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元代前佚志辑佚与研究综述

2017-11-09钱建中

江苏地方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方志江苏

◎ 钱建中

古籍勾玄

江苏元代前佚志辑佚与研究综述

◎ 钱建中

江苏在历史上的方志,尤其是元代以前的方志,因年代久远,大多散佚。古佚志中往往有同书异名、同名异书、成书年代无从考证的现象,这使后人在探究时难窥其全,难求其真。元代以前江苏有多少佚志,各书记载不一。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辑考为156种,徐复、季文通主编的《江苏旧方志提要》为166种,《江苏省志·附录·第一辑江苏方志源流》辑录为144种。江苏流传至今古方志有14部:陆广微《吴地记》、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卢宪《嘉定镇江志》、边实《淳祐玉峯志》、孙应时《重修琴川志》、杨《至正昆山郡志》、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边实《咸淳玉峯续志》、刘大彬《茅山志》、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张铉《金陵新志》、王仁辅《无锡志》,这些方志都不在这次记述范围内。

历代有识之士从史注、文集、笔记、方志、类书、正史艺文志中爬梳撮拾、披沙拣金,“辑集亡佚之书、辑补缺佚之书、辑校脱佚之文、辑拾漏佚之篇、辑汇散佚之篇、辑录佚志书目”(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第一章绪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出现了一批方志目录和辑佚著作。特别是八十年代把旧志点校、提要、考录、辑佚等工作列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成果显著。本文就历代学者对江苏元代以前的佚志辑目和古志辑佚二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整理和归纳。

一、辑录佚志之目

佚志的记载,散见于各类文献,以历代书目的记录最为集中。所以书目对于佚志考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清儒金榜尝谓:“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顾廷龙:《顾廷龙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历代的史志目录和官修私藏书目记载着古方志的聚散存佚和佚志源流,收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这些颇具学术价值的文献,被专家学者们所重视和利用。他们“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总序》,商务印书馆,1955年〕,从撰写单一的目录发展到提要目录;从综合目录进展到史志目录;从局部的、地区性的,扩大到全国性的。方志目录的考辨,特别是纯佚志书目的出现,为古方志的“考古”发掘起到了考镜方志源流的作用。要全面了解江苏佚志的家底,通鉴书目是基础。现就记载元代前江苏佚志的相关目录著作逐一梳理。

1.各类目录简述

东汉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将目录收存于史书,首创了史志目录体例。而将方志之书载于史书艺文志的始于《隋书·经籍志》,列于史部地理类。其后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一脉相承。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明代焦竑撰《国史经籍志》,都是通史性的史志目录。其特点是通记古今,存佚并录。《通志·艺文略》将方志独立一门,在地理类下首设郡邑之属、图经之属。《文献通考·经籍考》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辑录体提要目录。《国史经籍志》集古今存佚全阙之书为一目,成为明以前历代著作的总目录。从清代开始,先后出现补编各代史中所缺的艺文志,先补了辽、金、元三代,其后又补汉、三国、晋、五代,渐及其他各代。史志目录在发展过程中,前修后续,拾遗补缺,使其内容相互衔接,贯通古今。

中国传统的书目形式除了史志目录外,还有官修目录和私家书目。官修目录就是由朝廷主持,对国家各类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现存较完整又与佚志相关的是宋代王尧臣等撰的《崇文总目》,明代杨士奇编录的《文渊阁书目》,还有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丛书是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私家书目是由私人编纂,著录对象基本上是私人藏书。在私家藏书目录中,要数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尤袤《遂初堂书目》最为著名。据初步统计,上述14部目录共辑存了63种(重复、存疑除外)江苏元代前的佚志书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出版的各市、县、区、乡志,在“修志本末”“历代方志目录”“方志”卷章中,对本地历代修志情况和旧志目录有着全面的记载。方志目录的保存和延续,也因史志目录、官修私藏目录的收录而连绵不断。为辑佚者溯本求源、辨别真伪、辑录考证提供了依据,为《江苏历代方志考》的顺利出版和古佚志的进一步整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2.佚志目录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旧志整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学者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代方志目录为依据,逐一引录考证,辑考目录的著作相继问世。记载古佚书的目录著作有三种类型,一是专门考录佚书的纯佚书书目或书中某一章节载有纯佚书书目;二是专门辑录“辑佚本”书的书目;三是记存、佚、阙的书目或书目提要。

