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阈下华裔作家任碧莲作品探析
2017-11-08张玲
张玲
摘 要 随着时代的發展,文化也从一元论发展成文化多元论,而美国华裔文学则是这场多元论发展下所产生的文化结晶。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用她独特的视角去阐述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在面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的迷茫、痛苦与反抗,并提出自己见解,本文以《爱妻》为例,探究多元文化元素在任碧莲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 多元文化 任碧莲 爱妻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73
Analysis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Gish Jen'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ZHANG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ihe University,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ulture has evolved from monism to cultural pluralism, and 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 of this pluralism. With her uniqu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ethnic Chinese female writer Gish Jen explained ethnic minorities confused, pain and resistance in the fac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y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This paper analyzes her novel “The Love Wif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multiculturalism in it.
Keywords multiculturalism; Gish Jen; The Love Wife
1 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和发展
殖民主义的推行为近代西方多元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最基本的准备条件。以美国为例,早期创建殖民地是为了解决当地政府对囚犯的拘留问题,后来美国殖民政府又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移民。这些外来人士的到来,一方面加快了殖民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难题。
历经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多元文化现象演变成一种称作“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倾向或者潮流,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大体上形成了当代多元文化主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多元文化主义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和北美,而是延伸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领域里。美国虽然是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步国家,但它的完善和形成却在加拿大。1971年加拿大政府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推行,是多元文化主义正式出现的标志。
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增长,部分原因在于民权运动之后的美国国内政治。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种族冲突的紧张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少数民族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少数民族学生通过罢工示威要求建立种族研究课程,而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开始主动推动多元文化主义,鼓励民族学习。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潮流相吻合。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积极促进了全球化文化交流经济基础的跨国资本流动。
对于华裔来说,多元文化主义为美国主流社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一方面,许多美国人似乎把民族文化的研究作为对“其他”文化理解的捷径,从而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的美国竞争。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心中激起了共鸣,一直认为中国移民和中国美国人是永恒的文化。
2 美国少数族裔的边缘化
2.1 美国少数族裔的孤独感
华人移民到美国,原有的中国文化在美国这个霸权而强势的话语下,成为一种毫无地位的弱势话语。这些华人移民因为大多受教育水平低,无法说英语或者只是会些简单的英语,与他人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他们蹩脚的英语常常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嘲笑。身处异国,语言的阻碍让他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异国他乡,他们都是寂寞的,内心的孤独无法得到排遣。
《典型的美国佬》是任碧莲的成名作,该书主要叙述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个知识分子来到美国去追寻各自的美国梦的故事。拉尔夫与妻子海伦还有姐姐特雷萨组成的张家人去美国寻求自己心中的美国梦,刚入驻美国的时候,由于美国文化与他们自身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性特别大,使得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家人特别不适应甚至排斥美国的文化。带着这种鄙夷态度,他们开始了他们的美国生活。但随着生活的开始,拉尔夫感到很寂寞,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似乎与自己格格不入。自己之前引以为傲的知识和修养,似乎被人嘲笑与排斥。空气中充满了寂寞的味道,似乎连这里的树木都与鸟虫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不一样。自己的心思没有人能够懂,自己的妻子与姐姐似乎对这一切新鲜的东西由刚刚开始的排斥与鄙夷到现在的认同和欢喜。
拉尔夫为了排遣心目中的寂寞与孤独感,也开始转变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美国人的认同与接纳,于是开始抛弃自己之前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并模仿自己之前所鄙夷的西洋文化。天真地用自己的臆想去勾勒出自己心目中典型的美国人,并随之模仿。幻想着在自己的模仿下,自己能够在美国被别人所接受,重新拾起自己的骄傲。但这些都是自己主观的愿望,纵使拉尔夫做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将自己心中的寂寞感排遣出去。endprint
2.2 美国少数族裔的危机感
对于第一批少数族裔移民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归属并没有太多的困扰。而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少数族裔子女,因为生活在与父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耳孺目染的受美国文化熏陶,平时接触的也是英文书籍,受的教育也是一种美式教育。所以往往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但是,无论少数族裔被西化到什么程度,他们仍然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排斥在外,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所以这些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少数族裔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认知的迷茫和身份的危机感。
《爱妻》中的温迪是卡耐基收养的一个华裔女孩,虽然自己的养父与自己的肤色、相貌都差不多,但是温迪觉得自己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母亲波朗蒂时,自己心里的情绪更是十分矛盾。一方面,波浪蒂作为自己的养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当自己在外面遭受别的肤色的同龄人的排挤时,自己的母亲总是会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另一方面,自己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自己母亲这样做,完全是满足她身为白人的种族优越感,自己只是被收养,自己在家庭甚至在社会上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时候温迪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甚至有危机感。自己的奶奶对自己的教育都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但是自己在学校接受的文化都是美国的主流文化。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里,大家对奶奶所教育的文化和观念都非常排斥。而且自己在家里所接受的教育不但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自己的同龄朋友所嘲笑,而自己的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在家里也会得到奶奶的冷嘲热讽。有时候温迪就会问自己,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自己虽然有着一副亚裔的面孔,但是自己所处的环境甚至教育都是美国主流的文化。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这些问题一直纠结于温迪的心中,久久得不到答案。
3 多元文化下美国少数族裔的自我认知与身份诉求
不同的肤色,所受的传统教育是他们第一眼察觉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有时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十分的迷茫,一方面自己接受的完全是西方教育,接受的全部都是美国的主流文化的熏陶。但是另一方面,自己的本身就带有一些无法抹去的本族族裔特征。自己的天性无法被抹去,而自己身处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自己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美国社会能够接受自己的独特身份。
《爱妻》中的兰刚刚到美国时,她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是一个保姆。但是在卡耐基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她对自己的身份也产生了疑惑。自己虽然在家里做的是保姆的工作,但却比女主人更具有话语权,家里的孩子和男主人公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但是自己虽然在家有话语权,出了这个家门后,自己无法与别人交流。有的时候,兰经常幻想着,自己如果拥有自己女主人的肤色和良好的西方教育,那会不会出了卡耐基家的门后,自己的善良、朴实会被更多的人认可。
兰虽然作为传统的中国人,但是将她放到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她不仅仅想得到卡耐基一家人的认可,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出了卡耐基家的门后,得到更多的认可。而且兰认为自己作为传统的中国人,自己身上本就有着优良传统,除了自己肤色与外貌和美国主流社会大相庭径之外,自己与所谓的美国主流社会也没有多大的差距。甚至自己一方面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但另一方面兰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華裔的身份能够得到认同,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去,也希望美国的主流社会能够认同、尊重和包容自己。毕竟,这片土地以后就是自己的最后的归宿。
每个族裔都希望自己的声音和身份能够被自己热爱的土地所认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些特征是任何东西不能磨灭的。而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并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不能只是单方面地去追寻美国主流文化,更多的是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族裔性,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自己被认可。但也不能自己也不能孤芳自赏,把美国的主流拒之门外,天真地幻想着美国主流社会会主动接受自己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主流文化也从单一的文化转变成多元文化,于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开始追寻自己身上的个性并将其融合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彻底融入进去,一方面不会被美国主流文化排斥出去。另一方面,自己的声音才能被美国的主流社会所听到。在这片自己一直居住的土地上,自己才拥有话语权。
任碧莲的作品就是反映了这个问题,她认为除了族裔性的认知之外,自己对主流文化的抉择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自己选择融入进去主流社会,才能真正重新构建自己独特的少数族裔的身份。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国华裔文坛新声音——翟梅莉的‘中国书”(16WWC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J].美国研究,2002(2).
[3] 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2).endprint