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研究
2017-11-08王文娜
王文娜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中,合适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能够充分地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体验中。笔者试以《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来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以及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培养理性精神就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要培养学生理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学科素养。
在擘画新蓝图这个篇章,笔者首先将镜头对准了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他们面前呈现的是最高会议的议程,让他们亲自“审查”,感觉“受宠若惊”。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理性的分析在大会议程中是怎样体现全国人大的四项职权的?又该如何区分四项职权?通过观察和分析,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知道通过找关键词可以区分四个职权。并且有学生提问,深圳市有人大吗?广东省有人大吗?自然就引出了下一个知识点: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学生要求,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人民检察院都是由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所以要对深圳市人大负责,受深圳市人大监督。以此类推,往下到县,往上到省、全国,学生很快就梳理开了我国的各个国家机关间的关系。也因此明确了全国人大的地位:即在我國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理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审查”大会议程为角色扮演,充分了解人大职权,人大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二、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擘画新蓝图这个篇章,笔者将第二个镜头切换到了人大代表联名提案的视频。每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出的议案和建议都备受关注,因为他们提出的议案都是人民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住房、环保、教育、医疗、税收、二胎、三农问题等。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擘画出新的蓝图。大会期间,共收到代表团、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514件,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就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议案和建议。并且在审议政府做财政预算报告时,就某些问题质询财政部长,并要求作出答复。从中体现出了人大代表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通过这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明确了不管是人大还是人大代表都要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履行权利,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人大代表提出议案,也需要三十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署才能提出,每位代表可以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这正是体现了制度和法治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自然就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协助宪法与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学生也因此明确,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主体,公民也好,人大代表也好,要将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从而学生的法治意识由内而外已然形成。
三、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共参与要培养学生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第三个篇章是总结和升华。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下隆重闭幕。两会期间,产生了很多热词,热点问题,这些热点将改变你我的生活,而这些热点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完成,则需要我们全体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两会闭幕后,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的改变,包括:今年将完成10个“小目标”,8类人将受益,8类人将过紧日子,10大产业有钱景,1部法律通过,8大热点有了回应。当这些“变化”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眼睛睁大,聚精会神地看,竖起耳朵在听,哪些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尤其在听到《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因见义勇为致受助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写入民主总则等时,学生自发响起了掌声。此刻,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国家的主人,关心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学生明白了,两会所通过的议案都是关切民生的,人大代表为人民着想,维护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每一位公民也应有用于承担的责任感,主动有序的维护和践行人民的利益。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时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时代的前瞻性,为学生呈现出新颖的、生动的、生活化的课堂。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在内容上将政治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政治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