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教学单元计划的构建思路及实施策略
2017-11-09李宁宁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
李宁宁 (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
动作技能教学单元计划的构建思路及实施策略
李宁宁 (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
单元计划是一个小的知识点的集合,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是有关动作、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体能、战术等相关内容的某个知识点的集合[1]。本期研讨所呈现的案例是非操作性动作技能转身单元计划,是依据George Graham等的运动构图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可能性变化,结合水平一学生的学情等具体情况设计,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单元构建的思路或方法。
一、动作技能单元计划的构建思路——“教什么”
本着单元是知识点集合的理解,将动作技能作为知识点来予以确认。把握“应该教什么”的内容解释,梳理该技能在不同维度上的变化,选择“可以教什么”的运动形式,以此构建单元,使得学生对此“知识点”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应该教什么”与“可以教什么”是对“知识点”的解释,是对知识点的分解与细化。“应该教什么”指的是“知识点”的核心信息或基本信息是什么,“可以教什么”是针对学生水平而言[2]。教师在选择“知识点”时,应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顺序应以:相关概念的学习(泛化阶段)——基础动作或技能的学习(分化阶段)——动作组合或技能的掌握(巩固提高阶段)——技能的应用(自动化阶段),结合表1,并在单元计划的设计中对“应该教什么”与“可以教什么”予以思考和选择,这既符合“具体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从本期案例研讨中的水平一(二年级)的转身单元计划来看,如果“转身”是身体绕纵轴(在身体外或身体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应该教什么”的内容,那么包含有这一“内容”的“转身”,则都可认为是“转身”的不同运动形式,那么选择与该水平学生相适应的“转身”,则是对“可以教什么”的确认。并以此构建了水平一(二年级)转身单元计划。如表2所示,在不同维度中具体的“转身”具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再如,当学习“传球”技能时,将“球在人与人之间准确地传递”作为“应该教”的内容时,可进行“用手的不同方式:上抛、平传”或“用脚的不同部位:脚内侧、脚背、脚后跟”或“用头”或“用膝盖”等进行的传球可以是“传球”的不同运动形式,而结合表2所列的维度,则可为“不同运动形式的传球”提供诸多变化的可能性,当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时,可在“距离可近可远、方向可前可后、速度可快可慢、路径可弯可直”等不同维度的“传球”运动形式中选择。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传球”动作能够认识,也可对“传球”动作在“时间、空间、关系、身体”等运动要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场域中能够理解和把握。从基础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项目,运动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表1 3种不同类别的基本动作技能[1]
表2 运动要素及维度的具体内容[1]
二、动作技能单元计划落实策略——“用什么教”
在以往的传统单元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动作的学练,忽视了运动场域下的技术动作运用。如果将技术动作置于运动场域下,学生在适宜的运动场域中进行学习,形成有效的身体感知后,才能抓住该动作或运动的核心,最终形成对该运动的理解,进而在“身体”上获得对该动作或运动的“认知”。以单元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连续的“认知”。那么,学生动作掌握得较好却不会比赛的状况将得到改观。由此,不仅能够摆脱“教教材”的窘境,而且也是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最基本的学科性质所在。
案例1:改良前的8秒跑,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跑8秒(身体怎样运动)。依据自己跑的距离查看自己的得分情况(身体运动到哪)。下次跑时,观察自己是否达到上次跑的位置,超过上次距离的加分,没有达到上次距离的则减分(如何评价:规则)。
分析:8秒跑的案例成功在于学生不仅知道“怎样跑”,而且知道“跑到哪”,并且对自己下次跑有了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清晰可见。每跑1次,学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都能自己进行判断。笔者见到的50m跑的学练中,显然不具备上述所述关系的存在,甚至在练习50m跑时,只是4或6名学生为1组,跑过终点就完成任务。这种做法,仅会让学生对50m跑有“我比他快”“我比他慢”的认识,几次50m跑后,“我跑不过他”这样的认知就确立了。所以,跑得慢的学生不愿意与比自己跑得快的学生一起跑,甚至不愿意站上起跑线也就情有可原了。显然,同样是50m跑,但置于不同场域下,学生对“跑”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案例2:“三对三”的足球传球比赛中。一方为持球方,另一方为防守方。持球方可运球,也可传球,持球队员如发现不能突破对方防守时,可叫“停”,但叫“停”后,持球方不能继续运球,只能将球传出,防守方也不得继续主动触碰球,如球在传出时被防守方获得,则转换攻守继续比赛。以传球次数多的队为胜方,采用3局2胜制,每局3~4min(以上案例摘自贾齐教授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454148907)。
分析:在以往的教学比赛中,某种传球技术动作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安排,在技术动作学练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动作,往往采用某一组动作反复练习的练习形式,但学生不知道为何选用这种练习方式进行练习,显然缺少“功能”性认识。如果教学不是按照先教技术动作、再进行教学比赛的形式展开,而是在“三对三”教学比赛中完成“脚内侧传球”技术动作学习,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反复操练”就成为一种需要,此时的练习就变得迫切而非无趣了。
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语文学科的2种教学方式,即,先学习字词,再学习课文(将字词置于课文中);直接学习课文,在课文中认识字词,可以知道,无论是对字词本身的理解还是对字词在课文中的运用,第2种教学方式显然更有效。进而,采用“三对三”足球传球比赛、“8秒跑”等替代直接学习“脚内侧传球技术动作”“起跑姿势”等知识点时,效果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单元计划的设计才是当今体育教育教学应予以关注的。
三、注意事项
构建单元教学计划的关键是知识点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点从内涵到外延的解释和认识,应思考怎样将学生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水平相关联,内涵和外延应从动作结构、规律及运动特性中把握,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宜的运动场域,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练中。
[1]孙喜和,陈昌福.单元构建的内容配布及整体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6(5):57-59.
[2]贾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指称对象的深化讨论[J].体育与科学,2012(5):103.
本期“案例研析”主持团队名单
主 持 人:浙江宁波 陈昌福
栏目指导及嘉宾主持:
浙江师范大学 孙喜和博士
成 员:湖北武汉 徐仲书
安徽安庆 李 莉
山东青岛 于周涛
广东汕头 任洪章
山东高青 付国超
浙江湖州 马晓敏
山东肥城 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