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起居室原址的考订

2017-11-09

江苏地方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起居室小楼总统府

◎ 刘 刚

争 鸣

关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起居室原址的考订

◎ 刘 刚

孙中山起居室中式楼(摄于1980年代)

一、“起居室”由“三老”认定

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起居室,位于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内西花园东北端,是1956年10月辛亥革命45周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时确认并发布的。当时有报纸辟“辛亥革命与南京”专栏,以“孙中山在宁旧居复出”为题,报道了相关情况,兹录文字如下:

“一九五六年十月,省市有关方面邀请老同盟会员、曾参与临时大总统府府内布局工作的老人傅选青、原临时大总统府建筑科长唐斌和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随从副官、九十四岁的江世昌,一起回忆孙中山先生在宁旧居。三老确认,西花园后跨院内一座三开间的中式两层楼房,是孙先生的起居室。楼上东边一间是孙先生的卧室,中间一间为堂屋,西边一间为盥洗室;楼下三间为卫士们住房;楼房东边一排小屋是厨房。三老说,孙中山先生生活很简朴,当时卧室里仅有一张宁波式矮棕绷床,一张办公桌,几把老式转椅。

为了恢复旧居原貌,傅老每天四处奔走,亲自搜集、采购家具。所有物件又经过唐老鉴定,因此虽非原物,但也和当时的用物相仿。后来,在中山先生的卧床上,还铺上了当年孙先生用的广东特产——白床毯。一处重要的革命史迹因此得以复出本报资料室。”

“孙中山在宁旧居”即是指现在总统府内称为“孙中山起居室”的二层中式小楼,旧址由三老认定,应无可疑、不会有误。此后,直至今日,二层中式小楼作为临时大总统府内的重要革命遗迹,供人瞻仰。

现在二层中式小楼内部空间结构和陈设,与1956年10月报上所述基本相同,楼上东边一间是孙先生的卧室,内设床、柜等物件,中间一间为堂屋,置桌椅用餐之用,西边一间为盥洗室,除有脸盆架等相应物什外,还有两只广式图案的彩瓷脸盆,一眼看去很是显眼。因为时间较久,对这两盆的来历有传说是华侨送给中山先生的。但从报纸上所述“傅老每天处奔走,亲自搜集、采购家具。所有物件又经过唐老鉴定,因此虽非原物,但也和当时的用物相仿”来看,应是后来征集的展品,选用广式瓷盆是考虑1912年临时大总统府曾有“华侨捐赠”情况。

楼下三间为卫兵室。一层中间房间,迎面墙上有一副中堂,中间是装在镜框中的孙中山像,镜框木制边条由五种颜色组成,象征五色旗,四个角有十八星围成圆形,显然是代表十八星旗。镜框的两边是纸质装裱的孙中山手书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样的布置,与上海孙中山故居里的陈设几乎一样,只是镜框小一点,应是复原时从上海孙故居仿制来的。

二层中式小楼前有两只汉白玉石盆,体量硕大,直径有80厘米,高40厘米,外面四周透雕八仙过海等图案,品相完好,相当精美,不是一般物品,与中山陵谭延(闿)墓前的一对石盆几乎一样,但来历未见记载。以前西邻部队用来存食喂猪,后来征集文物时得到,因对中山先生的尊崇,便将这对石盆放在起居室门前,两个方柱形的底座也并非原配。有人猜测石盆是1930年建谭墓时,从北京运来的,为圆明园遗物。

起居室前的汉白玉石盆

二、丢失的历史信息需要补缺

孙中山的贴身卫士金鸿声有回忆文章,其中写道: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西花厅东边第一间即是孙中山的卧室,孙就职后即住于此,有蚊帐挂在上面,桌上有带水龙头的热水桶,可以放开水喝。后来孙夫人卢慕贞和儿子孙科,女儿孙婉、孙娗来了,才搬到起居室楼。这段文字说明先住西花厅,后移起居室。

但有些细节仍不清楚:如,孙中山一家人团聚后,入住起居室的时间,1912年2月5日孙科及华侨10多人到宁,至2月20日,孙科赴上海接来母亲和妹妹,一家人在府内团聚。孙科先于母、妹来宁15天的时间,是和孙中山同住在西花厅内,还是即入住了二层中式小楼?

