是一种对于社会管控的能力,谈论是社会权力的产生和运作,旨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的管理。其社会管控的理论内核和对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探讨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毋庸置疑。”这一观点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把关,主要是指事前把关更看重对社会的管控,即政府作为权力机构要加强社会效应的传播力度。政府通常被称作“最后的把关人”,利用法律法规的把关方式去管制媒体,进而为了保证社会运作机制的正常发展,将传播信息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政府把关是必不可少的。例如,2008年正式组建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就表明了政府对社会舆情把关的重视,由于民众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需要政府的把关限制,避免其自由表达的偏离方向,政府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护民众利益和社会安定。

(二)事后把关:休梅克《大众传媒把关》

“把关理论”的先驱——卢因,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指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尽管到了新媒体时代,目前的研究也一直沿着这个路线前进。把关必然是“个体动机”的过程,个体动机包含着个体认知,适用于个人主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把关,因此事后把关更看重“自主性把关”。

同样,休梅克在《大众传媒把关》中,将把关分为了5个层次,按重要性排列,分别是个人层次、媒介工作常规层次、组织层次、媒介外社会团体层次及社会系统层次。而位于最顶层的是个人层次,与卢因提出的“个体动机”观点大致是吻合的,休梅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了个人层次对把关的影响:思维模式、事后评论、认知策略、制定决策、价值观、把关者个人的特性、角色定位以及工作类型。

从主体特性上看,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时,一般来说是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的,其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反映出个人的价值观、认知程度、文化知识、决策能力等。由于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同,包含着的主观因素太多,传统媒介中的事前把关已不能应对这种急速增长的信息量,因此在网络传播中更注重事后对信息的控制、过滤、筛选、把关。

从角色定位来看,个人作为新媒体的把关者,角色发生了改变,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在发表任何观点评论时,提前为自己的言论把关,之后再在媒介平台中传播,较传统把关的个体相比,新媒体“把关人”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角色定位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话语权。

从传播渠道来看,把关渠道也相对扩展到博客、微博、微信、社区等各个媒介平台中,个人角色都介入到了事后把关中。在这种多渠道的传播中,受众自己可以作为信息源向社会传播言论,省去了传统线性传播过程中的种种把关环节,传播流程被简化。例如,“ME BOOK”自媒体创作平台,属于快速出版业务中的“图书一键出版”,这是一项出版业中的重大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传统图书出版要经历很多环节,而现在有了这样的创作平台,缩短了出版周期,从“提交稿件—审校定稿—平台发布”,只需要21天。出版商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新书预告,作者可以自出版,开启自助出书的时代,公众号自媒体可以将公众号内容结辑成书。由此看来,传统把关中的流程都能在平台上依靠数字技术实现,不需要再去繁琐地一步步审核通过。

人们在享受着“把关自主性”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担忧,这样简化把关环节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信息传播会不会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无关可把”会不会让负面新闻爆炸式的增长?其实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着制约它的某种方式,因此“无关可把”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新媒体时代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把关方式。

三、新媒体把关方式

1.搜索引擎。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阅读趋势逐渐增长,民众观看的新闻都是第一时间推送到用户手机上,很少有人去辨别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因此,一些新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流量,不惜用假新闻提高浏览量。事前把关的编辑很难一条条地去把关,一旦假新闻得到扩散性的传播,在社会的不同地方都会引起负面效应。

为了避免和抑制假新闻的传播,2016年10月17日,Google在官方博客中表示,要在新闻搜索服务中加入“事实调查”的标签,如果这条新闻被大量用户标记为“事实调查”,那么Google就会事后人工干预撤下虚假新闻。并且在“事实调查”之后给读者清楚地交代哪些部分是查证过的以及查证的资料来源、方法,对于标题的细节与立意也必须清楚查明。Google同时还和Claim Review机构合作,该机构的工作是为互联网上的结构化数据制作标签,让假新闻和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识别出来。另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BuzzFeed等传统和新兴网络媒体也参与到了Google引导的打击假新闻的行动中,这些公司和机构承诺建立一个统一的合作平台First Draft Coalition,帮助自己的用户和读者发现、举报虚假新闻和消息。

First Draft Partner组织在其网站上说,希望通过与这些合作伙伴之间的携手合作,解决当前新闻业面对的共同难题,也就是简化信息验证过程,提高信息核实效率,加强把关力度,以及提升社交媒体用户的新闻素养。

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之一,需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实施安全把关措施。譬如,建立一支传统的编辑队伍,先在信息发布前做一遍筛选,再运用搜索工具技术设定敏感词汇,提高系统防范能力,将一些恶意虚假的新闻扼杀在关卡中。人力与技术的结合,是目前网络把关中最常见的形态。虽然事后把关缺乏严格的把关制度,但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能够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真实化,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让真正有意义的新闻成为有利于公众发展的资源。

2.音频把关。科技创新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音频市场逐渐崛起,尤其在有声书方面成为潮流,作为传统行业的出版业,利用传统内容和新媒介相结合,催生了这样的音频形式和行业形态,使得有声书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喜马拉雅FM成为听书行业中的领军人,激活用户数已超过3亿,节目范围覆盖财经、音乐、新闻、商业、小说、汽车等328类3000万条有声内容。按照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电台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6》显示,在用户渗透率、启动频次、使用时长等方面,喜马拉雅FM领先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日活用户渗透率高达74.3%。

音频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利用传统媒体资源优势的同时,与网络电台、社交平台交叉合作,并且通过转发、评论、订阅等多种灵活方式与用户更好地双向沟通,保持黏性,增强用户的忠诚度,定制式的服务从而打造了“喜马拉雅”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独特平台。

作为一个网络音频的平台,无门槛的入驻方式以及大量引进用户、自媒体创作的内容,其中不乏低质量的内容,这使得平台自身把关的删选成本巨大。据了解,音频把关成为喜马拉雅FM面对的挑战之一,而他们目前解决的方式是采取“保守主义”,了解国家政策,把握好政治方向,正确处理边缘性的问题,其在后台雇佣了百人团队审核,根据敏感词一条一条的试听音频,保证每一条音频都不出差错。

把关是一门艺术,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说:“筛选的艺术也许是媒介的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关人”和媒介运作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联系,不论新媒体如何快速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把关方式,富有新时代的生命力,把关理论也会与时俱进,正确地运用把关理论是媒介和传播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给“把关人”理论带来了新的诠释与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位工作,学习新的技术,以民众的需求为本,对他们接触到的内容做到全面的把关;作为网络平台的“把关人”,将传统把关与新技术相结合,即使网络传播范围似乎没有边界,但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也要探索出新形式的把关,做到对整个社会负责;对于受众个体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权利下放到每个人手中,作为文化传播的“把关人”,要以传播正面信息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个人做起,提高自主性,传播正能量。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把关理论”的终结,而是“把关理论”的重生,从信息筛选到受众阅读,把关行为仍然发生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就算把关形式有所改变,但追溯根本都源自于理论的根基。“把关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嬗变,重新定位,规范信息传播,从根本落实“把关”。

[1]李钢.“把关”再认知与回到勒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5).

[2]霍洪田.“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J].编辑之友,2013(04).

[3]苏牧.新媒体时代媒体把关人的责任[J].理论观察,2014(08).

[4]李玉恒.论时代变迁的编辑把关[J].中国出版,2012(20).

[5]滕育栋.回到原典:重新探究把关人理论的学术思想史理路——纪念休梅克《把关人》出版25周年[J].新闻传播,2011(12).

[6]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04).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专硕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论信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美军两栖作战理论溯源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