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水平行江南
2017-11-09刘中驰
◎ 刘中驰
天净水平行江南
◎ 刘中驰
温润吴江
吴江,深深地烙在我心中一个词——温润。吴江用它独有的温度和润物细无声的气息,让你有一种冲动的亲昵感,让你在浑然不知中着了魔,爱到痴。
慢走在吴江的街巷中,穿梭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间。没有形态怪异,高耸入云的大楼,千篇一律的大楼复制出千篇一律的城市,要来何用?隐藏了华严塔,淹没了垂虹桥,混淆了盛家厍的古朴。吴江,就像你喜爱的邻家小妹,出水芙蓉,处处清新。
吴江是朴实的,商行、弄堂、窄窄的巷子,处处温情恣意,站在阁楼上,“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也瞬间陷入脑海。
在吴江的老街上闲逛,你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慢点,再慢点。不能因为一步一景而匆忙、惊喜。那些上了年纪的店铺,吐纳着岁月的暗香。卖旗袍、卖绣花鞋的俏女子,神态都是悠悠地,有如林黛玉的寡心,并不着急,慢工出细活的样子,仿佛经过她们手心的时光,都要打磨成壁画,抑或是动人的诗歌。在街边的小铺,叫上一杯老酒,一盘花生米,一份黑豆腐干,吃得兴高采烈。
吴江的小吃太贴心了,想起来口水都会欢腾。早间买青团子、萝卜丝饼、油墩、煎包,公交站台上,挤满了手握美味的人们。此刻,虞山面馆的门店也挤开了花,一早,能吃碗热腾腾的羊肉面,这一天你的精神都会爽朗抖擞。一个个精打细磨的手工美味,温暖着吴江人的胃,暖心,实在。
丝绸是吴江的韵味,那般的柔滑与古典,仿佛翩翩女子,彩练江南。丝绸摸上去,凉凉的。但是光泽很温柔。旗袍应是每个女人梦寐以求的服饰,不论大家闺秀,抑或是小家碧玉皆爱之!丝绸舞出了吴江的精气神,也舞出了吴江人的信心。下次你到吴江来,买一身丝绸旗袍,撑一把油纸伞,穿梭于古镇巷尾,感受一番别样风情。
吴江,像一杯陈年的吴宫老酒,从桃源的密林中层叠飘出,有太多的尘烟与宁静需要游离。吴江,没有层峦叠嶂的大山、峡谷,没有浩渺无垠的大江、大海,来吴江,寻的是片刻安宁,找的是玲珑心境。在震泽、同里古镇的街巷走一遭,把内心的不快与心结全部摒弃,在精巧雅致的茶楼间,融通心绪,和叶小鸾饮茶对诗,与唐伯虎对酒当歌,岂不快哉!看水水清,看树树翠。
吴江就像一篇气韵悠然而不失去精彩细节的散文,退思园、师俭堂又是这篇散文中最动人的惊叹号,每个细节与精彩融会贯通、一气呵成,风物弥漫、醍醐灌顶。
厮守这座小城,和小桥流水、灰墙黛瓦,和月季花、香樟树在一起,流转春光。
桃源气息
桃源,似乎和陶渊明,和静谧,和盖树繁花,和酒香诗浓有脱不了的干系,令人遐想,甘冽绕心。我去的桃源,是真实存在,在地理版图上有着一席之地,吴根越角之处,苏州最南端,紧邻浙江。
行走于桃源,有种亲昵、美好、温馨的物质向你靠拢,包围你,浸润你。仿佛刹那间,你的心安宁了,静谧而开阔了,升腾弥散着一缕清新之气。
这气息是醉人的酒香。
在密林深处的酿酒厂,是我们桃源之行的第一站。古老的酒厂,靠原始的人力,运粮、淘洗、发酵……一步步工序,粗犷而有序。想到了《红高粱》里的酿酒、喝酒的豪迈。只是《红高粱》里酿的是白酒,而我眼前一罐罐,是琼汁般的黄酒。江南的温婉与好水,造就了这琥珀模样,缠绵有味,欲罢还休的黄酒。
酒厂,最浓厚的是酒糟味,层层叠叠地包裹着工人,覆盖着厂房,扩张着酒味的领地。听陪同我们参观酒厂的人说,在酒厂上班的工人们,基本都不会感冒生病,因为这酒糟气每天都在给工人们杀菌消毒。