专门考录佚书的纯佚书书目为近代之事。如:刘兆祐撰的《宋史艺文志史部佚籍考》,它是以《宋史·艺文志》史部所著录而今已散佚者(含辑本)为考订范围。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为佚而无辑本者,下编为佚而有辑本者”(刘兆祐:《宋史艺文志史部佚籍考·凡例》,“国立编译馆出版社”,1984年)。据“自序”云:“本编得其误处凡200余条.....凡此皆逐条订正。”全书收录了江苏唐宋佚志21种。

我国第一部辑佚书的专题目录著作是孙启治、陈建华撰的《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编撰者专收先秦至南北朝佚书辑本及现存书佚文辑本,凡属1949年之前版本都予以著录。全书“收前代人所辑先秦至南北朝古佚书5206种,其中……史部12类884种”〔郑杰文:《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9月第37卷第5期〕。收录江苏的古佚志辑本目录是:《周处风土记》(四种辑本)山谦之《丹阳记》(三种辑本)和《南徐州记》(一种辑本)。极大方便了学人了解佚书的辑本优劣。

刘纬毅撰写的《中国方志史》,则以史为线,以方志为主体模式,勾勒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对散佚古方志钩沉整理,汇辑了秦汉至宋元的佚志简目。其中收录江苏佚志99种(秦汉三国4种、晋代5种,南北朝13种、隋唐21种、宋朝34种、元代22)。王建中主编的《江苏省志·附录》第一辑江苏方志源流,按朝代叙述,以简况、附列表、重要志书简介,层层剖析,收佚志计144种(其中魏晋南北朝43种、隋唐9种、宋元92种)。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古今图书集成方志辑目》则是对存、佚方志进行一次总汇,“辑出自东汉迄清康熙时地方志书目1430余种,大多散佚。在已佚方志中,宋以前的有455种,元代12种……”(《中国方志通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1535页),其中辑录江苏佚志41种。对于“收罗完备,脉络清晰、内容详赡”(江庆柏:《一部切于实用的书——读〈江苏旧方志提要〉,《江苏地方志》1994年第2期)的《江苏旧方志提要》,全书收“各种志书1170种,其中今存志书714种,佚志372种,存目84种”(徐复、季文通:《江苏旧方志提要·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元代以前的佚志达169种。这是江苏省首部地方志专著。

八十年代第一轮地方志纂修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古方志的整理研究由点及面,区域性方志目录(提要)的编写,普及到江苏省下辖各市县。先后出版了:赵明奇《徐州地方志通考》(赵明奇:《徐州地方志通考》,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和《徐州古方志丛书》(赵明奇:《徐州古方志丛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许卫平《扬州地方志研究》(许卫平:《扬州地方志研究》,黄山书社,1993年)、陈其弟《苏州地方志综录》(陈其弟:《苏州地方志综录》,广陵书社,2008年)、沈卫新《吴江历代旧方志辑考》(沈卫新:《吴江历代旧方志辑考》,广陵书社,2015年)、盱眙县编史修志办公室编《盱眙县旧志辑要》(《盱眙县旧志辑要》,盱眙县编史修志办公室编,1988年)等。这些著作对本地区旧方志(含佚志)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概括和介绍。

与此同时,和各市县地方志相关的辑佚和考证文章也相继发表。如:刘永耀《泰州方志考略》(刘永耀:《泰州方志考略》,《江苏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陆振岳撰的《苏州旧方志概述》〔陆振岳:《苏州旧方志概述》,《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4期〕、陶辛农《太仓地方志考评》〔陶辛农:《太仓地方志考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吉宗伯《丹阳县旧志溯源》(吉宗伯:《丹阳县旧志溯源》,《江苏地方志》1988年第4期)、许卫平《扬州明代以前地方志考论》〔许卫平:《扬州明代以前地方志考论》,《扬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钱建中《无锡佚志综述》(钱建中:《无锡佚志综述》,《江苏地方志》1993年第2期)、张帆帆《六朝扬州地记研究》(张帆帆:《六朝扬州地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罗志《历代泗州方志考述》(罗志:《历代泗州方志考述》,《江苏地方志》2015年2期)、张立《扬州文献考论(汉至唐)》〔张立:《扬州文献考论(汉至唐)》,《浙江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等。这一阶段的论文呈现出注重细化研究的特点。