孙中山一家入住房间分配情况,两层中式小楼每层三间,一层中间堂屋和西头间的北墙壁板后面架有上楼的窄梯,因而这两间房间比东头房间在南北长度上要短一些,相应二层上的中间堂屋和西头的洗漱间,因为楼梯占用了北边,两间房间也小了一半。1956年的复原布置是孙中山和夫人卢慕贞住在二层东头的卧室;孙科应是住在一层的西间,靠向西花院的院门,孙娫、孙婉姐妹应是住在一层的东间,靠向院子里头。但孙中山与家人居住空间如何安排从未见有照片和文字描述,相反留下不少疑虑之处。而楼下三间为卫士室,应是卢夫人和孙科兄妹离开南京后的安排。

起居室左前的卫士室

实地考察,北边隔墙后的楼梯狭窄陡长,考虑到卢夫人是“一个小脚女人”,上下楼应是非常困难;小楼上也无给排水设施,除了生活不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中式木结构建筑是绝不能有水侵蚀的。后来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却见也是在楼上洗漱和用餐,心知民国时期的生活方式大致如此。但所不同的是上海孙故居是钢筋水泥的西式楼房,房间也比总统府二层中式小楼的房间大得多,并且建有给排水设施。临时大总统起居室或是在布展之初,便是仿照上海孙中山故居的格局和安排,因为仅做展览之用,便忽略了西式洋楼与晚清木楼的实用差别!

在一楼西头间北墙上有一个门,因为门和壁板颜色相同,门前还陈设了沙发等物件,平时少有人注意。打开此门,是楼梯下面的空间,内里漆黑,用手电筒照明,看见壁板背后还有一排格扇门,从格扇门的式样、材质和成色来看,应该是晚清原物,因为时间久远,已经开始腐朽,稍有触碰就有散落。得此发现,可以推断这是总统府内所有晚清建筑中少数没有维修和更换过的原物,具有建筑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

可是,正当为找到晚清建筑原物而高兴时,却又发现二楼的顶上许多木构件都有过火痕迹,烧的一片炭黑,这与格扇门保存为原件是矛盾的:为何顶上失火、一二楼层却保存完好?史载1917年4月冯国璋在府内做副总统时,曾经失火,从位置上来看,此楼靠近火场中心不远,难逃此劫;有记录当时“除大堂、参谋厅、御书楼三处而外,其余房屋百余间均为焦土”,此楼并不在“三处而外”,即使此处有建筑,也应是1917年4月烧毁以后重建造的。后查阅资料,知此楼在“文革”时期曾经过火。

二层中式小楼前院右手东边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平房,平房南头还有一个地窖。平房现在陈列为卫兵室,置床、桌、椅若干。但在平房维修过程中,察看隐蔽结构,可见北山墙上的边门应是原来的走廊通道,与二层小楼抵角相通连;平房西墙也不是完全封闭,只是一个半截的栏栅;而南头的地窖,也非人们想象中的防空洞,只是一般贮藏之用,并且洞口的水泥护口和通往地下的台阶,与平房所用材质不同,显然与二层楼房不是同时修建的。这些情况都说明平房原先只是开放的柴房或者厨房。这在1956年的报纸中得到证实:“楼房东边一排小屋是厨房。”当作卫兵住房,只是后来为了展览之用。

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起居室”虽经三老指认,总觉得还有许多隐情;已知的一些信息也与原址关联不够,像是特别加上去的;而真正发生在遗址上的事情,叙述起来是接地气的、活生生的!尽管孙中山在府中多有拍照留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见过孙中山或与家人在起居室拍摄的照片。有一张二层中式小楼正面“老照片”,其实是1980年代拍照,当时楼前的一棵小树,还只是一根细枝。

三、起居室原址似另有所在

(一)从起居室与附近建筑的关系来看,二层小楼是1930年后建造的。紧靠二层中式小楼后面是一座楼高三层、空间宽大的西式建筑,钢筋水泥结构,为1930年建造的国民政府图书馆,因外表黄色,俗称“大黄楼”。两座建筑最近处只1米多一点距离,这是有违建筑之间合理关系和布局的。难为建造大黄楼时,在运送建材和建造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避免了对近前二层中式小楼的损坏。

原两江总督署地势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位于中轴线西侧的二层中式小楼也体现了这个状况,明显左高右低,要通过调节基层高度来找平地坪,现地坪基层东边高0.75米,西边高0.96米。而基层侧面的通风孔挡板,竟然是水泥制成的,这与早先铸铁的完全不同,受此启发,或许建造时间上西式大黄楼在先,二层中式小楼建造在后!

二层中式小楼位置与大黄楼如此之近,是因为两者分属参谋本部和文官处两个部门,两部门之间还有一道竹篱墙隔开(现已不存),前面的参谋本部从自身考虑,在紧靠竹篱围墙的位置,建了二层中式小楼;尽管小二楼后面紧靠大黄楼,但是它背对大黄楼,并不妨碍自身前面的出行;工程量相对较小,在施工时也不会对大黄楼产生影响。

(二)从民国时期的房产登记材料来看,二层小楼不在其册。在“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地产登记审查用图”和“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国民政府文官处地产登记审查用图”上,府中所有的房屋都有标注,包括楼房、平房、走廊、天井和玻璃房等,而二层中式小楼处却是一块没有标注的空地!“国民政府地产登记审查图”是可信的,没有标注的空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1912年时,此空地处是有房屋的,后来房屋被毁,至1936年后才得以重建,故1936年制图时并没有此楼。另一种可能就是原来就没有房屋,现在看到的房屋是1936年后新建的。但不论重建或是新建都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孙中山旧居了!

