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2017-11-08方昭
方昭
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发现,他们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或有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智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给数学学习注入情感因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进而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发展。
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1. 让学生对老师以及数学课感兴趣
每当本人接手新班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所讲的内容不一定是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或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觉得老师及老师所上的课并不是那么的严肃、呆板,从而让他们觉得老师是自己喜欢见到的人,数学课是自己喜欢上的课。事实上,对任课老师产生好感的学生,一般会喜欢上该老师的课,而且该科的学习成绩也较好。
2. 让学生置身相应的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应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本人先出示一张内容有一座山,在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庙中有一壶酒的画,要求大家用7个字把画面内容说出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猜着……直到有人说:“山顶一寺一壶酒。”本人在表扬了同学们后说:“它的谐音就是3.14159,也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学了今天这个知识,大家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在喜悦中展开了对新知的探索。
3. 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兴趣
孩子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收获,有了收获的喜悦,反过来增进对学习的兴趣与进取的欲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效果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与要求,消除其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成功的愉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1. 培养细心的运算习惯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数学最能体现此种意义,特别在数学运算中,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本人在教学小数乘法运算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粗检二细检。例如:3.5×0.19=0.655,一粗检是指在每一次运算完后要立即进行粗略检查,检查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检查末位相乘的结果是否吻合(例5×9=□5)等等;二细检是指验算。粗检的目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检查的速度与计算正确率,细检是准确的保证。从教学中可以看到,细心的学生运算、解题过程中很少出错,数感往往也较好。
2. 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门严谨的学科。计算有算理,解题有数理,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例如:从点的运动产生线,运动方向统一成直线,否则成曲线;线的运动产生面,所以面积的计算由线的长度乘其运动的距离(如长方形面积=长×宽);面的运动产生体,所以体积的计算由面的大小乘其运动的距离(如圆柱体积=底面积×高)。数学学习强调理解,而对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全面、系统与严谨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具有严谨数学思维习惯的学生,平时表现为爱思考问题,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对同学的想法与答案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好,成绩也都优秀。相比之下,欠缺严谨的思维习惯的学生往往是成绩暂不理想的学生,表现为缺乏主见,面对数学问题时不注重算理的推敲,往往会出现“乱撞乱碰”的现象,可以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3. 培养独立的思考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其实是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即是接触→理解→掌握→应用的过程。其实大家都非常明白一个道理,数学学习单纯靠记忆是玩不转的,一定需要学习者自主探索,才能真正掌握新知。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独立思考。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確如此,听过了就很容易忘掉,但自己亲身经历探索、思考得出的真知会铭记于心。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既是一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过程。我们不仅要突出数学教学的智能目标,更要发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内涵,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