这些记载佚志目录的著作和论文叠见层出,收录渐丰,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就有待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取其所长,补其缺憾,出版一部高水准的全省乃至全国的《佚志目录提要》。

二、辑校佚志之文

学术界大都认为辑佚起源于宋,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辑佚“入清而此学遂成专门之业”。在清代辑佚之风盛行之时,辑佚名家辈出,他们笔耕不辍,著述立说,传道授业。辑校者从各类文献中或钩沉重现,或辑录复原,或片段保存,使残脱之书渐近完善。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到清代的王谟、严可均、黄奭、马国翰、王仁俊、章宗源、姚振宗等辑佚大家,从张国淦刘纬毅、顾宏义、李勇先、杨印民等方志名家到各史志办的后起之秀,他们将“前人对佚志的辑佚、考录和补苴罅漏所得予以反映,使这些藏于他处的零圭碎璧得以重现”(刘纬毅:《中国方志史·缘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方志辑佚专篇

陶宗仪仿宋曾慥《类说》例,甄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说郛》。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三种版本汇集影印,定名《说郛三种》。此书“采摭古籍600余种,其中汉唐方志即达42种。此为辑佚方志之嚆矢”(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997年)。内容虽包罗万象,但辑佚而未注明出处。全书辑收江苏5种佚志,各一卷。即:周处《风土记》、山谦之《丹阳记》、张著《建康宫殿簿》、张敦颐《六朝事迹》和王稺登《荆溪疏》。《汉唐地理书钞》是清代著名的辑佚丛书。辑佚大家王谟考录了宋以前的地理佚文,具较高的学术价值。“惜付梓时仅存70种,其中方志17种”(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997年)。山谦之《丹阳记》、张勃《吴地理志》和顾长生的《吴土地记》同时被收录。

乾道年间五大辑佚家之一的严可均所辑的周处《风土记》一卷,因失火被毁〔徐德明:《严可均著述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5期〕,仅在其所著的《铁桥漫稿》卷五中存《风土记·序》。黄奭以辑刻《黄氏逸书考》(又一种题名《汉学堂丛书》)而闻名当时。1992年《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影印出版。在“此本《子史钩沈》八十九种”(冀淑英:《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第2页)中,辑了张著的《建康宫殿簿》、山谦之《丹阳记》和周处《风土记》三种佚志。此书所辑佚文皆能一一注明出处,并有考辨之语。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同为我国辑佚类中的两大巨作。前者“分经、史、子三编收录佚文”“史编共三个小类目,佚书8种8卷”〔章宏伟:马国翰与《玉函山房辑佚书》,《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经编比较完备,“史、子两编数量少而又舛错无体例,为未经编定之稿”(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827页)。后者的《补编》和《续编》共辑录唐以前史部佚书141种〔臧其猛:《王仁俊的辑佚学成就》《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材料来源广博、注明出处、详于考证是其辑佚特色。二书辑存晋张勃《吴录》、虞溥《江表传》、范成大《吴地记》、萧绎《丹阳尹传序》各一卷。

章宗源所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是现存第一部考证与辑佚并存的之作。书中于已佚而有辑本之书,只考证源流;已佚而未辑佚之书,则将所得“零章碎句”条附该书之下。隋代前而《隋书》史部未载之书,则辑补之。“其卷6地理辑录……佚亡志书233种”“其卷7杂传录……50种郡书”(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2、83页),其中录江苏佚志27种。此后姚振宗所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21地理类辑有……地志、地记105种”(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2、83页),全书订宗源之失。江苏部分较章氏《考证》增补了虞孝敬编的《广梁南徐州记》和诸葛颖的《巡抚扬州记》二种佚志。

所有这些辑佚、辑录之作,不仅为历代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也使这些珍贵的典籍文献得以保存、传播,重获新生。

2.方志辑佚专著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方志考录性著作。此书广征博引,缜密考订,存佚并录。存者录其序跋,佚者辑其逸文、记其出处。每书详考异名、修纂者、版本等,给读者带来稽考检索之便。全书收秦汉到元代方志2171种(《中国方志通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1533页),其中考录江苏佚志为156种。

由李勇先主编的《辑佚类地理文献集成》是一部使用和查寻地理文献方便的资料工具书。全书辑编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地理篇章,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基础文献库。收录的年代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民初。江苏山谦之《丹阳记》、周处《风土记》、梁元帝《丹阳尹传序》、释惠凯《金山志》、周必大《吴郡诸山录》、张著《建康宫殿簿》6种佚志的辑本予以收录。