(三)从国民政府对建筑需求来看,府内新建了许多房屋。沿太平湖东岸,从南面的忘飞阁往北,一直到二层中式小楼的西廊,有一道高大的园墙,长约80米、高3.60米,雪白、笔直。在靠近二层中式小楼的位置,向后园墙东侧,分出一段围墙,两墙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夹院;而直行园墙占据了湖边的半幅路面,将原本位于路边的几棵大树,也圈移到路的中间,或是挤在墙根里,路人行走不便。中国园林向来讲究曲径通幽意境,园墙绝不会做成如此僵直无趣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军管会“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起初我以为笔直的园墙是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后来查阅资料,在1930年代国民政府的地图上,竟然已成这个样子!

国民政府为何要这样做?是为了加固太平湖驳岸,还是风水上的讲究。多次现场察看,终于明白三角夹院处,已是原两江总督署最后部分,后园墙在此转为横向,向东形成一个折弯。后来,为了增加办公用房面积,将后园墙拆除,并在原园墙弯头处接起新园墙,继续往后(北)延伸;而前弯头和后弯头相接处,与直行园墙相切,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空间。国民政府时期在三角夹院的两面墙上各开一门,在顶上盖了白铁皮,形成室内空间,应是堆放杂物地方。现在里面放置石桌凳,以供游客休息,不了解的人误以为这里是“孙中山与人密谈的地方!”

(四)从建筑的地理位置来看,二层小楼缺乏安全保障。二层中式小楼前为高台横亘,起先以为是东边平房地窖上的堆土层,察看地窖后,知地窖位置偏东,并不在此地下。在堆土层上面有一棵高大的女贞树,至今已有117岁的高龄,树叶婆娑,树形优雅,高台横亘自也同在百年之上,是1900年以前的两江总督署“官宅”“旧基”,虽然二层中式小楼与前面高台横亘落差为1米,不及子超楼前崖落的1.75米,但在地形上是一脉相承的!

起居室小楼与大黄楼只有一米之隔

二层中式小楼已处两江总督署“官界”“旧基”之外、高台横亘之下,即使后来官府范围扩大,将之并入界内,也是在最后位置,1912年时此处后面为杂芜之地,当时社会情况复杂,绝对没有置大总统安全于不顾,让起居室处于后面没有屏障和遮挡之地的做法。

(五)从任鸿隽的回忆来看,起居室应位于与秘书处便于联系之处:任鸿隽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处的秘书,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同车从上海来到南京,为孙中山和大总统府撰写了许多文告,他在回忆中写道:“那时的安排,是把正厅的房屋作为我们这些办公人员的宿舍,偏西的花园洋房作为总统的住宅与办公处,而把介于正厅与西花园之间的一幢小三开间客厅作为秘书办公室,大约是取其便于与总统室联系缘故。”文中小三开间客厅现已无存,位置应是后来建造礼堂的地方。而将起居室置于最后的跨院内,离秘书处较远,出入道路曲曲折折,所经地势高高低低,显然不符合选择要求。

(六)实地考察,起居室似另有所在。位于煦园中心位置的“观戏楼”,外形和结构与小二楼十分相似,同是两层三开间,也是内里北边隔了楼梯上二楼,南面二楼有外走廊,北面白墙和窗户。贴楼东北角有一棵树龄117岁的女真树,说明种植于1900年的这棵女真,逃过了天灾人祸;更有文字记载的是1917年4月失火时,“观戏楼”幸存了下来,树与楼同在,一直生长至今。此楼虽然后期有过改建,但在1935年国民政府地图上已有标注,基本结构保留,面积比位于后面的二层中式小楼大得多,不但位于中心比较安全,而且西边紧靠漪澜阁,过桥便是西花厅,东边是秘书处,往来办公、居住不用舍近求远。

1990年代初,我在省政协文史办工作,办公室即在此楼的二层上,虽然此楼位于西花园中,但四周却有围墙和其它建筑围住,不与西花园相通,出入须从东向中轴线上的小门,直到2003年总统府全面开放,才拆除观戏楼四面的围墙,与西花园成为一个整体。此楼的落水管上还有五角星的图案,应是1950年代军管会用房并作维修留下的痕迹。1956年复原孙中山起居室时,或许正是因为此楼在办公使用中,而没有将其让出作为复原陈列之用!

猜你喜欢

起居室小楼总统府
丰收
“诈弹”
袁小楼艺术作品
创新学生公寓:可持续设计的新方向
住宅起居室设计新发展研究
红色足迹《攻占总统府》
适老化起居室空间设计研究
浅谈起居室设计
小楼听春雨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