在铜罗老街,酒家是敞开卖酒的,按斤两称着卖,三三两两的人,闲闲散散,在老街浅谈。想起儿时,卖酒郎挑着两个木桶,在村庄,不用吆喝,好酒的爷爷,循着酒香,就能寻到,一群嗜酒的老人,围着酒桶喝酒,一勺勺,喝一口,闭上眼,龇牙回味。在日光下,一群人,为了酒,忘乎所以。老街深处,有座苏南酒文化馆,关于桃源黄酒的前世今生,关于黄酒的起源与现在,一瓶黄酒灌进了多少桃源人的聪明才智。“天下黄酒第一镇”在桃源已经显现,黄酒文化节,影响力一步步深远。白花漾、苏州桥、古吴春、同里红、吴宫老酒……一个个响当当的黄酒品牌,从桃源出发,声名远播。
这气息是光阴的悠远。
悠远有多远?在桃源铜罗老街,一个老字,写满了昔日的韶华。这里的秘密,全部隐藏在这老宅、旧木门之内。或许你能找到严宅的痕迹,东汉时期,杰出辞赋家严忌生活于此。《庄夫子赋》就在那夜夜青灯下完成,那灯火,辉煌璀璨,照亮了《汉书》的扉页。严忌在铜罗,是铜罗赋予了他清宁的心境,是一湾湾河水,唱出了赋诗的一愣一角。如果可能,我想问问,元朝兵部侍郎戴敬本弃职隐居铜罗最本真的想法,隐居,给铜罗蒙上了一丝禅意,是文化,是名人,是幽静抑或其他吸引了戴敬本的到来呢?我想,应是那一见钟情的喜爱吧,一桥一石,一楼一阁,一水一草都是那么精心,那么肆意。爱上就是那一瞬间的倾心。在枫桥茶馆的石凳上,茶雾轻袅,想一些心事,眺望,心也随着时光,轻飘了起来。
这气息是层林的静谧。
驱车,有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深远,一路苍木秘护,荒天池映入眼帘。桃源,荒天池,一个诗情画意,一个粗蛮天工,两个又相互包含、兼容,这里水清木荣,鸟鸣雀跃,这里符合内心的桃源,有一种无法比拟的心境。入桥,粗大的木桥,四角立有大锅型的火盆,像古时的门楼,粗犷,震慑。《江南通志》中说,这里是吴王夫差隐蔽之地。天池地势险要,四面环水,出没隐蔽,夫差在荒天池开挖港道,布局对越突袭。天时、地利、人通,成就了夫差霸业。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也曾在此练军。荒天池,变得更加的神秘与多姿。回想,戴敬本隐居桃源不无道理,人杰,地灵,隐蔽,符合隐居者心往。
高大的香樟和楠木,遮天蔽日,风来,沙沙作响,树叶飘落,浩荡袭来,是浪漫还是悼念,说不清。人在树林穿行,鸟鸣,溪潺,只闻其声,目光变得狭隘,短浅。荒天池密林,零乱而分散,时而长在栈道中央,时而围聚一团,时而又像吵架了似的,气呼呼地分得远远的,这些绝非人工种植的,是树木的天性,随性而生。在林中游荡,久了,仿佛离尘世渐远,宛如走进桃源的原色,走进了陶渊明的桃源里,彼此分不明晰。
陶渊明的桃源,终究是虚构与向往的。这里的桃源,是真实的,桃源人是幸福的。这水,这树,这花,这老街,这古宅,这酒香,件件入心,一碗黄酒,坐于古宅,静对树林,宁静雅趣,纯粹无邪。心简单,人便自在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吴王行宫地流连忘返,在这人文之地遐想缓行,享受自然赋予的空灵静气。
祈愿先蚕祠
日光浓密,盛泽荡漾在丝般的光晕中,似醉非醒,宛如丝绸般柔婉。
一路辗转,摸索着来到了先蚕祠。坐落在五龙路口的先蚕祠,放射着道光年间厚重的历史质感。青砖灰瓦,石雕门楼,飞檐斗拱,“先蚕祠”三字镶嵌其中,孑然醒目。左右两侧拱门上书“织云”和“绣锦”,大气从容,织天界,绣人间。
一百多年前,这里桑树繁茂,蚕肥丝厚,日光万丈,极目翠绿,一片奋昂劳作的场景。蚕丝给盛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给这个江南小镇赋予了荣耀。盛泽人不忘先祖恩情,170多年前,由盛泽丝业商人公建,先蚕祠拉地而起,祭祀丝绸行业的祖师爷蚕神嫘祖。让这个人们心中虚幻的祖师爷,一下形象起来,福佑在自己身边,护蚕保茧,祈求丰收。