刘纬毅等在1997年和2011年分别辑撰了《汉唐方志辑佚》和《宋辽金元方志辑佚》二部断代佚志辑考著作。前者收录范围较广,包括地记、图经、耆老传、风土记、专记等,所录佚文有解题且备注出处。“刘书共辑录汉唐方志439种”(陈尚君:《评〈汉唐方志辑佚〉》,《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7期),其中所辑的江苏佚志为65种。后者所辑佚文多来自于《永乐大典》残卷等类书及史书、地志、别集,部分条目来自于诗词注释文中。全书共收散佚方志1087种(刘纬毅等:《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其中采录江苏佚志80种。

张跃进等校辑的《汉唐地方文献辑存》以《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等佚志目录书为线索,以《汉唐方志辑佚》等书为重点参考,对已辑录的汉唐文献进行查核和补缺。其中对佚志佚文的历代著录情况及原文和出处详加纂辑。全书考录江苏佚志63种。和《汉唐方志辑佚》相比,少录刘澄之《扬州记》等5种,误载韦昭《吴兴录》、王孚《安城记》等非江苏古志5种。

《宋朝方志考》则是顾宏义专为考辨宋志而作的。全书辑录宋代方志(包括存佚)达1031种(顾宏义:《宋朝方志考·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其中录江苏佚志81种。书中引经据典,考辨修纂者生平,成书经过及其体例、类目、刻印流传等情况,附录序跋。事隔二年顾宏义又出版了《金元方志考》,收录方志(包括存佚)达311种(顾宏义:《金元方志考·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辑江苏佚志19种。全书史料翔实,对前人研究金、元方志论著中的讹误多有考辨。

除了上述全国性的方志佚著外,区域性的方志辑佚书也有问世。2013年,常州市图书馆杨印民以辑佚、汇编、点校等方式,整理出版了《常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辑》。其中《大德毗陵志辑佚(外四种)》是对早已散佚的《大德毗陵志》《泰定毗陵志》《宜兴风土旧志》《毗陵续志》等5种元明时期的地方志进行辑佚和校勘整理。杨印民的另一部《宋江阴志辑佚》,全书对南宋《江阴志》的辑佚内容进行点校和注释,较为完整地再现宋《江阴志》原貌。2017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钱建中撰的《无锡方志辑考》(钱建中:《无锡方志辑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汇辑了无锡、宜兴、江阴宋代以前佚志17种。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晋代周处的《阳羡风土记》整理本,全文依据8种辑本,逐条校勘考辨,收录佚文150条,分正文、校拾、辨惑三个部分。其特点是:诸说并存,集众说于一体;分类汇辑,还其本来面目;附录序跋,考辑本之源流。上述著作从记载佚志的形式来看,一种是通合的,如《中国古方志考》;另一种是断代的,如《汉唐方志辑佚》;第三种是考究某一种或几种专题辑本,如《宋江阴志辑佚》。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书中提出:“佚文要注明出处”“既须求备,又须求真”“可整理者,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按照这一评判标准,我们需要对上述著作进行深层次的整理考究,将同一佚志的各家合并起来,去伪存真,辑拾漏佚,进行系统的考录才有意义。另外,一些有价值的古佚志可把辑录的多种版本互校,存真纠误。差异之处,可诸说并存。我们更要广求博采,搜寻那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辑本、新佚文。

3.《大典》辑佚专论

《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许多佚志赖《大典》得以重现。《大典》引录方志大多零章片简,其为校勘和辑补佚志提供了重要依据。乾隆间,《四库全书》馆臣辑出《嘉定维扬志》《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5种方志,但都未收入《四库全书》。其中《嘉定维扬志》辑出后又佚。总纂官徐松在《登科记考》中引录方志22种147条(黄燕生:《〈永乐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3期),其中引《嘉定镇江志》3条,《苏州府志》44条。全唐文馆时,阮元又辑出了《绍熙仪征志》,道光二十三年失火被焚。

全面系统地辑录《大典》中的方志佚文,张国淦是第一人。2006年由杜春和整理出版的《张国淦文集四编·永乐大典方志辑本》(以下简称《辑本》)问世,融辑佚和考据于一体是《辑本》的最大特点,也是其价值所在。全书收江苏佚志25种(唐代前9种,宋代12种,元代4种)。

