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 彰显个性
2017-11-08肖琴
肖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65-01
作文教学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文个性化"的思想精髓就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因此,作文评价也要体现个性化及创新性。
1.困惑
曾记得从前,我做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习作评价,每次我看完一个学生的习作,就要花大量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和写评语,我以为我那样的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会认真读我的评语并会按我的要求在下次习作中"痛改前非",从而争取更大进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似乎都不领情,一拿到作文本就只看一眼等级,然后充其量就拿老师的评语和同学议论一番,接着就束之高阁,放在一边,而不会静下心来仔细拜读教师评语的含义,更不会再去根据老师的评语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下一次作文,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让人头疼不已,直呼"我的功课白做了!"
2.反思
经过几年的磨合,我不断在反思自己的习作评价行为。首先,师生双方的背景和出发点差异很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次,班上学生出现的习作问题大多是差不多的,每个学生都去写相似的评语真的意义不大,还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精批细改,次次评点到位,也很难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评语写得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写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评语具有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捆住了学生的手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灵性。
3.策略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与个性的作用,搞好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工作,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充分的肯定,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3.1 作文批改多样化。作文评改不光是教师的事情,我会把教师笔批、面批和学生互批、轮批、集体批、指定部分学生批等作文批改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样化地进行。为使学生批改作文能顺利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事前对学生作精心的安排与指导。批改时,把处于不同写作进度的学生的心理、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所处的阶段做好记录。
3.1.1 由评审组评改。由老师选出作文水平略高的学生组成"作文评审组"参与作文的评改,每一个被选上的孩子都异常开心,能够像老师一样拿着红笔在同学的作文本上写一写、勾一勾、评一评,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刻。老师会提前把全班作文分为好中差三等,每个"小老师"都能拿到这三类同学的作文进行评改,这样可以让每个小老师都能在评改别人作文的同时,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和借鉴,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3.1.2 由四人小组评改。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轮流担任,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能做"小老师"。 大家共同打分,投票选举出各种自己命名的最佳作文:最具才气作文、最有风采作文、描写最细腻的作文、感情最真切的作文、进步最大的作文、句子最美的作文、成语最多的作文等等,全班都互动起来,热情高涨。
总之,多样化的评改形式,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既可以当"小老师",又可以自主选择"小老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评价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
3.2 作文评价自由化。习作评改完以后,接下来就要写评语了。写评语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有时较真的学生还可以互相探讨、辩论的方式进行。
在作文教学中,最有效、最实用的评价方式莫过于"学生互评"了。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明亮的珍珠,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同学互评的过程,是一个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过程。同龄人之间,更懂得相互欣赏、相互"吹捧"。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吹捧",对学生的习作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老师要在学生评改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评改,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依然很重要。如在学生评改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既要对字句进行眉批,也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旁批,最后还要写中肯的评语,一要表扬写的好的地方,二要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欣赏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3 习作能力肯定化。审定等级肯定化。我总是以统一的标准去审定学生习作,优秀习作A4+,中等就是A3+,需要努力的就是A2+,刚好合格的就是A1+,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少会"挪动"一下,这对于优等生来说,成了家常便饭,而中等及偏下的学生来说,无疑每次都是噩梦连连。因此,现在,我的最后审定等级时的标准就发证了质的改变:对不同习作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即只要其作文达到了其相应阶段的要求,即可以给满分,离要求还差一点的就鼓励一下,送上一个笑脸或者翘起一个大拇指等等。这样,学生每次习作后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大大增强。
总之,学生互评互改作文,能集众之长、补己之短,各得其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彰显学生的习作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5.01.083.
[2] 安立华.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58.
[3] 纪宏岩.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07.117.
[4] 何红兵.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