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7-11-08谢国智
谢国智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抛开许多功利的成分,思考一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还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人文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积极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因为,教师的教只能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然这个外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营造一个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进入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的教学环境之中。健康的个性是现代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以张扬;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更趨于完善。
二、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而一味蛮做,便大障于孩子的发达。”所以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必须先了解他们,掌握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学生不同时期会显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要因人、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笔者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做骗子真好,可以玩弄别人,又可以不劳而获。”我听了之后,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下课之后找这位同学谈心,向他说明了当骗子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轻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重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人生观是卑劣的,社会也不会接受这种人。经过耐心的教育,这位同学觉醒了,深深理解了自己思想的错误。
三、以审美为载体,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分割的重要任务,以情动人的审美教育课文比比皆是,如《背影》的父子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既是人间至情,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藤野先生》的师生情,文章中写出了藤野先生对作者学习的关心和自此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课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过零丁洋》的爱国情,诗歌写到作者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历经艰辛危苦,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这些感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凭借课文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以榜样为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
读书获取希望,榜样获取力量。在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典型的榜样去激励教育学生,通过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将学习名人的力量转化为自觉行动,使他们感到只要经过努力,自己也能成功,也可以成为名人。如《邓稼先》一文,邓稼先之所以能成为“两弹” 元勋,成为一个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就因为他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具有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居里夫人的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课文写出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沉醉科学、充满信心、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正是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成功与其性格特点的联系,从中汲取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人物的伟大人格如能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就能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