先蚕祠内,石板铺开,气厚阔远。《清嘉录》有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小满时节,嫘祖诞辰,人头涌动,香火萦绕,弥散先蚕祠,有如嫘祖驾云,探视人间。这时节,嫘祖与人们仿佛心照不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想着彼此。盛泽人在这天,在香火的笼罩下,开唱“小满戏”,赞蚕神,喜民心。《盛湖竹枝词》里这样描写小满戏:“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拜神,听戏,收拾身心,从今日投身劳作,收获锦年。“弦管清音宣德泽,宫商雅韵颂神庥。”两侧楹联的心神,光阴遗韵,祈盼有度。
古戏楼正对蚕皇殿,殿内供奉着祖先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以及黄帝的元妃蚕神嫘祖。蚕神,手托蚕茧,护佑蚕农,为人们带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锦衣绣服的技艺。双手合十,殿前香炉内,焚香点烛,许愿,祈祷,可“普天同庆”,可“岁岁平安”,可“年年丰成”。
议事厅前水池清亮,鱼游欢畅,你追我赶,亭榭回廊,花茂石奇,幽雅清逸,洗涤心境。青砖斑驳,琉璃闪耀,闹中取静的先蚕祠,如丝如烟,穿越千年的嫘祖,只留先蚕祠。全国千万座祠寺中,只有先蚕祠有她身影,是缘,更是盛泽人对她的敬仰。《通鉴外纪》有云:“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盛泽人爱丝绸,更爱嫘祖,她开创丝绸,盛泽人发扬丝绸。
在先蚕祠,在供奉嫘祖的地方,若能开展桑蚕文化讲坛,育子孙,传后人。让传统的蚕桑丝绸技艺在手上开花,青年人懂得丝绸手法,才能更好的创新与发扬,嫘祖看在眼中,更会喜上心间。若能先蚕祠周边数里地遍植桑树,孑然一先蚕祠,醒目,壮观,仿若穿越千古,美不胜收。
先蚕祠于盛泽人是一种骄傲。有了先蚕祠,说话才不会胆怯,有了先蚕祠,可以理所当然的说“衣被天下”,可以骄傲的说“中国丝绸第一镇”。先蚕祠,为盛泽增添了几许历史的厚重,驮载旧时光尘风,丝丝缕缕,延脉传承。
遇见寒山寺
运河畔,寒山寺。些许的孤独与寂寞。
落月、乌啼、寒霜、渔火、钟声,句句轻忧,薄寒绕身。落第文人,漂泊游子,是无助的流浪还是失意时的思乡?这个孤独的诗人路经苏州,借宿寒山寺,他就是张继。论名气,他和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是不好比的,那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小诗人。
他一生不得志,漂泊,对他来说仿佛已是常态,一种生活了。也就是这一晚,在苏州,在寒山寺,在一众愁思袭来之时,他想家中的亲人了。也许只有亲人与思念的力量才有如此伟大的力量。让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小诗人,爆发出空前绝后的力量,写出了这首关于寒山寺的千古名句。
瞬间觉得,张继落榜真是件好事。若不是落榜他怎能留宿苏州,若那晚不在苏州,寒山寺又怎么从一个小小的野寺村庙,到如今的千年名刹呢?这次没考中可以下次再来,但是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寻不到的。
如今我站在寒山寺的院中,浮想联翩,眼前游客匆匆,少了那份孑然的静谧。张继的惆怅意境在繁华的姑苏城前踪迹全无。那年张继孤船夜泊的河湾处,已被独具韵味的咖啡厅以及居民区、酒店所取代。没有现代的烦扰成就了张继旷古的忧思,若在今时今日,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当年的那种意境与忧虑。我身旁的侄儿说:“孤零零的寺庙和孤零零的张继真是对称。”
的确,因了那首《枫桥夜泊》的古诗,妇孺皆知苏州有个寒山寺。在寒山寺寻觅,撞见了敲响张继天灵盖的大钟,真是奇妙,若不是这“夜半钟声”,又怎能勾起张继那湿寒的孤寂呢?寒山寺足够幸运,遇见了张继。他们的邂逅,是一种缘,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