从1987年开始,黄燕生对残存的797卷《大典》中的方志进行了辑考,共辑出宋、元、明初方志780种(黄燕生:《〈永乐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3期)。1989年第2、第4期的《常州方志》杂志上先后刊登了《〈永乐大典〉常州方志辑考》和《〈永乐大典〉溧阳方志辑考》两篇文章。

由马蓉等点校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以下简称《辑佚》)出版。编辑者遵循了“征引书名,殊不一致,究为一书或他书,已难寻考,今辑佚时悉遵《大典》所录书名,一般不强为合并。”(马蓉等:《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前言》,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的原则,这就使得辑出的方志存在着同书异名的现象。马蓉从《大典》中辑出明永乐前方志900种(含存佚),即总志7种,志893种,其中江苏为68种

(蒲霞:《一部集大成的方志辑佚著作—论〈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5期)。“可确定时代的宋元方志约170余种”(马蓉等:《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前言》,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此书是至今从《大典》中辑佚方志最为全面的一部著作。

黄静以《辑佚》为依据,对江苏部分古方志成书年代进行考订之后,撰写了《〈永乐大典〉辑存江苏古方志考录》一文。结论是这71种志书(《辑佚》收录68种再加上《嘉定维扬志》《嘉定镇江志》和《至顺镇江志》),“可确定时代的宋志有8种,元志10种,明志33种,年代不可考者20种。除去可能同名异书的14种,尚有57种之多”(黄静:《〈永乐大典〉辑存江苏古方志考录》,《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1、2期)。

2010年,崔伟的博士论文《永乐大典本·江苏佚志研究》以《辑佚》为底本,结合张国淦先生所著的《辑本》和其他相关文献,按照江苏省现行政区对佚志及佚文逐一校勘和论述,《辑佚》所录的68种江苏方志,去除同书异名者后为48种(崔伟:《永乐大典本·江苏佚志研究·摘要》《安徽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元代前的佚志为20种,修纂年代存疑的7种,其余为明代方志。

对于《大典》中成书年代不详、同书异名、疏漏讹误等不足,需要有志者在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基础上,尽可能考证出《大典》中佚志的正式书名、编纂年代、作者及其生平,还有学术背景;找出佚志所引文献的出处;订正《大典》佚文存在的文字写本之误。

三、佚志辑录设想

早在1984年,李裕民教授在《山西古方志辑佚·前言》中就设想:“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佚文全部都辑录起来,编成《中国古方志辑佚全书》,那将是功德无量的事。”2008年,山东大学郑杰文教授在《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文中呼吁:启动“古佚书系统整理与辑考工程”“编制古佚书辑本目录”。而曹书杰教授正在付诸行动,在《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绪论》第28页中提到,目前他正在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资助的《中国古籍佚书辑本综录》项目,佚志辑本当然也包含其内。

放眼全国,大家正在朝着同一方向前行。一批辑佚成果让我们离目标愈来愈近。时至今日,王叔武的《云南古佚书钞》(1979版)、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地方志佚书目录》(1982版)、李裕民撰的《山西古方志辑佚》(1984版)、黎传纪、易平《江西古志考》(1989版)、刘尚恒录的《安徽佚志考录》(1994版)、骆伟《岭南古代方志辑佚》(2002版)、陈相因,秦邕江考录的《广西方志佚书考录》(1990版)、陈金林的《上海古方志辑稿》(2008版)等一批佚志整理著作陆续出版。

许卫平教授在《我省就方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的回顾及思考》(许卫平:《我省就方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的回顾及思考》,《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6期)一文中提议:组织著录《江苏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苏古方志考录》,组织对江苏已佚古方志的辑佚等等。这些提议与江苏地方志“十三五”规划中的《江苏历代方志考》《江苏艺文志》的出版计划不谋而合。如果条件成熟,建议省志办在组织撰写《江苏历代方志考》的同时,出版《江苏古方志辑佚》。反之,可分二步走:先出《江苏历代佚志目录》,在此基础上,再出版《江苏古方志辑佚》。对于辑文数量多的、较为完整的佚志,可仿杨印民辑校出版的《宋江阴志辑佚》单独出版。

我们期待:集中优势力量,协同合作,早日完成这一集大成之作。

猜你喜欢

方志江苏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数读江苏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