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017-11-08李雯霞
李雯霞
摘要: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生活体会;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185-01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呢?下面我自己结合教学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1.在生活中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數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这节课时, 我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同学说可以付一个1元, 有的说可以付2个5角,有的说可以付10个一角, 还有的说可以付5个2角等等。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的按排,说说在几时有你最喜欢的儿童节目,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生活中有数学,把教学中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对于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2.在课堂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操作。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 实际问题的场所。又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中我是这样设计学生到"德克士"吃汉堡的情景,出示了各种饮料,汉堡的图片和价格(雪碧1杯6.5元,牛奶1杯5元,汉堡一个12.5元,鸡翅1份7.5元等),让学生用一种饮料和一种食物进行搭配,说说有几种方法,再算一算他们的价格,并说说用15元钱能买到你所喜欢的食物吗?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思维也得到了开发。生活问题数学化,枯燥的数字赋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在"千米"的认识上较为模糊,以致与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千米做物体的单位。由于千米在课内不能直观演示,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千米",我把数学课堂移到了操场上,先让学生到操场上绕跑道"跑一跑",亲子自来感受"千米"的长短。从现实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学,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扑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教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